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历史教学方法落后,成为制约高考历史成绩难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从老师“教”向学生“学”转变,是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课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现将我高中历史教学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备课 预习 模式
历史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关系。所谓“师生互动”关系,即师生间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教师的角色应由传统的“学科本位”第一的观念, 向现代的“人本位”的观念转变,以适应当前历史新课程的要求。
一、课前准备
教师要把工夫要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备课时一是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二是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目标;三是备教材,即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四是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选择好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教材内容非常丰富,而且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从宏观上驾驭教材。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习惯上由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导入下一节内容,其实这几个问题是教师精心设计好的,学生根据提问被动地回答。我改变了这种方法,每讲完一节课,要求学生对下一节课进行预习,根据下一节的标题,各小标题的内在联系,要学生自己设计提问的问题,并且导入下一节课,学生起初虽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但这毕竟是经过思考的,而且这样既对前几节内容进行复习,又对下一节内容进行预习,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一节,同学设计问题有:1.法国大革命背景、意义。2.拿破仑帝国的怎样灭亡的?这几个问题设计得非常好,问同学们为什么设计此问题,答:是教材写的拿破仑帝国后欧洲封建君主召开维也纳会议,处置战败的法国,这样学生学这一节也就预习了前节内容。
二、教学模式
课堂上,教师要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师生互动”为载体。首先,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应将高考考情、考纲要求融进各单元、章、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应了解每一章、节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应用“导读法”实施课堂教学。变“教”为“导”,变听讲、记笔记为思考理解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引导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对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
三、知识串联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 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 用线串珠子一样。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 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教学活动的内容上,与旧课程差异是较大的。新课程在这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也更多。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存在着继续与发展的辨证关系,它们也有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无论是新旧高中历史课程,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会涉及到的,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脉络;又如,新旧课程都关注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旧课程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较为单一地表现在每学年的考试之中,最重要的是在高考的成绩中,而新课程在这方面的评价,表现的手法更为开放,手段也更多。
总之,一堂好的历史课,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融为一体。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那么作为教师所需要树立的观念就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实质上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就是要求我们教师不仅应该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更应该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关键词:备课 预习 模式
历史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关系。所谓“师生互动”关系,即师生间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教师的角色应由传统的“学科本位”第一的观念, 向现代的“人本位”的观念转变,以适应当前历史新课程的要求。
一、课前准备
教师要把工夫要下在备课上。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备课时一是备学生,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二是备目标,即明确教学目标;三是备教材,即明确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四是备教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类型,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选择好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教材内容非常丰富,而且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从宏观上驾驭教材。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习惯上由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导入下一节内容,其实这几个问题是教师精心设计好的,学生根据提问被动地回答。我改变了这种方法,每讲完一节课,要求学生对下一节课进行预习,根据下一节的标题,各小标题的内在联系,要学生自己设计提问的问题,并且导入下一节课,学生起初虽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但这毕竟是经过思考的,而且这样既对前几节内容进行复习,又对下一节内容进行预习,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一节,同学设计问题有:1.法国大革命背景、意义。2.拿破仑帝国的怎样灭亡的?这几个问题设计得非常好,问同学们为什么设计此问题,答:是教材写的拿破仑帝国后欧洲封建君主召开维也纳会议,处置战败的法国,这样学生学这一节也就预习了前节内容。
二、教学模式
课堂上,教师要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师生互动”为载体。首先,让学生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应将高考考情、考纲要求融进各单元、章、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应了解每一章、节知识点。这样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应用“导读法”实施课堂教学。变“教”为“导”,变听讲、记笔记为思考理解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引导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对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能力,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快速反应能力。
三、知识串联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 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 用线串珠子一样。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 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教学活动的内容上,与旧课程差异是较大的。新课程在这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也更多。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存在着继续与发展的辨证关系,它们也有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无论是新旧高中历史课程,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会涉及到的,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脉络;又如,新旧课程都关注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旧课程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较为单一地表现在每学年的考试之中,最重要的是在高考的成绩中,而新课程在这方面的评价,表现的手法更为开放,手段也更多。
总之,一堂好的历史课,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融为一体。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那么作为教师所需要树立的观念就是:“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实质上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就是要求我们教师不仅应该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更应该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