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湘南土话的古全浊声母今读的情况相当复杂。江永城关、道县小甲、道县寿雁、宁远、蓝山县太平、宜章赤石 、宜章大地岭、江华寨山话(梧州话)、江华粟米塘(七都话)、桂阳流峰、桂阳洋市、桂阳县敖泉、嘉广发、双牌江村镇、新田南乡、资兴市南乡等地的土话的全浊声母均已基本清化;东安花桥、冷水滩岚角山、遂宁关峡、嘉禾坦平等地的土话还部分保留了古全浊音,其中东安花桥、嘉禾坦平土话的古全浊声母保留得相对完整。
关键词:湖南土话;全浊声母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通过考察,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湘南土话中古全浊声母的演变类型:
东安花桥型:古全浊声母字,除少数变成擦音外,不论平仄一律读不送气浊音,颇具古湘语的特点。冷水滩岚角山型: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仄,除定母仍读浊塞音之外,其余都读浊擦音。江永城关型: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仄,一律读不送气清音,和新湘语类似。新田南乡型:古全浊声母字今读清化,平声一律不送气,仄声多数不送气,少数送气。桂阳流峰型: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仄,绝大多数今读送气清音,与赣语相似。宁远东路平话型:古全浊声母字今读清化,平声一般送气,仄声一般不送气,与官话类似。宜章赤石型:古并定母字不论平仄,一律读不送气清音,古澄崇群母字不论平仄,多读送气清音,再如临武街头、大地岭、桂阳燕塘、嘉禾广发、蓝山太平等地的土话都有这个语音特点。江华寨山型:古并定群母字不论平仄,今读不送气清音,古从澄床母字不论平仄,今一般读清擦音,再如道县雁寿等地。道县小甲型:古并定群母字,今读不送气清音,古从澄床母字,今读送气清音。(见鲍厚星2002)
从整个人类的语言历史上看,浊音清化是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语音的发音机制和语言的语用机制。
朱晓农(2003)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揭示了浊音发音的空气动力机制:发浊音要求声带振动,而声带振动的必要条件是喉下气压要高于喉上气压,因此浊音难发,也不容易维持,这也正是浊音清化的原因,因为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总是要求在发音时避难就易。徐通锵先生说:“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上(体力上)和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是引起语言运动和发展的力量;而这两方面相互冲突的结果就会使语言处于经常发展的状态中,并且在保证语言实现交际功能的前提下人们能自觉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浊音清化正是交际和表达的需要和人的自然惰性之间冲突的结果。浊音清化也有音系结构方面的原因,徐通锵(1996)曾指出吴、湘两大方言语音系统中“一浊对二清”的不平衡结构是浊音音位发生变异的温床。要使这种不平衡的结构转化为平衡结构,从理论上说,有两种可能改变的办法和途径:一是通过变异去掉浊音音位,使音系中只留下送气、不送气的结构关联;二是去掉清音中的某一个系列,构成清、浊结构关联。汉语方言多数采取了第一种办法,而湖北通城则采取了第二种办法,塞音、塞擦音的送气声母系列与原浊音声母系列合流,都读浊音。音系结构的平衡性要求也是汉语方言浊音清化内因。
浊声母开始清化大约始于晚唐五代,王力先生对《说文系传》的朱翱反切的研究表明:晚唐五代的通音仍保留完整的浊音体系;浊音清化最先反映在当时的方言材料中,罗常培、邵荣芬对敦煌方音材料的研究发现有帮并互注,非奉互注,敷奉代用等现象,说明全浊声母与全清声母已发生混淆;汉语通音经过数百年的清化历程,到十四世纪的《中原音韵》,全浊声母已经消失。
浊音清化是汉语言语音演变的大势,湘南土话也不会例外。和汉语其它方言一样,湘南土话的浊音清化也必然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保留《切韵》音系中古全浊声母的读音的阶段(大约在唐以前)、部分保留《切韵》音系中古全浊声母的读音阶段及浊音完全消失的阶段。就整个土话区来看,这个浊音清化的历时趋势:完整地保留古全浊声母→部分保留古全浊声母→古全浊声母完全清化,清晰地反映在湘南土话各点的全浊声母清化的不平衡性上:东安花桥至今仍很完整保留了浊音系统,冷水滩岚角山、嘉禾坦平次之,遂宁关峡的浊音只保留在平声中,其它各点的浊音声母则已完全清化。
以发音方法为条件的清化类型在很早的语音史材料中就有所反映,据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唐五代时期的汉藏对音译音材料所反映的西北方音的古全浊音清化的顺序是擦音先清化,塞擦音次之,塞音最后清化。曹志耘(2002)对南部吴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南部吴语中,古全浊声母的清化过程就是按照擦音先清化,塞擦音次之,塞音最后清化这个规律进行的。他指出:“在一个方言里,如果古全浊声母系统是部分地发生了清化,从声母类别上看,最先清化的或者说最容易清化的是浊擦音声母,其次是浊塞擦音声母,而浊塞音声母的变化速度是最缓慢的。”朱晓农(2003)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解释了塞音浊齿音、唇音声母最后清化的原因:“(浊塞音)成阻点越往前,口腔空间越大,就越能抗拒清化。因此,浊塞音消失是从成阻点在后的开始的:小舌音€#亲钤纾缓笕黼袢魛#疲缓笥搽袢魛#椋詈笫浅菀鬱、唇音b,最后两个没什么区别。”
就整个土话区来看,湘南土话浊音清化也遵从浊音清化的一般规律,即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清化的先后顺序是:擦音>塞擦音>塞音,全浊唇音、舌音最迟清化,全浊牙音另匣母有58个字清化为零声母;而并、定母中已清化的字则要少得多。遂宁关峡的船、禅、奉母,冷水滩岚角山的奉、禅母均已清化程度也比其它各浊音声母的清化程度要深。曾献飞(2005)分析了永州市的冷水滩区、芝山区、东安县、双牌县等地至今仍然全部或部分保留有浊声母的方言。把保留古全浊声母的永州方言分为两类:一类是古全浊声母今读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的官话,一类是古全浊声母今只有读浊塞音(芝山邮亭墟方言己经弱化为相同部位的边音和元音)和浊擦音的官话。他发现在第二种类型的方言(如东安芦洪市和芝山邮亭墟)中,浊塞音还保留有浊声母,但浊擦音则有一部分字已经清化(特别是仄声字)。据统计,古全浊声母的去声字在冷水滩方言中约有1/6的字今己经清化古全浊声母的去声字在邮亭墟方言中则约有1/3的字已经清化,古全浊声母的去声字在芦洪市方言中则绝大部分已经清化或声母脱落。在第二类型的方言中,冷水滩岚角山有浊擦音€#觥而无浊塞擦音€$,、€$*,这说明土话中浊塞擦音声母擦音化的问题。这些点的浊声母的清化路线是:首先是全浊声母送气现象的消失,然后部分塞擦音声母字清化,或送气或不送气;部分塞擦音声母字先擦音化的,最终清化为清擦音。谢奇勇(2004)构拟其演变路线如下:
“因此,永州市古全浊声母今仍保留浊声母的方言的清化模式是:浊塞音仍然保留浊音;浊塞擦音难以维持,变为浊擦音,浊擦音则己经开始清化(尤其是去声字)”。这也是湘南土话中所有至今仍保留浊声母的方言的最常见清化模式。
从声调上看,入声最先清化,然后是上声和去声,平声最易保留浊音。遂宁关峡遵从仄先平后的清化路线,仄声字的全浊声母绝大部分已经清化,而在平声中则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鲍厚星.湘南东安型系属[J].方言,2002,(3).
[2]鲍厚星,谢奇勇等.湘南土话论丛[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曹志耘.南部吴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95.
[5]辛世彪.浊音清化的次序问题[J].海南大学学报,2001,(1).
[6]朱晓农.从群母论浊音和摩擦——实验音韵学在汉语音韵学中的实验[J].语言研究,2003,(2).
[7]曾献飞.湘南、粤北土话古全浊声母送气/不送气成因初探[J].语言研究,2005,(9).
关键词:湖南土话;全浊声母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通过考察,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湘南土话中古全浊声母的演变类型:
东安花桥型:古全浊声母字,除少数变成擦音外,不论平仄一律读不送气浊音,颇具古湘语的特点。冷水滩岚角山型: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仄,除定母仍读浊塞音之外,其余都读浊擦音。江永城关型: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仄,一律读不送气清音,和新湘语类似。新田南乡型:古全浊声母字今读清化,平声一律不送气,仄声多数不送气,少数送气。桂阳流峰型: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仄,绝大多数今读送气清音,与赣语相似。宁远东路平话型:古全浊声母字今读清化,平声一般送气,仄声一般不送气,与官话类似。宜章赤石型:古并定母字不论平仄,一律读不送气清音,古澄崇群母字不论平仄,多读送气清音,再如临武街头、大地岭、桂阳燕塘、嘉禾广发、蓝山太平等地的土话都有这个语音特点。江华寨山型:古并定群母字不论平仄,今读不送气清音,古从澄床母字不论平仄,今一般读清擦音,再如道县雁寿等地。道县小甲型:古并定群母字,今读不送气清音,古从澄床母字,今读送气清音。(见鲍厚星2002)
从整个人类的语言历史上看,浊音清化是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语音的发音机制和语言的语用机制。
朱晓农(2003)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揭示了浊音发音的空气动力机制:发浊音要求声带振动,而声带振动的必要条件是喉下气压要高于喉上气压,因此浊音难发,也不容易维持,这也正是浊音清化的原因,因为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总是要求在发音时避难就易。徐通锵先生说:“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上(体力上)和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是引起语言运动和发展的力量;而这两方面相互冲突的结果就会使语言处于经常发展的状态中,并且在保证语言实现交际功能的前提下人们能自觉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浊音清化正是交际和表达的需要和人的自然惰性之间冲突的结果。浊音清化也有音系结构方面的原因,徐通锵(1996)曾指出吴、湘两大方言语音系统中“一浊对二清”的不平衡结构是浊音音位发生变异的温床。要使这种不平衡的结构转化为平衡结构,从理论上说,有两种可能改变的办法和途径:一是通过变异去掉浊音音位,使音系中只留下送气、不送气的结构关联;二是去掉清音中的某一个系列,构成清、浊结构关联。汉语方言多数采取了第一种办法,而湖北通城则采取了第二种办法,塞音、塞擦音的送气声母系列与原浊音声母系列合流,都读浊音。音系结构的平衡性要求也是汉语方言浊音清化内因。
浊声母开始清化大约始于晚唐五代,王力先生对《说文系传》的朱翱反切的研究表明:晚唐五代的通音仍保留完整的浊音体系;浊音清化最先反映在当时的方言材料中,罗常培、邵荣芬对敦煌方音材料的研究发现有帮并互注,非奉互注,敷奉代用等现象,说明全浊声母与全清声母已发生混淆;汉语通音经过数百年的清化历程,到十四世纪的《中原音韵》,全浊声母已经消失。
浊音清化是汉语言语音演变的大势,湘南土话也不会例外。和汉语其它方言一样,湘南土话的浊音清化也必然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保留《切韵》音系中古全浊声母的读音的阶段(大约在唐以前)、部分保留《切韵》音系中古全浊声母的读音阶段及浊音完全消失的阶段。就整个土话区来看,这个浊音清化的历时趋势:完整地保留古全浊声母→部分保留古全浊声母→古全浊声母完全清化,清晰地反映在湘南土话各点的全浊声母清化的不平衡性上:东安花桥至今仍很完整保留了浊音系统,冷水滩岚角山、嘉禾坦平次之,遂宁关峡的浊音只保留在平声中,其它各点的浊音声母则已完全清化。
以发音方法为条件的清化类型在很早的语音史材料中就有所反映,据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唐五代时期的汉藏对音译音材料所反映的西北方音的古全浊音清化的顺序是擦音先清化,塞擦音次之,塞音最后清化。曹志耘(2002)对南部吴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南部吴语中,古全浊声母的清化过程就是按照擦音先清化,塞擦音次之,塞音最后清化这个规律进行的。他指出:“在一个方言里,如果古全浊声母系统是部分地发生了清化,从声母类别上看,最先清化的或者说最容易清化的是浊擦音声母,其次是浊塞擦音声母,而浊塞音声母的变化速度是最缓慢的。”朱晓农(2003)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解释了塞音浊齿音、唇音声母最后清化的原因:“(浊塞音)成阻点越往前,口腔空间越大,就越能抗拒清化。因此,浊塞音消失是从成阻点在后的开始的:小舌音€#亲钤纾缓笕黼袢魛#疲缓笥搽袢魛#椋詈笫浅菀鬱、唇音b,最后两个没什么区别。”
就整个土话区来看,湘南土话浊音清化也遵从浊音清化的一般规律,即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清化的先后顺序是:擦音>塞擦音>塞音,全浊唇音、舌音最迟清化,全浊牙音另匣母有58个字清化为零声母;而并、定母中已清化的字则要少得多。遂宁关峡的船、禅、奉母,冷水滩岚角山的奉、禅母均已清化程度也比其它各浊音声母的清化程度要深。曾献飞(2005)分析了永州市的冷水滩区、芝山区、东安县、双牌县等地至今仍然全部或部分保留有浊声母的方言。把保留古全浊声母的永州方言分为两类:一类是古全浊声母今读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的官话,一类是古全浊声母今只有读浊塞音(芝山邮亭墟方言己经弱化为相同部位的边音和元音)和浊擦音的官话。他发现在第二种类型的方言(如东安芦洪市和芝山邮亭墟)中,浊塞音还保留有浊声母,但浊擦音则有一部分字已经清化(特别是仄声字)。据统计,古全浊声母的去声字在冷水滩方言中约有1/6的字今己经清化古全浊声母的去声字在邮亭墟方言中则约有1/3的字已经清化,古全浊声母的去声字在芦洪市方言中则绝大部分已经清化或声母脱落。在第二类型的方言中,冷水滩岚角山有浊擦音€#觥而无浊塞擦音€$,、€$*,这说明土话中浊塞擦音声母擦音化的问题。这些点的浊声母的清化路线是:首先是全浊声母送气现象的消失,然后部分塞擦音声母字清化,或送气或不送气;部分塞擦音声母字先擦音化的,最终清化为清擦音。谢奇勇(2004)构拟其演变路线如下:
“因此,永州市古全浊声母今仍保留浊声母的方言的清化模式是:浊塞音仍然保留浊音;浊塞擦音难以维持,变为浊擦音,浊擦音则己经开始清化(尤其是去声字)”。这也是湘南土话中所有至今仍保留浊声母的方言的最常见清化模式。
从声调上看,入声最先清化,然后是上声和去声,平声最易保留浊音。遂宁关峡遵从仄先平后的清化路线,仄声字的全浊声母绝大部分已经清化,而在平声中则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参考文献:
[1]鲍厚星.湘南东安型系属[J].方言,2002,(3).
[2]鲍厚星,谢奇勇等.湘南土话论丛[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曹志耘.南部吴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95.
[5]辛世彪.浊音清化的次序问题[J].海南大学学报,2001,(1).
[6]朱晓农.从群母论浊音和摩擦——实验音韵学在汉语音韵学中的实验[J].语言研究,2003,(2).
[7]曾献飞.湘南、粤北土话古全浊声母送气/不送气成因初探[J].语言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