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二的哲学教学中,运用一些数学知识去引导学生发现其包含的深邃的哲学道理,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入浅出的理解教学内容,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哲学教学的魅力。
一、用于导课,诱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数学导入新课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好办法。它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自觉地去琢磨数学的寓意。这时如果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就会进入学习境界,有效地激发出急切学习新内容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讲“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框时,教师不是急于出示新课题,而是采用数学知识导入新课。首先出一道m÷n=m×■的等式,问学生:“在什么条件下这一等式成立?”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学生们纷纷回答说,当n≠0的条件下成立。这时教师指出,当n≠0的条件下,除就可以转化为乘,这种转化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矛盾的转化,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矛盾”的有关内容。于是很自然地开始了新课的讲授,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二、用于课中,加深理解
高中哲学教材理论性,思辨性强,其中的概念、原理都是对大量自然知识的概括、提炼。如果提纲式的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很容易使学生觉得哲学知识玄、虚、空,很难使其理解教学内容。有些原理,教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学生仍如笼罩在云雾之中,甚至越听越糊涂,其结果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欲睡。数学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如果教师在哲学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印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会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使学生感到哲学并非如想象的那么抽象,那么难懂。
比如,在讲“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时,先出示两道数学 题目:“一是画了个立体圆台,请问,当上圆的半径慢慢缩小,变为“0”时是什么图形?当上圆的半径慢慢扩大,变为与下圆的半径相等时是什么图形?(当上圆的半径等于“0”,圆台就变成了圆锥形;当上圆的半径与下圆半径相等,圆台就变成圆柱形)。教师点拨,上圆的半径等于“0”或上圆的半径与下圆半径相等是图形变化的关节点。然后指出,这就是哲学上所讲的由于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的一种形式。二是运用数学当中的圆面积S=πr2,圆周长1=2πr(π为圆周率,r为半径),分析同样一个“2”。由于“2”所写的位置不同,得出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公式,如果把圆的面积公式用来计算圆周长,就会使人笑掉大牙。这就是哲学上所讲的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质变的另一种形式。这样通俗易懂的讲述,对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三、用于小结,升华主题
课堂小结的目的,不只是“温故”,还要在此基础上“知新”,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把导课和课中比作“画龙”那么结尾就象“点睛”了。结尾的“点睛”之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教师小结时要揭示学习该课的目的,这在哲学上就是方法论。用数学方法结尾,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机械重复,变“死龙”为“活龙”,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达到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比如在讲“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一点论”这框的结尾时,不是用抽象的重复什么叫全面分析矛盾的观点作为小结,而是运用数学当中绝对值的知识去作为结尾。在结尾时出示|a-b|=?这个题目。请学生回答,|a-b|究竟等于多少?学生情绪高涨,畅所欲言,但出现了好几种答案,然后请一位同学回答,概括了三种情况:当a>b时,|a-b|=a-b;当a=b时,|a-b|=0;当a<b时,|a-b|=b-a。教师最后指出,这就是全面分析矛盾的方法,它告诉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全面分析,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这种结尾,巩固了新课,升华了主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哲学教学中运用数学也应注意几个原则:第一,适度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防止和克服用过难的数学知识来论证,这样会适得其反。应该用简单明了,且学生曾经学过一看就懂的数学知识来讲授。第二适量原则。以达到教学目的为原则,要处理好主从关系,不宜过多,更不能把哲学课上成数学课。第三,适时原则。按照教材内容需要为原则,必须与哲学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做到恰到好处。
总之,数学在哲学教学中运用,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开动脑筋,不断探索,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就能使它在哲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用于导课,诱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数学导入新课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好办法。它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自觉地去琢磨数学的寓意。这时如果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就会进入学习境界,有效地激发出急切学习新内容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讲“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框时,教师不是急于出示新课题,而是采用数学知识导入新课。首先出一道m÷n=m×■的等式,问学生:“在什么条件下这一等式成立?”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学生们纷纷回答说,当n≠0的条件下成立。这时教师指出,当n≠0的条件下,除就可以转化为乘,这种转化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矛盾的转化,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矛盾”的有关内容。于是很自然地开始了新课的讲授,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
二、用于课中,加深理解
高中哲学教材理论性,思辨性强,其中的概念、原理都是对大量自然知识的概括、提炼。如果提纲式的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很容易使学生觉得哲学知识玄、虚、空,很难使其理解教学内容。有些原理,教师即使使出浑身解数,学生仍如笼罩在云雾之中,甚至越听越糊涂,其结果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欲睡。数学具有形象、具体、生动的特点,如果教师在哲学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印证教学内容的正确性,会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使学生感到哲学并非如想象的那么抽象,那么难懂。
比如,在讲“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时,先出示两道数学 题目:“一是画了个立体圆台,请问,当上圆的半径慢慢缩小,变为“0”时是什么图形?当上圆的半径慢慢扩大,变为与下圆的半径相等时是什么图形?(当上圆的半径等于“0”,圆台就变成了圆锥形;当上圆的半径与下圆半径相等,圆台就变成圆柱形)。教师点拨,上圆的半径等于“0”或上圆的半径与下圆半径相等是图形变化的关节点。然后指出,这就是哲学上所讲的由于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的一种形式。二是运用数学当中的圆面积S=πr2,圆周长1=2πr(π为圆周率,r为半径),分析同样一个“2”。由于“2”所写的位置不同,得出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公式,如果把圆的面积公式用来计算圆周长,就会使人笑掉大牙。这就是哲学上所讲的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质变的另一种形式。这样通俗易懂的讲述,对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
三、用于小结,升华主题
课堂小结的目的,不只是“温故”,还要在此基础上“知新”,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把导课和课中比作“画龙”那么结尾就象“点睛”了。结尾的“点睛”之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教师小结时要揭示学习该课的目的,这在哲学上就是方法论。用数学方法结尾,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机械重复,变“死龙”为“活龙”,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达到知识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比如在讲“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一点论”这框的结尾时,不是用抽象的重复什么叫全面分析矛盾的观点作为小结,而是运用数学当中绝对值的知识去作为结尾。在结尾时出示|a-b|=?这个题目。请学生回答,|a-b|究竟等于多少?学生情绪高涨,畅所欲言,但出现了好几种答案,然后请一位同学回答,概括了三种情况:当a>b时,|a-b|=a-b;当a=b时,|a-b|=0;当a<b时,|a-b|=b-a。教师最后指出,这就是全面分析矛盾的方法,它告诉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全面分析,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这种结尾,巩固了新课,升华了主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哲学教学中运用数学也应注意几个原则:第一,适度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防止和克服用过难的数学知识来论证,这样会适得其反。应该用简单明了,且学生曾经学过一看就懂的数学知识来讲授。第二适量原则。以达到教学目的为原则,要处理好主从关系,不宜过多,更不能把哲学课上成数学课。第三,适时原则。按照教材内容需要为原则,必须与哲学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做到恰到好处。
总之,数学在哲学教学中运用,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只要我们开动脑筋,不断探索,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就能使它在哲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