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结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对化学实验操作过程做了有效的探索,即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学习方法,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新问题、萌发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化学 实验教学 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第五条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给我们现时代的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我们有必要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进行改革,去探索实验教学的模式。笔者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做了有效的探索,即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学习方法,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新问题、萌发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获得新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模式可概括为:
激发兴趣:一堂好课,常常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而实验是激起化学兴趣的首要外部因素。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巧妙的安排一些简单易做、现象明显、变化莫测甚至让人匪夷所思的小实验,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探知究竟的欲望,有利于矫正被动型接受式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如必修1《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有关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时,首先演示“水生火”的实验(用一块脱脂棉包住过氧化钠粉末,放在石棉网上,然后用滴管滴2-3滴水,结果脱脂棉燃烧起来),学生观看到这一违反“常规”的现象,既兴奋,又好奇,产生“水火不相容,为何水又能生火呢?”的疑问。这样巧妙地创设求知氛围,将学生引入到“愤”“悱”状态之中。
阅读思考:教师在激发了学生强烈地学习兴趣、口欲言而说不能的情况下,此时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与新课有紧密联系,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如①上述实验中,水为什么能生火?②其中发生了什么反应?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不把现成的结论硬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针对性地独立思考进而激起学生产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的欲望,通过实践探究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以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思维,首先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紧密围绕要解决的有关问题,寻找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3-5],然后进入问题点拨:①过氧化钠与水混合,出现了哪些现象?②根据实验现象,你对此产生了哪些猜测?③你能设计实验,去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吗?之后教师提供相关的实验条件,學生运用猜想、估计、推理等方式设计实验,亲身进入探索情景之中。这样,步步为营,层层设伏,更激发出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欲望,也能培养学生不折不挠敢于冒险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探有所得、究有结论。
问题讨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实验操作失误、现象理解的偏差以及由实验衍生出的知识深入问题。如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后,溶液会先变红后又退色,是什么原因使溶液退色呢?由于学生长期沉浸在自学自悟的认知探究活动中,学生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求知欲望就会越来越强烈。教师此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大胆发问,大胆想象,互相争议,通过辩论、评论,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出多向思维和换角度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出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迁移创新: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问题讨论,获得比较圆满的答案,从而产生了成功的喜悦,知识领悟能力、学习自觉性必然增强。教师则要再次举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类比,让学生通过联想,形成“新”的发现,得出“新”的规律。如可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硫的反应进行类比,使学生在面临新的问题情景时,能迅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或差异,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合理迁移。
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素质上具有整体的、综合的、独创的功能。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自觉的、实事求是的、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从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中学)
【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化学 实验教学 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第五条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给我们现时代的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我们有必要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进行改革,去探索实验教学的模式。笔者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对化学实验的教学做了有效的探索,即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学习方法,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新问题、萌发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获得新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模式可概括为:
激发兴趣:一堂好课,常常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而实验是激起化学兴趣的首要外部因素。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巧妙的安排一些简单易做、现象明显、变化莫测甚至让人匪夷所思的小实验,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探知究竟的欲望,有利于矫正被动型接受式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如必修1《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有关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的教学时,首先演示“水生火”的实验(用一块脱脂棉包住过氧化钠粉末,放在石棉网上,然后用滴管滴2-3滴水,结果脱脂棉燃烧起来),学生观看到这一违反“常规”的现象,既兴奋,又好奇,产生“水火不相容,为何水又能生火呢?”的疑问。这样巧妙地创设求知氛围,将学生引入到“愤”“悱”状态之中。
阅读思考:教师在激发了学生强烈地学习兴趣、口欲言而说不能的情况下,此时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与新课有紧密联系,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如①上述实验中,水为什么能生火?②其中发生了什么反应?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不把现成的结论硬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针对性地独立思考进而激起学生产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的欲望,通过实践探究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学生的探究热情被激发以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思维,首先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紧密围绕要解决的有关问题,寻找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3-5],然后进入问题点拨:①过氧化钠与水混合,出现了哪些现象?②根据实验现象,你对此产生了哪些猜测?③你能设计实验,去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吗?之后教师提供相关的实验条件,學生运用猜想、估计、推理等方式设计实验,亲身进入探索情景之中。这样,步步为营,层层设伏,更激发出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欲望,也能培养学生不折不挠敢于冒险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探有所得、究有结论。
问题讨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实验操作失误、现象理解的偏差以及由实验衍生出的知识深入问题。如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后,溶液会先变红后又退色,是什么原因使溶液退色呢?由于学生长期沉浸在自学自悟的认知探究活动中,学生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求知欲望就会越来越强烈。教师此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大胆发问,大胆想象,互相争议,通过辩论、评论,有利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出多向思维和换角度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出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迁移创新: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问题讨论,获得比较圆满的答案,从而产生了成功的喜悦,知识领悟能力、学习自觉性必然增强。教师则要再次举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类比,让学生通过联想,形成“新”的发现,得出“新”的规律。如可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硫的反应进行类比,使学生在面临新的问题情景时,能迅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或差异,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进行合理迁移。
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素质上具有整体的、综合的、独创的功能。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自觉的、实事求是的、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从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