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粤教版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编排有"阅读与感悟"这一版块,里面包含有短文、诗歌、小故事等大量感性材料。所选材料与教学内容相关,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正面性,合理利用这些材料,对感知教材、释疑解惑、感悟道理、陶冶情操、深化认知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还可以巩固新课、辨析导行,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学习内容,有助于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理解,在感悟中有所获,从而达到以理导行,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
【关键词】细读感悟深化导行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97-02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简单来说就是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让学生有完整的人格,高尚的心灵,教学生怎样做人。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既需要理论的指引,也需要情感的熏陶。
思想品德教材里面的"阅读与感悟",就是采用大量感性材料,用情感唤醒情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接触高尚的心灵和感人的事迹,体味丰富细腻的情感启迪,思考深刻隽永的人生道理,进一步深化学习的内容,使美好的榜样和真理的光辉在我们心中留驻、闪耀,升华我们的精神境界,深化德育渗透。
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阅读与感悟"这一版块的一些利用:
第一、认真细读,感知教材,释疑解惑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可见,阅读是很有好处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阅读可以使人获得知识,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悟情。古人云:"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读,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思想品德课中,利用"阅读与感悟"中的一些感性材料,认真细读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第二、感悟真理,陶冶情操,深化认知
有效的课堂既是传授学科知识的地方,也是蕴养人性的地方。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思想品德课的功能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教会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做一个品德高尚、有良好情操的人。有时候,老师枯燥的说教,一味的灌输,要求学生牢记那些条条框框的知识,未必能使学生学完知识以后,其言行得到规范,达到教育的初衷。因此,只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才会感同身受,才愿意这样做。"阅读与感悟"中富含感悟性的材料蕴含着很深的道理,通过用事实说话,增强了说服力,能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达到思想认识上的升华。
如:我在讲《理解与宽容》这一课时,拼命讲宽容有怎样的好处,怎样做到宽容,但是学生的感触就是不深。后来我就利用了"阅读与感悟"中的《宽容化解了仇恨》。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在苏德战争后,苏联的一名年老妇女以宽容之心对待德军战俘的情景。文章的结尾部分非常感人,让每个读者不能不为该妇女宽广的胸襟和非同寻常的善良所震撼,让人真切感受到以德报怨的宽容之心所包含的伟大人道主义之爱和这种爱所具有的和平力量。我让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其他学生则思考以下问题:(1)这个真实的故事为什么感动了你?(2)那位历尽战争苦难的妇女,面对给她带来苦难的俘虏时,她肯定有着复杂的心情,但她最后选择了宽容,你能描述一下她当时的想法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对待这些俘虏?(3)你怎样理解这位妇女"把爱与和平播种进了所有人的心田?"阅读完文章后,同学们发出一片唏嘘声,感叹这位妇女的宽广胸怀,大度能容。经过深化学习,很多学生也从中得到启示,明确表示自己以后应该如何正确面对日常的小矛盾。这个表现在后来布置的情景对应题上,同学们都学会了站在大立场上看小问题,学会用宽容之心对待,增强了学习效果。
第三、巩固新课,课后延伸,辨析导行
思想品德课除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外,还注重知识的延伸。一节课上完了,并不是说学生能够牢记要點,会背会写就是达到目的了,而是看学完后效果如何,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否使知识得到巩固并内化,能否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学生能否把理论转化为自觉行动,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生需要的不光是知识,更需要的是感动和震撼。只有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才能正确指导行为。教材中"阅读与感悟"里的材料,活化了教材中所蕴涵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产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其道德水平以及践行的能力。利用"阅读与感悟",思想品德课就不再是单纯的说教,它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可以深化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深化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从而达到以理导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细读感悟深化导行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5-0097-02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简单来说就是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让学生有完整的人格,高尚的心灵,教学生怎样做人。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既需要理论的指引,也需要情感的熏陶。
思想品德教材里面的"阅读与感悟",就是采用大量感性材料,用情感唤醒情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接触高尚的心灵和感人的事迹,体味丰富细腻的情感启迪,思考深刻隽永的人生道理,进一步深化学习的内容,使美好的榜样和真理的光辉在我们心中留驻、闪耀,升华我们的精神境界,深化德育渗透。
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阅读与感悟"这一版块的一些利用:
第一、认真细读,感知教材,释疑解惑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可见,阅读是很有好处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阅读可以使人获得知识,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悟情。古人云:"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读,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在思想品德课中,利用"阅读与感悟"中的一些感性材料,认真细读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第二、感悟真理,陶冶情操,深化认知
有效的课堂既是传授学科知识的地方,也是蕴养人性的地方。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思想品德课的功能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教会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做一个品德高尚、有良好情操的人。有时候,老师枯燥的说教,一味的灌输,要求学生牢记那些条条框框的知识,未必能使学生学完知识以后,其言行得到规范,达到教育的初衷。因此,只有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才会感同身受,才愿意这样做。"阅读与感悟"中富含感悟性的材料蕴含着很深的道理,通过用事实说话,增强了说服力,能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达到思想认识上的升华。
如:我在讲《理解与宽容》这一课时,拼命讲宽容有怎样的好处,怎样做到宽容,但是学生的感触就是不深。后来我就利用了"阅读与感悟"中的《宽容化解了仇恨》。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在苏德战争后,苏联的一名年老妇女以宽容之心对待德军战俘的情景。文章的结尾部分非常感人,让每个读者不能不为该妇女宽广的胸襟和非同寻常的善良所震撼,让人真切感受到以德报怨的宽容之心所包含的伟大人道主义之爱和这种爱所具有的和平力量。我让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其他学生则思考以下问题:(1)这个真实的故事为什么感动了你?(2)那位历尽战争苦难的妇女,面对给她带来苦难的俘虏时,她肯定有着复杂的心情,但她最后选择了宽容,你能描述一下她当时的想法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对待这些俘虏?(3)你怎样理解这位妇女"把爱与和平播种进了所有人的心田?"阅读完文章后,同学们发出一片唏嘘声,感叹这位妇女的宽广胸怀,大度能容。经过深化学习,很多学生也从中得到启示,明确表示自己以后应该如何正确面对日常的小矛盾。这个表现在后来布置的情景对应题上,同学们都学会了站在大立场上看小问题,学会用宽容之心对待,增强了学习效果。
第三、巩固新课,课后延伸,辨析导行
思想品德课除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外,还注重知识的延伸。一节课上完了,并不是说学生能够牢记要點,会背会写就是达到目的了,而是看学完后效果如何,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否使知识得到巩固并内化,能否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学生能否把理论转化为自觉行动,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生需要的不光是知识,更需要的是感动和震撼。只有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才能正确指导行为。教材中"阅读与感悟"里的材料,活化了教材中所蕴涵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产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其道德水平以及践行的能力。利用"阅读与感悟",思想品德课就不再是单纯的说教,它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可以深化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深化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从而达到以理导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思想品德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