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面具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hangmaf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央益西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西藏面具”的传承人,也曾是群艺馆的工作人员。虽然已经退休三年,但多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还是让他无法把自己从以往的工作状态中剥离出来,总是隔三差五地,就来这里看看。
  充足的阳光,让琳琅满目的面具大厅呈现着生机,里面摆放着刚刚结束展览、从上海回到拉萨来的“宝贝”们。
  加央益西出生在西藏昌都,今年61岁。
  1983年,25岁的加央益西第一次制作西藏面具。
  “当时有一台传统晚会,我主动承担了做面具的工作。也没有人教,我只好从布达拉宫借了几个面具,记得一个是夏洽木(鹿),还有就是多达(尸陀林、骷髅头面具)。对着这些面具,我一点点去临摹、制作,就这样摸索着走向了面具制作人之路。”
  “当时是我一个人做的。先是做模子,然后用泥。泥是从翩博(林周县)的夏宫巴找来的,需要爬很多山才能找到。那里有红泥、还有一种灰色泥。用泥做完之后就翻模子,再翻纸浆,最后画画。第一次做模子大概用了十几天。”
  “面具材料是多样的,木头、纸浆、铜都可以制作面具。以前一次只能制作一个面具,既浪费材料也浪费时间,制作出来的每个面具都不一样。我就用自己所学的道具制作知识,将泥巴倒上石膏做成模子,在模子里贴上纸和布做成面具白坯,等干了之后直接翻出来,这样一个模具就能制作许多一样的面具。”
  “宗教面具在不使用时,就悬挂在寺庙殿堂的墙壁和柱子上;当宗教活动需要时再取下来戴上;藏戏面具和歌舞面具更是五花八门,制作者完全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对面具形象进行即兴创作;旅游收藏类面具,则来源于宗教面具和藏戏面具。”
  “藏戏面具,主要用于民间歌舞、戏剧和曲艺说唱等艺术中,如藏戏中的白面具、蓝面具、黄面具,多为各种布料缝制而成。在制作藏戏面具时,加央益西根据自己所擅长的方式做了改进,比如把缝制改成粘贴。”
面具材料是多样的,木头、纸浆、铜都可以制作面具。藏残面具和歌舞面具更是五花八门,制作者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軎好,对面具形象进行即兴创作。

  在加央益西刚开始学习制作西藏面具时,西藏民间几乎没有专门从事面具制作的艺人。加央益西制作西藏面具的手艺,主要通过传统面具来借鉴学习。也去寺庙里看各种面具的造型、着色等,然后拍成照片,回来再照着做。
  1990年亚运会时,加央益西带着自己制作的80多个面具去北京,一售而空。
  加央益西收藏的年代最久的面具,也基本上都被国家美术馆收藏了。加央益西说,这也是面具们最好的归宿——将它们展示在更广阔的展示厅,让更多的人认识西藏面具。现在,只有在国家美术馆去看它们了,它们(西藏面具)还被带到国外去参加展览呢。
  “当时有一个关于西藏民俗的综合展,斯洛伐克博物馆最早收藏了我们西藏的面具、唐卡等,当时的外国人都竖着大拇指说西藏的东西好啊!”加央益西骄傲地回忆起这些往事。
  加央益西退休后,一如既往热爱着制作西藏面具,群艺馆也依然为他保留了面具存放室。
  他说,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西藏面具传承下去,把他从西藏各个地区寻找的西藏面具,以最好的方式展示给世人。记者:您做面具比较多是在什么时候?当时做了哪些类型的面具?
  加央益西: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时候做的多,可能做了八十多个,主要作为商品去卖。那时候做了很多种类,比如羌姆面具啊之类的,都卖完了。
  记者:退休之后您也一直在做西藏面具的相关工作吗?
  加央益西:对,上海的几个高校搞了一个博物馆联盟。过去三、四年,相继在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六个高校展览。
  记者:现在您做的面具,主要供应哪些地方呢?
  加央益西:主要是各大寺庙,跳羌姆舞。国家级的美术馆和比较大一些的博物馆收藏的也比较多。像中国美术馆就收藏有70多个,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收藏了17个左右。
1989年,察雅。(姜振慶,摄)
藏残面具,主要用于民间歌舞、残剧和曲艺说唱等艺术中,如藏残中的白面具、蓝面具、黄面具,多为各种布料缝制而成。

  记者:您这里收藏的面具都有哪些种类的?
  加央益西:比如这个1米高的,是尼泊尔的,是我自己收藏的,木头做的,西藏没有木的;还有萨迦寺的羌姆面具。我自己做的这里只有小一点的,这些铜制的模子是我做的,然后找人敲的。
  记者:您现在带学徒吗?加央益西:学徒以前带得多,最多的时候有二十几个。但是现在我退休了,暂时没有工作间,所以没地方收徒弟了(笑)。记者:目前拉萨做面具的人多吗?
  加央益西:很多。八廓街以前有一个,现在可能搬到达孜去了,叫西洛,他做得比较多,也是非遗传承人,证书上写的是布制面具制作传承人,他收的徒弟比较多。虽然名称不同,其实我和西洛做的是一样的。
  记者:现在年轻人学这个的多吗?做面具的人交流多吗?
  加央益西:现在年轻人专门学这个的不多,他们学做佛像,然后有的顺带做面具。记者:这些收藏品都是您自费收藏的吗?前后花费了多少钱?
  加央益西:基本上都是,花了有二十多万吧。以前收藏的很多面具,都被国家美术馆买走了。美术馆的专家组来了一看,这个也要买,那个也要买,就卖给他们了(笑)。他们也会对藏品进行评定,评一等、二等、三等,然后发一个国家级的收藏证。之后我又继续收,现在你们看到的,都是我近两年收的。
  记者:您的收藏品大多属于几等?您还记得数目吗?
  加央益西:大部分都是一等,面具本身非常少嘛。数目已经不记得了。国家美术馆是分两次收的,第一次是在北京展览的时候直接收了,第二次是专门到拉萨来收的。
  记者:面具传承的优势和难度在哪里?加央益西:优势嘛,就是我们比较熟悉各个地方有什么面具,而且我本身曾在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缺点吧,就是缺资金。没钱下去做田野调查。之前有一个朋友给我提供了一个线索,说是日喀则那边一个寺庙里有很多从尼泊尔来的老面具,让我去拍。要是资金到位的话,我有可能已经把东西都带回来了。曾经有藏剧团把老面具带过来,请我原样给他们全部做了新的,做了二十几个。现在他们把老的那些集中放到一个展示厅展示,新的用来表演。
其他文献
自从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启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研究以来,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为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建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30多年来,这一虚拟空间从根本上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20世纪后期,信息和互联技术逐渐渗透到政治生活当中,对各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信息化的关系,包括政党在内许多传统政治主体的结构、理念和行为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21世纪初,在互联网络技术的发源地美国,人们看到了
西藏有多少温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将广义的温泉定义为:从地下深部自然涌出或喷出的地下水,泉口温度比当地年平均气温高出5℃以上。超过45℃的温泉可称为热泉,温度达到或超过当地沸点的温泉称为沸泉。国内一些学者倾向于将温泉的下限温度设定在25℃,以避免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温泉判别标准。然而,我国地域辽阔,纬度跨越较大,地势高低悬殊,各地年平均气温变化较大。在青藏高原,一些城市的年平均气温低
2009年4月2日举行的G20伦敦峰会是2008年11月华盛顿峰会之后,世界主要国家第一次就全球性问题全面、耐心和细致地共同寻求应对之策。峰会对重建国际经济新秩序、探索新的全球治理模式意义深远。    美国金融霸权被削弱    此次G20伦敦峰会与1944年布雷顿森林峰会有本质的不同。本次峰会准备时间仓促,且美国实力尚未全面衰败,因此以美元为基础的荚金融霸权格局仍未彻底改变。诚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
记者:2008年是中国和伊拉克建交50周年。您对两国的关系如何评价?  大使:2008年是两国建交50周年,伊拉克方面也举行了庆祝活动。两国的关系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的丝绸之路,当时中国的商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东,并前往欧洲。伊拉克也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伊中两国于1958年8月25日建交。自那时起至今,伊中两国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友好,虽然伊拉克的政权经历了几度更替,但两国
这幅精心绘制、装饰华丽的世界地图绘于1886年。采用当时最新的墨卡托投影法绘制,以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将大不列颠置于地图的中心位置。不列颠群岛以及所有的英国殖民地蔓延到东部和西部,被突出渲染成红色,红色部分也囊括了印度、逼近了西藏南部地区。1890年3月11日,英属殖民印度加尔各答印度总督府,大清朝驻藏帮办大臣升泰与印度总督兰士丹签署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八款》。确认了锡金为英国的保护国,并且
青稞酒是手工酿造,最考验酒娘的功力,因此,每家酒馆的青稞酒味道是不一样的,酒客会从酒娘殷勤递出的酒勺里,往自己的于心窝接酒,咂咂嘴,品品味,决定购买与否.酒娘绝不会生气。  酿造纯正的青稞酒,颜色暗黄、酒体稠润、清香醇厚、绵甜爽净。  青稞酒的古法酿造  要论数量,几十年前,拉萨的青稞酒馆是最多的,主要因为啤酒还没进入西藏市场,顾客选择单一。  马路边、林卡里、公园中,随便围起一块花帐,放上垫子、
在藏族人心目中与冈仁波齐、梅里雪山齐名的扎日神山,在绝大多数文献和地图上都见不着影子。這座被视为圣地的神山是苯教、印度教、藏传佛教、耆那教公认的三大朝圣地之一。信徒认为,扎日宁巴神山系隆子县扎日乡西南一带山峦,主峰海拔5722米。东起措嘎湖、哥里西娘,西至塔克新、曲松,大体由洛河、甲曲河、玉米河、曲松河围成,总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分旧扎日、新扎日扎西迥和措噶(白湖)三个部分。山中有修行岩洞、天葬
传染病一直伴随着藏区的历史发展。人们在长时期与疾病的接触中开始总结出一些关于传染病的本土化经验。结合藏医学的发展,人们在疾病的暗夜中始终没有放弃对于生的渴望。  需要说明的是,自佛教传入藏区开始,很多本土宗教的文献和档案被人为地破坏,而佛教学者在叙述历史时仅仅侧重于宗教史层面。  他们对于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书写极为薄弱。  文献中记载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藏文史料中记载的最早的藏区传染病
20世纪初,黑帐篷前的牧人们那曲的牧圈  《草地》  河边茂盛的草地,  在干草收割之前,  在六月阳光下一个纯净的日子。  我搜寻着,找到了,一眼认出它。  自童年就熟悉的青草和花朵生长在那里。  我半睁眼睛承受着明亮。  这芬芳之气容留了我,  一切知识不复存在。  蓦然间我感到我正在消失并快乐地哭泣。  ——切斯瓦夫·米沃什  (Czes?aw Mi?osz,1911—2004 ,波兰)  
2019年3月28日,左翼发表文章《不能忘却的纪念》,纪念发生在六十多年前西藏南木林县的“9·17”惨案死难的烈士。烈士英魂  事件发生在1958年9月17日,地点为南木林县芒热乡则热村西南1500米的乌郁河南岸(因此地靠近尼木县的麻江,后来许多人将此事件误称为“麻江惨案”)。事件发生在赴日喀则为边防部队体检和农牧民群众治病送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医疗队身上。他们在医疗途中遭遇恩珠仓·贡布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