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圈断层网络群体形变异常与地震预报

来源 :地壳形变与地震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iuliyu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总结过去地震的基础上,把唐山地惑前分布在首都圈周围的各活断层网络上各测点,视为一个整体蕴震信息系统。利用分布在各断层上8个测点13条短水准测线的16年全过程的月均值资料,对其速率变化的合成进行了探讨,以期求得大震前在其震源周围各活断层整体运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距震源中心200公里范围内的断层网络在16年的速率变化合成中,仅在唐山地震前出现唯一的一次异常。这一事实说明,在一个大震发生前,不但有震源性前兆,而且也存在着场源性前兆。
其他文献
本文在统一了弥漫、下关(相距60km)两台站标定常数、标定方法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两台站的重力固体潮观测结果(其中下关台14个月,弥渡台两年);确定了滇西地区GS15重力仪所观测到的主波潮汐因子的最佳值。文章最后分析了澜沧地震前后下关和弥渡台潮汐和非潮汐变化特征。
期刊
本文提出了固体潮理论值一阶微商值(G′=dG/dt)的新的计算方法——天顶距微分法。文中系统地给出了(重力、倾斜、线应变)固体潮之G′的实用计算公式。作者将这套公式用于拟合检验(NAKAI法),并与分波法(用分波法计算G和G′)和差分法(用天顶距公式计算G,用差分法计算G′)进行了对比计算,文中给出了部分对比计算结果。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表明:对于重力,微分法的计算时间仅是分波法(取484个分波)计
期刊
采用横向分段、纵向分层的断层位错模式研究了美国加州帝国河谷地区四期三角复测资料,确定了1940年该河谷地区的M_ W=7.1级地震的断层活动方式及震后不同时期的滑动速率。 模式的要点是:大震间歇期发震层(孕震层)是闭锁或接近于闭锁状态,地表浅层和地壳深层可以发生无震滑动(蠕动);地震发生时,浅层与发震层产生滑动,且滑动量沿断层呈非均匀分布。
期刊
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湖北省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和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联合召集的第二次全国水诱发地震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2月27日—3月2日在武昌举行。74名代表来自国家地震局系统、
期刊
本文对长江三峡及其周缘地区完全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值精算的方法、精度及其实际结果进行了阐述;分析并探讨了该区重力异常场的基本特征和它们与深部构造环境、地震活动间的关系。
期刊
本文利用构造运动的古形变速率、断层地貌的形态反映、现今构造形变测量结果、重力场和深部结构特征以及遥感影象揭示的构造形迹性质,研究活动断层的分段特性,讨论其粘滑与蠕滑问题。然后,根据系统科学原理,把红河断裂带及周围地域内相关的构造网络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再根据分维数及应力分布的差异,把断裂带甫、北段分别划归两个子系统。地震活动的差异说明子系统走向稳态的方式不尽相同。
期刊
本文研究了宁夏北部(青铜峡、吴忠以北)地区近二十年来垂直形变场的演变特征,并与陕西关中地区垂直形变进行了定性、定量比较。结果表明:1977年前,宁北与关中出现准同步垂直形变反向,八十年代以来两地垂直形变程度不同地都有加速趋势。最后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作了粗浅的探讨。
期刊
本文分析了下关、弥渡、郫县、宝坻4个重力台站GS-15重力仪所测的长序列重力观测资料,并在莫洛金斯基液核动力效应理论的基础上,用实测结果检验了由于地球液核运动而产生在重力固体潮周日波上的共振响应。同时,对不同的地球模型做了某些比较分析和评估。计算结果表明:检验地球液核动力效应的一组指标数δ(O_1)—A(K_1),δ(ψ、),δ(Φ_1)等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其中主要分波的精度优于0.2%,与地球
期刊
本文采用从观测序列中分离“系统性倾斜”的数据处理方法,分析了邛海地倾斜观测系统对于异常倾斜的识别能力问题,初步评价了该观测系统的地震前兆效益。结果表明,该观测系统似乎对一定范围内M≥5.0级地震的前兆倾斜反应敏感,其前兆效益优于目前国内一般的跨断层形变测量手段。
期刊
本文介绍了对北京、天津、文安、霸县地区1980~1988年的重力复测成果所进行的地形变地下水的校正。分析认为:近几年天津点的重力值增大主要是因地面沉降造成的;经综合校正后,天津点的重力异常可基本排除,而任丘-保唐-沧州-带仍存在+80~100×10~(-8)m/s~2左右的趋势性异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