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学会解决真实的问题,才可以灵活运用知识,自身能力才能得到提升。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解决真实问题出发,精准把握学生认知基础,选择生活问题,展开梳理、投放、解决,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实现学生地理认知全面升级。
[关键词]真实问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3-0089-02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渐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成因以及规律等,强调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获得不断成长。教师应注重在真实问题的选择、梳理、投放、解决等环节进行创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注重问题选择,找准思维突破口
生活中涉及地理知识的问题有很多,长期以来,教师重视度不够,生活实例问题随意介入课堂,没有引起学生足够兴趣,对学生学习指导性不强,教学效果较差。高中地理教师面对的是有一定学习经历、自我意识较强的学生。为了引起学生关注,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授课内容做好课前调查,对思维主体进行全方位分析解读,选择恰当的切入点,筛选出更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样找准了学生思维打开路径,真实问题的应用才能更有成效。
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这节教材内容时,为指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教师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呈现教学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态度。高中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信息捕捉力,对最新的社会问题和现象有一些认知。课堂教学中,为让学生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概念,教师展示几幅配有说明文字的图:春节期间大量返乡的农民工;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中东战乱,背井离乡的叙利亚难民;每年寒假期间,去海南三亚旅游的游客。学生在分辨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对地理概念有了深入体会。师生继续学习国际与国内人口迁移,在讲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时,教师精选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展示数据和图示。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口流向珠江三角洲等地区;2008年经济危机后以及最近几年,返乡潮出現,北上广人口减少,二三线城市人口增多……让学生分析这些人口迁移现象出现的原因。教师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角度考虑,关注和思考生活中的人口问题,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教师运用真实问题,为学生创设生活感强的学习环境,引领学生认识人口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致,找到学生思维突破口,课堂教学效果极佳。
二、注重问题梳理,拓展思维广度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中生已经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原理,获得一定的地理基本技能,但真实问题具有复杂性,涉及关系较多,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基本方法和技能明显不足。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高质量问题筛选出来后,教师要注重问题梳理,理顺问题之间的各种关系,把问题清晰呈现给学生。问题简单化了,关系理顺了,学生不再茫然,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去思考,用到哪些知识去分析,探寻对策更自如,从而最大限度拓展学生思维广度。
学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这节教材内容时,学生将学习到几个典型工业区的发展。教师先引领学生学习德国鲁尔区发展,学生了解了鲁尔传统工业区由衰落、整治到新生的过程。此时,教师呈现山西大同最近几年状况:煤炭资源大量减少,煤炭开采造成土地塌陷、天空灰暗、道路撒满煤灰以及玉门居民因石油枯竭而面临整体搬迁的现状,询问学生大同的出路在哪里。学生直观感知大同、玉门和德国的鲁尔区有相似的地方,即都是单一资源型城市。这时,教师梳理大同问题,为学生呈现相关资料,让学生找出大同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资源优势和人文资源等,寻找大同的优势,找出大同工业区转型的出路,同时提醒学生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对问题进行梳理,对学生思维展开引导,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探讨大同发展问题。
这节教学案例,文本内容的学习是基础,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才是终极追求。教师利用大同面临的现实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并通过对问题的梳理,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解答的思路,拓宽学生思维广度。
三、注重问题投放,促进思维顺利展开
问题投放的时机,直接决定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依据课堂需求,优化问题投放时机,使问题更有吸引力。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任意投放问题,使学生疲于应对。教师应选择恰当时机,使问题与教材内容、学生思维完美对接。
学习“城市化”相关内容时,上课伊始,教师为学生呈现1911年、1949年、1990年上海城市用地图和人口变化图,让学生通过看图分析上海城市用地、人口有何变化。图片和数据非常清晰,学生快速得出答案:1911—1990年,上海城市用地不断扩大,许多农田变成高楼大厦,人口增加,从而为学生理解城市化做好铺垫。在讲解城市化的利弊时,学生通过文本学习,已经有较为系统的认知。这时,教师呈现北京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同时投影上海市卫星城镇建设、交通改善以及生态城市出现,让学生为北京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某个问题寻找对策,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投放及时,学生认识到现在北京城市化发展出现的问题,并利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设想。
这节课,教师借上海实例提出问题,唤起学生对城市化的认知,并利用北京真实城市化进程,激起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热情,问题投放恰当,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学习效果倍增。
四、注重问题解决,达成思维进阶目标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教师要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升学生的地理技能。比如对于简单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从而掌握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问题难度较高,可以指导学生与他人合作,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合作的价值,学会与别人合作。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得到历练,达成思维进阶目标。
学习《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时,学生通过对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治理过程的研究和学习,掌握分析河流开发治理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明白要结合流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综合分析流域的开发问题。长江流域的综合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顺势围绕长江流域综合开发设计问题,让学生从气候、地形、水系、资源四个方面探讨如何综合开发长江流域。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学生从一方面介入,借鉴田纳西河流域经验,探究如何更好地开发长江流域。学生小组共同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得出长江流域开发建议:上游利用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能,中游开发粮油基地和制造业,下游发展农业和综合型工业。学生知识迁移成功。
教师围绕长江流域综合开发设问,学生从教材知识中获得启迪,分组展开探索,在协作交流中进入学习状态,在真实问题解决中成长显著。
地理真实问题能够体现地理与生活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思维发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对问题恰当选择、梳理、投放,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成效。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关键词]真实问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3-0089-02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渐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成因以及规律等,强调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获得不断成长。教师应注重在真实问题的选择、梳理、投放、解决等环节进行创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注重问题选择,找准思维突破口
生活中涉及地理知识的问题有很多,长期以来,教师重视度不够,生活实例问题随意介入课堂,没有引起学生足够兴趣,对学生学习指导性不强,教学效果较差。高中地理教师面对的是有一定学习经历、自我意识较强的学生。为了引起学生关注,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授课内容做好课前调查,对思维主体进行全方位分析解读,选择恰当的切入点,筛选出更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样找准了学生思维打开路径,真实问题的应用才能更有成效。
教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这节教材内容时,为指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教师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呈现教学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态度。高中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信息捕捉力,对最新的社会问题和现象有一些认知。课堂教学中,为让学生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概念,教师展示几幅配有说明文字的图:春节期间大量返乡的农民工;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中东战乱,背井离乡的叙利亚难民;每年寒假期间,去海南三亚旅游的游客。学生在分辨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对地理概念有了深入体会。师生继续学习国际与国内人口迁移,在讲授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时,教师精选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展示数据和图示。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口流向珠江三角洲等地区;2008年经济危机后以及最近几年,返乡潮出現,北上广人口减少,二三线城市人口增多……让学生分析这些人口迁移现象出现的原因。教师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角度考虑,关注和思考生活中的人口问题,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教师运用真实问题,为学生创设生活感强的学习环境,引领学生认识人口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致,找到学生思维突破口,课堂教学效果极佳。
二、注重问题梳理,拓展思维广度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中生已经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原理,获得一定的地理基本技能,但真实问题具有复杂性,涉及关系较多,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基本方法和技能明显不足。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高质量问题筛选出来后,教师要注重问题梳理,理顺问题之间的各种关系,把问题清晰呈现给学生。问题简单化了,关系理顺了,学生不再茫然,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去思考,用到哪些知识去分析,探寻对策更自如,从而最大限度拓展学生思维广度。
学习《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这节教材内容时,学生将学习到几个典型工业区的发展。教师先引领学生学习德国鲁尔区发展,学生了解了鲁尔传统工业区由衰落、整治到新生的过程。此时,教师呈现山西大同最近几年状况:煤炭资源大量减少,煤炭开采造成土地塌陷、天空灰暗、道路撒满煤灰以及玉门居民因石油枯竭而面临整体搬迁的现状,询问学生大同的出路在哪里。学生直观感知大同、玉门和德国的鲁尔区有相似的地方,即都是单一资源型城市。这时,教师梳理大同问题,为学生呈现相关资料,让学生找出大同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资源优势和人文资源等,寻找大同的优势,找出大同工业区转型的出路,同时提醒学生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对问题进行梳理,对学生思维展开引导,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探讨大同发展问题。
这节教学案例,文本内容的学习是基础,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才是终极追求。教师利用大同面临的现实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并通过对问题的梳理,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解答的思路,拓宽学生思维广度。
三、注重问题投放,促进思维顺利展开
问题投放的时机,直接决定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依据课堂需求,优化问题投放时机,使问题更有吸引力。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任意投放问题,使学生疲于应对。教师应选择恰当时机,使问题与教材内容、学生思维完美对接。
学习“城市化”相关内容时,上课伊始,教师为学生呈现1911年、1949年、1990年上海城市用地图和人口变化图,让学生通过看图分析上海城市用地、人口有何变化。图片和数据非常清晰,学生快速得出答案:1911—1990年,上海城市用地不断扩大,许多农田变成高楼大厦,人口增加,从而为学生理解城市化做好铺垫。在讲解城市化的利弊时,学生通过文本学习,已经有较为系统的认知。这时,教师呈现北京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同时投影上海市卫星城镇建设、交通改善以及生态城市出现,让学生为北京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某个问题寻找对策,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投放及时,学生认识到现在北京城市化发展出现的问题,并利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设想。
这节课,教师借上海实例提出问题,唤起学生对城市化的认知,并利用北京真实城市化进程,激起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热情,问题投放恰当,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学习效果倍增。
四、注重问题解决,达成思维进阶目标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教师要采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升学生的地理技能。比如对于简单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从而掌握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问题难度较高,可以指导学生与他人合作,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合作的价值,学会与别人合作。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得到历练,达成思维进阶目标。
学习《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时,学生通过对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治理过程的研究和学习,掌握分析河流开发治理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明白要结合流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综合分析流域的开发问题。长江流域的综合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顺势围绕长江流域综合开发设计问题,让学生从气候、地形、水系、资源四个方面探讨如何综合开发长江流域。教师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学生从一方面介入,借鉴田纳西河流域经验,探究如何更好地开发长江流域。学生小组共同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得出长江流域开发建议:上游利用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能,中游开发粮油基地和制造业,下游发展农业和综合型工业。学生知识迁移成功。
教师围绕长江流域综合开发设问,学生从教材知识中获得启迪,分组展开探索,在协作交流中进入学习状态,在真实问题解决中成长显著。
地理真实问题能够体现地理与生活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思维发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对问题恰当选择、梳理、投放,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成效。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