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远诸宫调》中比拟句式及比拟助词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刘知远诸宫调》语言的特点
  
  首先,《刘知远诸宫调》作为金代的作品,相较于古代汉语,语言上具有白话色彩,即使是和不远的唐宋时期比较,其口语性也必然更强一些。其次,宋金的战争使得中国北方长期处在外族统治下,战争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在民族之间交往频繁的地区,语言便不自觉地体现了全民性的特征。第三,作为诸宫调,其必然带有体裁本身所赋有的语言特色。
  
  二、简述先秦到唐宋比拟句式的运用及比拟助词的兴替
  
  比拟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修辞方法,用来表示两物或者两事之间有相似关系的结构。该句式包括以下几个成分:本体;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学者们总结出在实际的运用中,比拟句式有两种表达形式:(A)全式:(本体)﹢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B)简式:(本体)﹢喻体﹢比拟助词。比拟助词的使用情况从先秦到唐宋也有兴替。具体分析如下:
  先秦的比拟式都是“本体﹢像义动词﹢喻体﹢比拟助词”,即所谓的全式。像义动词常见的有“若、如、犹”等,比拟助词常见的有“然、耳、者”等词。如:
  (1)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礼记·大学》)
  (2)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语·乡党》)
  两汉的比拟句式和先秦基本相同,但已出现了简式,比拟助词出现了“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馨”。到唐宋时期则出现了比拟助词“一般”“相似”。如:
  (3)他各各气宇如王相似。(《祖堂集》)
  (4)者个事军国事一般,官家若断判不得,须唤村公断。(《祖堂集》)
  从先秦直到唐宋时期比拟句式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表达形式基本都是全式,偶见简式,但可以看做是全式省略了像义动词。如:
  (5)大人才见两僧,生佛一般礼拜。(《祖堂集》)
  简式的例子都可以补出像义动词,例(5)“生佛一般礼拜”犹言“像生佛一般礼拜”。
  语法功能上几乎都做谓语,只是从五代开始,才偶见作状语。如上举例(5)。
  在比拟助词的使用方面,正如李思明先生所说:“上古和中古时期……还未形成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比拟助词体系,比拟助词真正形成体系并被广泛使用是在近代汉语时期。”那么,唐宋时期出现的“一般”“相似”就是比拟助词形成体系的开端。
  
  三、《刘》中的新旧比拟句式及比拟助词的使用情况
  
  归纳起来,《刘》中的比拟句式主要有新旧两种形式,所谓的旧式结构为“像义动词﹢喻体”,其在语法功能上和上文提到的全式并没有差别,只是很少出现比拟助词,所以我们称其为旧式。旧式在《刘》中是广泛采用的比拟形式,但仍然可以见到另外一种形式,即“喻体﹢比拟助词”。这种结构形式上和上文提到的简式相同,但从语法功能方面而言,有本质上的差异,所以我们称其为新式。本文对新旧两式分别加以分析如下:
  (一)旧式比拟句式及比拟助词的使用
  通过对《刘》的穷尽式搜索,可见在旧式比拟句式中像义动词只有三种:“如”“似”“若”,其中,以“似”“如”为主,具体使用情况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如”字句和“似”字句占优势,而“若”字句已少用。
  1.“如”字句
  如上表所示,“如”字句是《刘》中运用最多的形式,“如”可看做“如同”之义。其后都没有比拟助词。如:
  (1)如猛虎牙爪,潜伏折挫了慷慨。(343页)
  (2)仇怨结下如江海。(343页)
  偶尔有附加成分副词“浑”。如:
  (3)知远势况,浑如夯浪出波龙。(343页)
  2.“似”字句
  (4)五人决战起悲风,便似雾罩天神擒鬼魅。(365页)
  (5)柳眉桃脸朱樱口,似玉肌虞,腰细金莲步。(345页)
  偶有附加成分“一”出现:
  (6)男如潘安,女生越艳,媒人口,一似蜜舌头。(358页)
  像义动词“似”有时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和“如”相对成文,形成句式美,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固定形式。如:
  (7)如连理,如比翼,似鸾凤,绝伦出众。(348页)
  (8)苦辛如光武之劳,脱难似晋王之圣。(351页)
  (9)您咱两口儿夫妻似鱼如水。(348页)
  (10)妻与我似水如鱼。(350页)
  “如”和“似”字连用构成了一种形式美,并且“如鱼似水”的固定形式已经初见形态。
  3.“若”字句
  (11)鼻气若山前咆哮猛虎。(351页)
  (12)三娘闻语,心若刀剜。(352页)
  “若”字句中“若”字之前也同样会出现附加成分“无”、“有”,如:
  (13)叫一声不若春雷,待报答一饭恩故。(342页)
  在像义动词的使用方面,《刘》还继承着古代汉语的形式,“如”“似”“若”都是古代汉语常用的像义动词,但我们可以隐约感到词汇兴替的轨迹。“若”字是文言色彩很浓的词,在古代白话被广泛使用的金代已经开始很少采用“若”字作为像义动词。而“如”及其演变形式“如同”使用至今,“似”使用虽不如“如”多,也占有相当分量,“似”从比拟动词虚化为比拟助词“似的”,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
  另外需要注意的地方是旧式中比拟助词的“缺席”,先秦时期比拟助词就已使用,只是并不广泛,到唐宋时期逐渐初步形成体系,可是作为金代的作品《刘》中却很难找到传统意义上的比拟助词,只在似字句当中有一例是有比拟助词的,也就是“似﹢X﹢Z”形式:
  (14)咱是的亲爹娘生长,似奴婢一般摧残。(374页)
  这当然和《刘》的篇幅小有关,但我们认为这并不足以说明原因。并且,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比拟助词以新的姿态出现了。这正是接下来我们所要提及的。
  (二)新式比拟句式及比拟助词的使用
  《刘》新式比拟句式在数量上并没有相当优势,但其代表着《刘》时期比拟句式的发展。在整部文献中有三例:
  (15)壁玉似牙嚼欲将破。(363页)
  (16)一对眼睁圆,龙颜尽变改,失去紫玉似颜色。(368页)
  (17)正熟睡,盆倾也似雨降。(352页)
  这样的例子从语法功能上看并不同于唐五代时期的“喻体﹢比拟助词”结构,是金元时期新兴产生的。比拟成分在句中做定语或者状语,其后必须跟着名词或者动词,比拟句式做为修饰语出现。在这样的比拟句式中必须使用比拟助词。这个时期出现了新的比拟助词“似”、“也似”。在比拟助词的使用上可以说这具有根本性的变化。学者们探讨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江蓝生认为是异族语言的影响导致的,是语言的一种融合。而张美兰则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这是汉语语言本身发展变化的结果。语言的交融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刘》中旧式比拟句式中少用比拟助词的原因
  
  语法现象的演变总是综合很多的因素,在《刘》旧式比拟句中比拟助词少用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体裁的限制
  “诸宫调”是一种说唱体的文学形式,演员一个人,又说又唱,说的部分称为散文,唱的部分要求押韵,一个宫调下面有若干曲牌,压一个韵,用不同宫调来叙述一个长篇故事。这种体裁决定了在造句用字上一定要考虑到尾字韵的和谐。旧式比拟句式中比拟助词之后没有任何成分,换句话说,比拟助词一般做为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韵的特色。举例说明如下:
  (18)思忆,胜如边塞见征旗。
  (19)仇冤结下如江海,此一个村夫向后来,专与潜龙做冤害。
  假设如唐宋时期比拟助词的使用情况,那么上面的例子将变为:
  (18’)思忆,胜如边塞见征旗一般(相似)。
  (19’)仇冤结下如江海一般(相似),此一个村夫向后来,专与潜龙做冤害。
  很显然,这不符合说唱体的用韵准则,所以在诸宫调中,遣词造句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省略了比拟助词。
  (二)地域的因素
  语言和地域的关系密切,以现代汉语为例,在词汇上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固然有很明显并且为数不少的差异,然而作为相对稳定的语法,其在地域上也必然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普通话里表达我先走,直接用:我先走。而在粤方言中则换成了另外一种结构:我走先。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么在古代、经济、信息并不发达的情况的,南北方的沟通更显困难,这在语言上必然形成一种差异。李思明(1998)以《敦煌变文》、《祖唐集》、《五灯会元》、《朱子语类》为材料,认为在唐宋时期比拟助词的使用已经基本形成了体系。而《刘》出现比拟助词少用的状况,我们认为可以从地域的角度考虑。从唐代变文开始到宋代话本,以至文人的语录,用词造句多采用当时的口语。《五灯会元》一说是绍定间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朱子语类》是朱熹门人用来记录朱熹的讲习,具有一定的闽方言特色。而《刘》是最早的诸宫调,形成于金代,在语言特色上必然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北方方言特色。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地域差异带来的比拟助词使用上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张美兰.《祖堂集》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冯春田.《聊斋俚曲》语法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4]蒋绍愚 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江蓝生.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1999,(4).
  [7]李思明.晚唐以来比拟助词体系[J].语言研究,1998,(2).
  [8]陆俭明.析“像…一样”[J].语文月刊,1982,(1).
  
  (姜 岚,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建立了一种简单快捷的手性配位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地表水中氧氟沙星及其手性异构体的方法,并研究了常见金属阳离子(Ca2+、Mg2+、Fe3+、Zn2+)和腐殖酸(HA)对二者分离的影响。
古今字、通假字是长期困扰中学语文教学而语文界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由于二者关系错综复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字形、字义及读音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都给语言工作者的实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姜黄属中草药郁金和姜黄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郁金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大根香叶烯D、姜黄二酮和大根香叶酮;姜黄挥发油的主要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它处于语言的最底层,是最稳定的语言成分。因为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那就意味着所有的双音节、多音节语素是不能拆开的。如果拆开,要么不能表示意义,要么表示与语素的整体意义毫无联系的意义。  语素是不能再切分的,这只是一条基本原则。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有一种例外的语言现象,那就是“音节语素化”现象。所谓音节语素化现象,就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令人尴尬的场面:不少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在招生、就业面试时,或张口结舌,或辞不达意,或仪态欠佳,引起招生或用人单位对学生语文成绩(分数)的怀疑。这种局面,不能不说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谦称谦称,表示谦虚的自称,用来表示谦称的词叫做谦辞。可以分两种情况来认识和掌握。  一种是用某些名词来代替代词“我”。又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类是用自己的姓或名表示谦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赤壁赋》)用姓;“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用名。  二类是用“臣、仆、某、小人
为改进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治疗及其预后措施,笔者将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75例,分为综合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40例),综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