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志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曾获得英国顶级自然保护奖项——2006年度惠特莱奖(Whitley Award)。蒋志刚是第一位获得惠特莱奖的中国人。
大家一定很好奇,一个动物学家每天都在干些什么?怎样才能成为动物学家?在采访动物学家蒋志刚之前,我也有同样的好奇,而当我在搜集蒋志刚的资料时,我被眼前一长串一长串深奥的新名词,譬如动物行为生态、濒危物种人类协助生存等搞晕了,真是隔行如隔山啊。
动物学家很忙,他要给研究生出考卷,要落实解决一些科研项目中的问题。我的采访不停地被打扰。但他还是坚持答完了我要问的问题。
蒋志刚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语言朴素,脚踏实地,有深切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在没有课本可供复习的情况下考上了大学
引墨(下文称墨):你对童年有什么特别的记忆吗?
蒋志刚(下文称蒋):我1964年上小学,正赶上“文革”,所以没怎么学习,因为学习和考试在那个时代都变得不重要了。我们那个时候的课程几乎就只有工业基础课、农业基础课、体育和语文。
墨:看课外书吗?
蒋:看,那些被红卫兵扔到外边没人要的书,我就捡回家如饥似渴地看。但这些书都是残缺不全的。我记得那时候看过一本外国小说,可是没有书名和开头,直到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才知道当年读到的那本书是雨果写的《悲惨世界》。
墨:学生时代最难忘的是什么?
蒋:难忘我的几个老师。那时候老师的社会地位很低,但我的几位老师很负责任,知识也很渊博。可惜,他们在上边讲课,几乎没有学生听。
墨:大家都不爱学习吗?你怎么样呢?
蒋:“读书无用论”是当时社会上的主要论调。我上初一时,我们年级一共有6个班,初二时变成了4个,到毕业时只剩下不到两个班的学生了,没有兴趣学习的人中途都走掉了。
我因为爱读书,所以坚持学习。我参加的高考,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次考试,即著名的77级。当时,据说有一千多万人参加考试,录取十几万,真是空前绝后的一次考试。后来有人质疑我们那一届的考题过于简单了。题目的确很简单,可大部分人不会做,因为那时根本就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大多数人连复习考试的课本都没有。
墨:你好像对没有课本就参加考试这件事印象很深?
蒋:是呀,因为我准备考研究生的时候,仍然没有复习用的课本。现在,如果让我带的这些研究生在没有课本的情况下准备考试,他们一定会大惊失色,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墨:去加拿大留学的那次考试呢?
蒋:那次考试还是比较规范的。在国外的学习对我帮助很大,因为当时在国内,很多知识不成系统,设备还不够完备,思维方式也不是很适合做科研。国外的学习不是这样,你必须很独立地思考和学习,提出有见地的问题,并进行推理和研究。我在加拿大学习时,经常一个人去野外考察,方圆几千米内都没什么人,我必须自己发电、抽水、做饭,总之要什么都会干才行。那对我是一个很全面、系统的锻炼。
墨:后来为什么回国了?
蒋:在国外,你很难融入当地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缺少深层的沟通。况且,我们是研究动物的,在中国,资源更丰富。
获得惠特莱奖
墨:惠特莱奖是英国顶级自然保护奖项,颁奖给你的原因是什么呢?
蒋:我们的获奖原因是保护青海羚羊——这种动物以前很多,现在只剩下几百头。它们面临很严重的生存危机,快到灭种的地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生物学研究,召开了国际研讨会,对青海羚羊的生存环境、种群状况都进行了研究,对保护青海羚羊有一定帮助。
墨:你所学习和研究的方向是动物行为生态。什么是动物行为生态呢?
蒋:简单说,动物行为就是动物的所作所为,包括动物怎样产生这样的行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动物行为生态是研究动物的所作所为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动物从它生活的环境中如何获取食物,如何迁徙,如何繁殖……
墨:人类的生活是不是已经给动物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蒋:按理来说,如果没有人,物种也会灭绝,因为生灭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是人类加速了这个过程,使本来不该灭绝的动物也灭绝了。在这个地球上,适合生活的地方,大部分被人类占据了,留给其他生物的空间已不多。另外,人类不断地在排放废气、废物,并对动物进行捕杀,这些都是不可原谅的。
墨:你正在实行的“濒危物种人类协助生存计划”对改善动物的处境有帮助吗?
蒋:虽然有很多的动物、植物濒临灭绝,但是在人类的协助下,它们也可以存活下去。例如麋鹿在中国已经快要灭绝,但是可以从英国引进,通过飞机运抵北京,然后再放养到河南等地,以增加麋鹿的数量,使这种物种重新在中国出现。人类还可以通过给动物提供食物,辅助动物繁殖,帮助动物哺乳,为动物治病等办法协助它们生存。总之,只要人类愿意干,总是能找到帮助动物的途径的。
墨:为什么人类对研究动物这样有兴趣呢?
蒋:人类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自然奥秘,或许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好奇心。比如,为什么喜鹊一直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有人认为它们是为了互相联系,有人认为它们是为了消耗多余的脂肪。这其中的原因,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研究动物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人和理解人的行为,因为这两者之间有行为的相似性。
你也想成为动物学家吗
墨:成为动物学家是你中学时代的梦想吗?
蒋:算是吧。因为中学时代,我总是梦想可以到全国各地走走。成为一个研究动物行为的人后,这个愿望完全实现了,别说是中国,就是全世界也快走遍了,而且我去的这些地方大部分都是人迹罕至的。
墨:觉得辛苦吗?
蒋:以前科学不发达的时候,真的很苦,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很久以前,我国沙漠研究所的科学家进入沙漠考察,一位科考人员因为阑尾穿孔来不及抢救,失去了生命。现代科技的发达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墨:你目前最想做却还没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蒋:我想要尽快完成一本有关我的研究工作的书,可是没有时间。时间太少了,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干好,总有一种紧迫感。我总想保质保量地做好每件事,希望能做更多更好的事情。
墨:一个中学生如果将来想成为动物学家,现在他要做哪些准备呢?
蒋:要能做饭、洗衣服,要有很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不能怕昆虫、老鼠等动物,因为到时你得亲自抓活的动物回来作研究,如果害怕,肯定不行。要多接触大自然,多了解有关生物方面的知识,中学时就可以尝试做一些生物实验,这对将来从事这一行会有帮助。最重要的,是要锻炼好身体,动物学家很长时间要在野外考察,没有好的身体是不可能胜任的。
墨:一个好的动物学家应该具备什么能力?
蒋:观察自然的能力、写作能力、推理能力。因为当你想要了解动物时,你不能问它,不像现在你采访我,你不懂的都可以直接向我提问。动物不能开口对你说话,你只能通过观察它的动作和痕迹来判断、推敲,像破案一样。
墨:你有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中学生朋友分享吗?
蒋:首先要珍惜时间,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要用有限的时间做最有意义的事情,不能虚度年华。其次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不能太茫然,空耗掉自己宝贵的青春岁月。要相信,这个社会已经给大家提供了很多机会,只是看你能不能抓住而已。
大家一定很好奇,一个动物学家每天都在干些什么?怎样才能成为动物学家?在采访动物学家蒋志刚之前,我也有同样的好奇,而当我在搜集蒋志刚的资料时,我被眼前一长串一长串深奥的新名词,譬如动物行为生态、濒危物种人类协助生存等搞晕了,真是隔行如隔山啊。
动物学家很忙,他要给研究生出考卷,要落实解决一些科研项目中的问题。我的采访不停地被打扰。但他还是坚持答完了我要问的问题。
蒋志刚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语言朴素,脚踏实地,有深切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在没有课本可供复习的情况下考上了大学
引墨(下文称墨):你对童年有什么特别的记忆吗?
蒋志刚(下文称蒋):我1964年上小学,正赶上“文革”,所以没怎么学习,因为学习和考试在那个时代都变得不重要了。我们那个时候的课程几乎就只有工业基础课、农业基础课、体育和语文。
墨:看课外书吗?
蒋:看,那些被红卫兵扔到外边没人要的书,我就捡回家如饥似渴地看。但这些书都是残缺不全的。我记得那时候看过一本外国小说,可是没有书名和开头,直到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才知道当年读到的那本书是雨果写的《悲惨世界》。
墨:学生时代最难忘的是什么?
蒋:难忘我的几个老师。那时候老师的社会地位很低,但我的几位老师很负责任,知识也很渊博。可惜,他们在上边讲课,几乎没有学生听。
墨:大家都不爱学习吗?你怎么样呢?
蒋:“读书无用论”是当时社会上的主要论调。我上初一时,我们年级一共有6个班,初二时变成了4个,到毕业时只剩下不到两个班的学生了,没有兴趣学习的人中途都走掉了。
我因为爱读书,所以坚持学习。我参加的高考,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次考试,即著名的77级。当时,据说有一千多万人参加考试,录取十几万,真是空前绝后的一次考试。后来有人质疑我们那一届的考题过于简单了。题目的确很简单,可大部分人不会做,因为那时根本就没有学到多少知识,大多数人连复习考试的课本都没有。
墨:你好像对没有课本就参加考试这件事印象很深?
蒋:是呀,因为我准备考研究生的时候,仍然没有复习用的课本。现在,如果让我带的这些研究生在没有课本的情况下准备考试,他们一定会大惊失色,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墨:去加拿大留学的那次考试呢?
蒋:那次考试还是比较规范的。在国外的学习对我帮助很大,因为当时在国内,很多知识不成系统,设备还不够完备,思维方式也不是很适合做科研。国外的学习不是这样,你必须很独立地思考和学习,提出有见地的问题,并进行推理和研究。我在加拿大学习时,经常一个人去野外考察,方圆几千米内都没什么人,我必须自己发电、抽水、做饭,总之要什么都会干才行。那对我是一个很全面、系统的锻炼。
墨:后来为什么回国了?
蒋:在国外,你很难融入当地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缺少深层的沟通。况且,我们是研究动物的,在中国,资源更丰富。
获得惠特莱奖
墨:惠特莱奖是英国顶级自然保护奖项,颁奖给你的原因是什么呢?
蒋:我们的获奖原因是保护青海羚羊——这种动物以前很多,现在只剩下几百头。它们面临很严重的生存危机,快到灭种的地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生物学研究,召开了国际研讨会,对青海羚羊的生存环境、种群状况都进行了研究,对保护青海羚羊有一定帮助。
墨:你所学习和研究的方向是动物行为生态。什么是动物行为生态呢?
蒋:简单说,动物行为就是动物的所作所为,包括动物怎样产生这样的行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动物行为生态是研究动物的所作所为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动物从它生活的环境中如何获取食物,如何迁徙,如何繁殖……
墨:人类的生活是不是已经给动物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蒋:按理来说,如果没有人,物种也会灭绝,因为生灭是一个自然过程。但是人类加速了这个过程,使本来不该灭绝的动物也灭绝了。在这个地球上,适合生活的地方,大部分被人类占据了,留给其他生物的空间已不多。另外,人类不断地在排放废气、废物,并对动物进行捕杀,这些都是不可原谅的。
墨:你正在实行的“濒危物种人类协助生存计划”对改善动物的处境有帮助吗?
蒋:虽然有很多的动物、植物濒临灭绝,但是在人类的协助下,它们也可以存活下去。例如麋鹿在中国已经快要灭绝,但是可以从英国引进,通过飞机运抵北京,然后再放养到河南等地,以增加麋鹿的数量,使这种物种重新在中国出现。人类还可以通过给动物提供食物,辅助动物繁殖,帮助动物哺乳,为动物治病等办法协助它们生存。总之,只要人类愿意干,总是能找到帮助动物的途径的。
墨:为什么人类对研究动物这样有兴趣呢?
蒋:人类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自然奥秘,或许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好奇心。比如,为什么喜鹊一直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有人认为它们是为了互相联系,有人认为它们是为了消耗多余的脂肪。这其中的原因,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研究动物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人和理解人的行为,因为这两者之间有行为的相似性。
你也想成为动物学家吗
墨:成为动物学家是你中学时代的梦想吗?
蒋:算是吧。因为中学时代,我总是梦想可以到全国各地走走。成为一个研究动物行为的人后,这个愿望完全实现了,别说是中国,就是全世界也快走遍了,而且我去的这些地方大部分都是人迹罕至的。
墨:觉得辛苦吗?
蒋:以前科学不发达的时候,真的很苦,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很久以前,我国沙漠研究所的科学家进入沙漠考察,一位科考人员因为阑尾穿孔来不及抢救,失去了生命。现代科技的发达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墨:你目前最想做却还没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蒋:我想要尽快完成一本有关我的研究工作的书,可是没有时间。时间太少了,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干好,总有一种紧迫感。我总想保质保量地做好每件事,希望能做更多更好的事情。
墨:一个中学生如果将来想成为动物学家,现在他要做哪些准备呢?
蒋:要能做饭、洗衣服,要有很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不能怕昆虫、老鼠等动物,因为到时你得亲自抓活的动物回来作研究,如果害怕,肯定不行。要多接触大自然,多了解有关生物方面的知识,中学时就可以尝试做一些生物实验,这对将来从事这一行会有帮助。最重要的,是要锻炼好身体,动物学家很长时间要在野外考察,没有好的身体是不可能胜任的。
墨:一个好的动物学家应该具备什么能力?
蒋:观察自然的能力、写作能力、推理能力。因为当你想要了解动物时,你不能问它,不像现在你采访我,你不懂的都可以直接向我提问。动物不能开口对你说话,你只能通过观察它的动作和痕迹来判断、推敲,像破案一样。
墨:你有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中学生朋友分享吗?
蒋:首先要珍惜时间,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要用有限的时间做最有意义的事情,不能虚度年华。其次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不能太茫然,空耗掉自己宝贵的青春岁月。要相信,这个社会已经给大家提供了很多机会,只是看你能不能抓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