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飞,卫国,为人民。战时的战斗力来自平时的严格训练;瞬间的即时出动,来自平时的严格要求。正如参与此次救灾
5月12日下午,从中央电视台闻悉,空军某运输师两架伊尔—76抵达北京南苑机场,将运送兵员、救援车及12条搜救犬到灾区。看表,17时左右,与地震发生时间相隔不到4个小时。
默算,去掉航程所需时间,这两架飞机是在灾难发生后不久,瞬间出动!为证实该消息,我给该师师长郑元林打电话,他说是的;又给该师某团副团长刘军打电话,他正在南苑机场,是这两架飞机的机长之一!
3月份,我在这个师呆过近20天。我一直对空军有一种不了的向往和关注。追溯因由,源于13年前的一次任务,就是那次,使我对空军有了一份再也放不下的牵挂。
年初抗冰救灾,在新闻联播里,焦点访谈里,一次次看到该师飞机和飞行员在国家危难中驰骋往返的画面,搁置了13年探望该部队的愿望终于一发而不可收拾,于是,我去了。
随指挥组进入了机场指挥塔台,看飞行员进行日常飞行训练。训练从14时30分开始,天气很好,阳光灿烂,是一个飞行的好日子。“飞行要靠天吃饭”——这是我来后最常听到的一句话。那天的训练课目是飞“本场仪表”,4架伊尔—76编队飞行。起飞,降落,再起飞,再降落……透明的半圆指挥塔里,阳光由灿烂到金黄,到消失。天黑下来了,飞行仍在继续,进入了夜航训练的程序。晚餐由空勤保障车送到机场,在飞机降落时迅速送上飞机。飞机再次离去,四周一片静谧,塔台外只有跑道灯光点点。那天的训练于21时结束。
我也跟过他们的转场训练。武汉、甘肃、北京、成都……飞机在空中曾遭遇强气流,剧烈颠簸;遭遇积云,被大团迷雾包裹。逢此时,陪同我的师宣传科干事赖智铖便会说,没事,绝对没事,我太相信我们的飞机了!小赖年初曾参与抗冰救灾,全程跟随“我们的飞机”转战,在极恶劣的气象条件下无数次安全起落,我很相信他的“相信”。
精飞,卫国,为人民。战时的战斗力来自平时的严格训练;瞬间的即时出动,来自平时的严格要求。一如该师师长郑元林所说,部队只能有两种状态,打仗和准备打仗。
飞行员出身的郑元林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揮员,敏锐,清醒,冷静。年初冰灾初露端倪,他即提前一步向全师做出了迎战部署:人在岗,飞机在状态,机场跑道确保畅通。之后不久,该师就接到了连续出动的紧急命令,广西、山西、河南、湖南……航迹遍布全国18省19个机场,空运救灾物资800余吨,成功完成了国家交给的所有任务。
从5月12日下午那次电话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同郑元林及该师其他任何人通过话。因为那次电话中郑元林说,他感觉这次任务非常重大,他将亲自率队飞行——次日即看到党中央的有关号召,在这次抗灾中领导要走在一线——我怕打电话搅扰他们。
不能打电话,也无法过去,我只能在脑海中一遍遍描摹我所熟悉的那些飞行员们的身影和踪迹:来任务了,提起提箱登机了。那是两个制式提箱,永远是准备好的,放在飞行宿舍的固定之处。小的里面是飞行资料,大的里面是洗漱用具和换洗衣服……
夜里上网查看地震消息,百度上一网民的留言让我热泪盈眶,是留给空降兵某军的,留言曰:“某军的伞兵们听好了,你们一定要给我安全回来,全国人民命令你们安全回来!”
完成任务,安全回来,保重!珍重!
“突如其来的灾难把诸多战争要素组和一起,使我们每个人都产生了对民族凝聚力的强烈需求,这是这场灾难中我们经历的最深刻的一次教育。”
——此言为1998年抗洪时一位记者所述,在此,引用之。
编者手记:
跟部队作家王海鸰老师约此稿的过程中,出于尊敬,提及稿酬一事,不料被其一句“如果我这个时候要稿酬,那我就疯了”挡回,且言“你们受苦了”,称部队作家不久也要赴灾区采访。在此,很感谢王老师对灾区的关注和关心,也相信王老师一行定会丰收的,因为,在此之前,再优秀的导演也导不出如此灾难片,想象力再丰富的作家也无法想象遇难人们的惨状,感情再细腻的诗人也描绘不出救灾现场那令人潸然泪下的动人场景。
5月12日下午,从中央电视台闻悉,空军某运输师两架伊尔—76抵达北京南苑机场,将运送兵员、救援车及12条搜救犬到灾区。看表,17时左右,与地震发生时间相隔不到4个小时。
默算,去掉航程所需时间,这两架飞机是在灾难发生后不久,瞬间出动!为证实该消息,我给该师师长郑元林打电话,他说是的;又给该师某团副团长刘军打电话,他正在南苑机场,是这两架飞机的机长之一!
3月份,我在这个师呆过近20天。我一直对空军有一种不了的向往和关注。追溯因由,源于13年前的一次任务,就是那次,使我对空军有了一份再也放不下的牵挂。
年初抗冰救灾,在新闻联播里,焦点访谈里,一次次看到该师飞机和飞行员在国家危难中驰骋往返的画面,搁置了13年探望该部队的愿望终于一发而不可收拾,于是,我去了。
随指挥组进入了机场指挥塔台,看飞行员进行日常飞行训练。训练从14时30分开始,天气很好,阳光灿烂,是一个飞行的好日子。“飞行要靠天吃饭”——这是我来后最常听到的一句话。那天的训练课目是飞“本场仪表”,4架伊尔—76编队飞行。起飞,降落,再起飞,再降落……透明的半圆指挥塔里,阳光由灿烂到金黄,到消失。天黑下来了,飞行仍在继续,进入了夜航训练的程序。晚餐由空勤保障车送到机场,在飞机降落时迅速送上飞机。飞机再次离去,四周一片静谧,塔台外只有跑道灯光点点。那天的训练于21时结束。
我也跟过他们的转场训练。武汉、甘肃、北京、成都……飞机在空中曾遭遇强气流,剧烈颠簸;遭遇积云,被大团迷雾包裹。逢此时,陪同我的师宣传科干事赖智铖便会说,没事,绝对没事,我太相信我们的飞机了!小赖年初曾参与抗冰救灾,全程跟随“我们的飞机”转战,在极恶劣的气象条件下无数次安全起落,我很相信他的“相信”。
精飞,卫国,为人民。战时的战斗力来自平时的严格训练;瞬间的即时出动,来自平时的严格要求。一如该师师长郑元林所说,部队只能有两种状态,打仗和准备打仗。
飞行员出身的郑元林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揮员,敏锐,清醒,冷静。年初冰灾初露端倪,他即提前一步向全师做出了迎战部署:人在岗,飞机在状态,机场跑道确保畅通。之后不久,该师就接到了连续出动的紧急命令,广西、山西、河南、湖南……航迹遍布全国18省19个机场,空运救灾物资800余吨,成功完成了国家交给的所有任务。
从5月12日下午那次电话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同郑元林及该师其他任何人通过话。因为那次电话中郑元林说,他感觉这次任务非常重大,他将亲自率队飞行——次日即看到党中央的有关号召,在这次抗灾中领导要走在一线——我怕打电话搅扰他们。
不能打电话,也无法过去,我只能在脑海中一遍遍描摹我所熟悉的那些飞行员们的身影和踪迹:来任务了,提起提箱登机了。那是两个制式提箱,永远是准备好的,放在飞行宿舍的固定之处。小的里面是飞行资料,大的里面是洗漱用具和换洗衣服……
夜里上网查看地震消息,百度上一网民的留言让我热泪盈眶,是留给空降兵某军的,留言曰:“某军的伞兵们听好了,你们一定要给我安全回来,全国人民命令你们安全回来!”
完成任务,安全回来,保重!珍重!
“突如其来的灾难把诸多战争要素组和一起,使我们每个人都产生了对民族凝聚力的强烈需求,这是这场灾难中我们经历的最深刻的一次教育。”
——此言为1998年抗洪时一位记者所述,在此,引用之。
编者手记:
跟部队作家王海鸰老师约此稿的过程中,出于尊敬,提及稿酬一事,不料被其一句“如果我这个时候要稿酬,那我就疯了”挡回,且言“你们受苦了”,称部队作家不久也要赴灾区采访。在此,很感谢王老师对灾区的关注和关心,也相信王老师一行定会丰收的,因为,在此之前,再优秀的导演也导不出如此灾难片,想象力再丰富的作家也无法想象遇难人们的惨状,感情再细腻的诗人也描绘不出救灾现场那令人潸然泪下的动人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