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即炎黄子孙的母语,而语文便成为母语的载体,大凡国人都深知其重要性,从一个人呱呱坠地到安然离开这个世界,语文便相伴一生,这一点谁也无法否认,足见语文地位之高之重要。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语文并非如我们所想,并没有成为学生喜爱的香饽饽,学生对语文极其冷漠,语文显得可有可无,让语文处于尴尬的境地。现结合我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语文遭遇尴尬的表现
1.将语文打入“冷宫”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睡觉或做其它学科的作业;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即使做也是抄抄答案;完成作业的顺序也常常是安排在各个学科之尾。一些语文基本功相对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眼下要紧的是做好理科作业。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更有甚者,有一学生半期未上学,结果期末考试仍然考了九十几分,而一些在校较认真的学生的考分也不过如此。此例让语文境遇难看。
2.采取敷衍的方法应付老师
一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随意地听一点,课后仅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且多数是抄抄答案而已,真正动脑筋靠自己做的却寥寥无几。他们很少对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经典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深知重要但又不知所措
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特别是对文言文、诗歌及写作文存在恐惧心理,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考试时常常担心失败,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4.学科补差从来没有语文的份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文均与数学、英语占据了重要的权重150分,可家长和孩子从来不认为语文与数学、英语一样重要。且看今日的补课市场,何曾有语文学科的一席之地?尽管他们的语文素养严重匮乏,成绩也相当低下,但语文还是常常被抛弃在遗忘的角落。
二、语文遭遇尴尬的成因
1.认识的偏差。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书籍,从不多写一篇文章。凭着这样肤浅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实,这句话含义是极其丰富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语文考试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同时,近十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我们的中高考命题材料多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课本对考试已经没有作用,不用学习课本也可应付考试,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语文考试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进入高中,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3.教材与教法脱离了学生实際。我们所用的教材虽然几次修改,但总的来说,其内容还是比较陈旧,与时代严重脱节,学生对教材内容毫无兴趣。而我们部分教师的教法常常显得死板,模式化,缺乏新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对语文日益厌弃。
三、应对措施
1.从兴趣和目的需要上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的不足并培养他们学习的目的性,或许学生会热爱上语文学科。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一定教学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把他们带到语文的诗情画意中去,让他们真正喜欢和迷恋语文。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随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对于学生极为重要,作为教师就是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
4.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将“高效课堂”的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受益者,让他们真正能感受到语文的美和无尽的魅力。
一、语文遭遇尴尬的表现
1.将语文打入“冷宫”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睡觉或做其它学科的作业;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即使做也是抄抄答案;完成作业的顺序也常常是安排在各个学科之尾。一些语文基本功相对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眼下要紧的是做好理科作业。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更有甚者,有一学生半期未上学,结果期末考试仍然考了九十几分,而一些在校较认真的学生的考分也不过如此。此例让语文境遇难看。
2.采取敷衍的方法应付老师
一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随意地听一点,课后仅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且多数是抄抄答案而已,真正动脑筋靠自己做的却寥寥无几。他们很少对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经典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深知重要但又不知所措
一部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特别是对文言文、诗歌及写作文存在恐惧心理,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考试时常常担心失败,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4.学科补差从来没有语文的份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文均与数学、英语占据了重要的权重150分,可家长和孩子从来不认为语文与数学、英语一样重要。且看今日的补课市场,何曾有语文学科的一席之地?尽管他们的语文素养严重匮乏,成绩也相当低下,但语文还是常常被抛弃在遗忘的角落。
二、语文遭遇尴尬的成因
1.认识的偏差。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书籍,从不多写一篇文章。凭着这样肤浅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其实,这句话含义是极其丰富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语文考试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同时,近十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我们的中高考命题材料多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课本对考试已经没有作用,不用学习课本也可应付考试,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语文考试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进入高中,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3.教材与教法脱离了学生实際。我们所用的教材虽然几次修改,但总的来说,其内容还是比较陈旧,与时代严重脱节,学生对教材内容毫无兴趣。而我们部分教师的教法常常显得死板,模式化,缺乏新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此,学生对语文日益厌弃。
三、应对措施
1.从兴趣和目的需要上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的不足并培养他们学习的目的性,或许学生会热爱上语文学科。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一定教学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把他们带到语文的诗情画意中去,让他们真正喜欢和迷恋语文。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随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对于学生极为重要,作为教师就是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
4.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将“高效课堂”的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受益者,让他们真正能感受到语文的美和无尽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