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是社会群体中需求最旺盛、思想最解放、交流最活跃的部分,共青团作为党领导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决策部署,我省共青团组织紧密结合国情、省情、青情,找准共青团组织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的工作着力点,大力推进青年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发展,着力构建以共青团为核心的开放包容的青年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充分发挥青年组织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整合青年力量、推动共建共享的重要作用,将广大青年转化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可靠力量。
针对青年思想意识多元化、青年自组织大量产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青年生活方式变化等新情况,我省大力推进以共青团为核心、团属青年组织为外延、社会青年组织为补充的青年组织网络建设,不断完善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组织体系。
固本强基,扎实推进团建创新。坚持党建带团建原则,根据青年热哀的新的沟通、交流、聚集方式,大胆探索、创新团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不断扩大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中的覆盖面。推进乡镇(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采用编制内外、专兼结合的方式,平均配备4—5名行政编制外副书记,扩大团的基层委员会。推广党、政、团三方统筹共建的“新镇江青年”团建模式,与驻外团工委建设相结合,在外来务工青年相对集中的非公企业、社区、行业、工地等建立团组织。全面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团建,统筹运用政策保障、组织统筹、集群推进、聚力强基、指导提升、监督预警、示范先导、互动融合、激励鼓劲、展示倒逼“十法”整体性推进开发区团建,依托物业或骨干企业开展楼宇团建,抓住农业产业化发展链条实施县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团建,利用律师协会、会计师协会、建设工程中介服务行业协会等组织加强行业协会团建。在中小企业中,通过广泛建立各类青年组织吸引凝聚青年,条件成熟时建立团的组织。同时,积极运用新技术手段,以地方综合门户网站和青年社团为载体促进网络团建。
抓住重点,丰富团组织活动内容。不断加强改进青联、学联、少先队、青商会等团属青年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团属青年组织对重点青年群体的凝聚、服务、引导作用。以青年人才工作为重点,适应新型行业、领域的分化发展,进一步增设和调整青联界别,利用青联团结联络、人才智力和代表协调优势,按照“人人成才”、“人尽其才”、“有用之才”理念,大力推进青年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服务青年在“两个率先”实践中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之才。以实践育人为重点,指导学联组织按照青年学生发展的目标要求,积极培育和引导青年学生社团组织,广泛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迈入青春门,走好成人路”、“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大中专学生“三下乡”、中学生“四个一”、“挑战杯”竞赛等活动,帮助青年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坚定理想信念。以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为重点,帮助少先队加强基层组织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争当“四好少年”、“红领巾寻访”、“雏鹰争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切实履行好团结、教育、引导少年儿童的职能。以服务创业青年为重点,依托省青商会创建各地域“百家分会”,通过分区域、分行业、分类型、分专题的各类活动,满足创业青年生产、生活和学习等多方面的需求,帮助创业青年做大做强,实现理想抱负。
多重覆盖,广泛联系社会青年组织。发挥共青团对社会青年组织的联系、服务、引导、管理作用,把社会青年组织纳入团的工作体系,实现对青年的多重有效覆盖。加强对社会青年组织的组织结构、运行特点、发展需求的分析研究,依托青年社团之家、青年自组织孵化基地等工作载体,为社会青年组织提供阵地、资金、项目等服务,指导社会青年组织实现规范化管理和建设。加强对社会青年组织骨干的培养和引导,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逐步将有重要影响的社会青年组织纳入团组织体系,使社会青年组织成为共青团组织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帮手。
青年组织的基本职能在于通过组织行为帮助青年在社会活动中实现个人价值。我们注重发挥共青团在青年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在党委要求、社会关注、青年所需的结合中,设计工作目标,搭建工作平台,积极打造开放式的青年组织工作运行平台,使青年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注重目标共通,提高青年对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参与度。坚持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和尊重青年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发挥青年组织的枢纽作用,充分调动青年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运用互联网、动漫、视频、移动媒体、音乐等媒介,加强党委、政府社会管理路线方针政策在青年中的宣传教育,引导青年自觉认同、主动参与。针对各类青年组织联系对象的不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访调研,通过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方式,深入了解各类青年对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所思、所盼、所忧。以“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为抓手,建立健全共青团与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的经常性联系交流制度,推动形成党委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青年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使青年的普遍性诉求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得到充分反映落实。
注重资源共享,营造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良好环境。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优势,整合党政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为青年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作用创造必要条件。充分利用党委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场所、设施,打造各类青年组织共享共用的活动阵地,不断改善青年参与社会活动的硬件条件。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社会对青年组织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大力加强各类青少年发展基金建设,推动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与青年组织建设的合作共赢,为青年全方位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公共资金保障。依托我省科教发达、人才密集的优势,组织各类高层次人才建立专家导师团,为青年组织工作和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咨询,有效提高青年有组织服务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层次水平。
注重力量共聚。打造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优质品牌。针对各类青年组织在工作资源、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的互补性,持续深化团的重点品牌工作和活动。继续抓好大学生村官“兼任村(社区)团干部、成立乡镇大学生村官团支部、市县两级建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大学生村官团干部确定并实施1个团建项目4个100%目标的落实,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队伍在推动发展、为民服务、化解矛盾、凝聚群众等方面的作用。把志愿服务与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和支持弱势社会群体、舆情监测和思想引导、疏导情绪促进社会稳定等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全省青年志愿组织积极实施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引导青年有序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扎实推进青少年维权岗、12355青少年服务台和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推动青少年成为促进“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的积极力量。打造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品牌,建设社会化筹资渠道和常态化联系受助生工作机制,引导受助生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回馈社会。深入实施青年文明号、保护母亲河等品牌工作,大力扶持各类青年组织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动员青年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
通过近几年工作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青年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形成与政府行政管理、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的良性互动,引导更多的青年成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积极力量;必须坚持服务为本,针对当前青年群体在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困难和困惑,提高服务青年的针对性、实效性,使青年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成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坚定支持者;必须坚持创新发展,鼓励、包容、引导社会青年组织的成长,灵活运用新媒介新手段创制适用于当代青年思想特点、行为习惯的新的活动项目和载体,尊重青年精神追求,倡导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引导青年形成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理性认识和正确判断,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针对青年思想意识多元化、青年自组织大量产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青年生活方式变化等新情况,我省大力推进以共青团为核心、团属青年组织为外延、社会青年组织为补充的青年组织网络建设,不断完善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组织体系。
固本强基,扎实推进团建创新。坚持党建带团建原则,根据青年热哀的新的沟通、交流、聚集方式,大胆探索、创新团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不断扩大共青团组织在青年中的覆盖面。推进乡镇(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采用编制内外、专兼结合的方式,平均配备4—5名行政编制外副书记,扩大团的基层委员会。推广党、政、团三方统筹共建的“新镇江青年”团建模式,与驻外团工委建设相结合,在外来务工青年相对集中的非公企业、社区、行业、工地等建立团组织。全面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团建,统筹运用政策保障、组织统筹、集群推进、聚力强基、指导提升、监督预警、示范先导、互动融合、激励鼓劲、展示倒逼“十法”整体性推进开发区团建,依托物业或骨干企业开展楼宇团建,抓住农业产业化发展链条实施县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团建,利用律师协会、会计师协会、建设工程中介服务行业协会等组织加强行业协会团建。在中小企业中,通过广泛建立各类青年组织吸引凝聚青年,条件成熟时建立团的组织。同时,积极运用新技术手段,以地方综合门户网站和青年社团为载体促进网络团建。
抓住重点,丰富团组织活动内容。不断加强改进青联、学联、少先队、青商会等团属青年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团属青年组织对重点青年群体的凝聚、服务、引导作用。以青年人才工作为重点,适应新型行业、领域的分化发展,进一步增设和调整青联界别,利用青联团结联络、人才智力和代表协调优势,按照“人人成才”、“人尽其才”、“有用之才”理念,大力推进青年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服务青年在“两个率先”实践中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之才。以实践育人为重点,指导学联组织按照青年学生发展的目标要求,积极培育和引导青年学生社团组织,广泛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迈入青春门,走好成人路”、“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大中专学生“三下乡”、中学生“四个一”、“挑战杯”竞赛等活动,帮助青年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坚定理想信念。以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为重点,帮助少先队加强基层组织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争当“四好少年”、“红领巾寻访”、“雏鹰争章”、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切实履行好团结、教育、引导少年儿童的职能。以服务创业青年为重点,依托省青商会创建各地域“百家分会”,通过分区域、分行业、分类型、分专题的各类活动,满足创业青年生产、生活和学习等多方面的需求,帮助创业青年做大做强,实现理想抱负。
多重覆盖,广泛联系社会青年组织。发挥共青团对社会青年组织的联系、服务、引导、管理作用,把社会青年组织纳入团的工作体系,实现对青年的多重有效覆盖。加强对社会青年组织的组织结构、运行特点、发展需求的分析研究,依托青年社团之家、青年自组织孵化基地等工作载体,为社会青年组织提供阵地、资金、项目等服务,指导社会青年组织实现规范化管理和建设。加强对社会青年组织骨干的培养和引导,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逐步将有重要影响的社会青年组织纳入团组织体系,使社会青年组织成为共青团组织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帮手。
青年组织的基本职能在于通过组织行为帮助青年在社会活动中实现个人价值。我们注重发挥共青团在青年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在党委要求、社会关注、青年所需的结合中,设计工作目标,搭建工作平台,积极打造开放式的青年组织工作运行平台,使青年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注重目标共通,提高青年对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参与度。坚持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和尊重青年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发挥青年组织的枢纽作用,充分调动青年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运用互联网、动漫、视频、移动媒体、音乐等媒介,加强党委、政府社会管理路线方针政策在青年中的宣传教育,引导青年自觉认同、主动参与。针对各类青年组织联系对象的不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访调研,通过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方式,深入了解各类青年对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所思、所盼、所忧。以“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为抓手,建立健全共青团与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的经常性联系交流制度,推动形成党委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青年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使青年的普遍性诉求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得到充分反映落实。
注重资源共享,营造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良好环境。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优势,整合党政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为青年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作用创造必要条件。充分利用党委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场所、设施,打造各类青年组织共享共用的活动阵地,不断改善青年参与社会活动的硬件条件。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社会对青年组织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大力加强各类青少年发展基金建设,推动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与青年组织建设的合作共赢,为青年全方位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提供公共资金保障。依托我省科教发达、人才密集的优势,组织各类高层次人才建立专家导师团,为青年组织工作和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咨询,有效提高青年有组织服务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层次水平。
注重力量共聚。打造青年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优质品牌。针对各类青年组织在工作资源、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的互补性,持续深化团的重点品牌工作和活动。继续抓好大学生村官“兼任村(社区)团干部、成立乡镇大学生村官团支部、市县两级建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大学生村官团干部确定并实施1个团建项目4个100%目标的落实,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队伍在推动发展、为民服务、化解矛盾、凝聚群众等方面的作用。把志愿服务与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和支持弱势社会群体、舆情监测和思想引导、疏导情绪促进社会稳定等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全省青年志愿组织积极实施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引导青年有序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扎实推进青少年维权岗、12355青少年服务台和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推动青少年成为促进“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的积极力量。打造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品牌,建设社会化筹资渠道和常态化联系受助生工作机制,引导受助生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回馈社会。深入实施青年文明号、保护母亲河等品牌工作,大力扶持各类青年组织开展公益活动,组织动员青年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
通过近几年工作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青年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形成与政府行政管理、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的良性互动,引导更多的青年成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积极力量;必须坚持服务为本,针对当前青年群体在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困难和困惑,提高服务青年的针对性、实效性,使青年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成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积极参与者、坚定支持者;必须坚持创新发展,鼓励、包容、引导社会青年组织的成长,灵活运用新媒介新手段创制适用于当代青年思想特点、行为习惯的新的活动项目和载体,尊重青年精神追求,倡导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引导青年形成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理性认识和正确判断,促进青年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