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冀胜院士:以科学精神,筑防化坚盾

来源 :科技创新与品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与危险相伴,与名利相背。
  很多时候,他们功成身退,鲜为人知。也许只有当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俗称“非典”)、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等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人们才有机会注意到他们忠于职守的模糊背影。
  一项项创新成果记录着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荣耀,更激励着他们向更高曰标开拓进取。
  “迎着蘑菇状烟云,向着沾染区挺进,射线毒剂仔细观察,准确迅速分秒必争……”这首《防化兵之歌》可以说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或许,民众安全便是对他们的最佳褒奖,国家安全便是他们胸前最闪亮的勋章。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一防化人。
  陈冀胜,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军事化学的奠基人,也是防化人中的杰出一员。
  他曾说过:“科学是什么,科学实际就是寻找想不通的事,但是它要根据国家的需求,时代的需要去解决一些问题。作为一个防化科研工作者,我主要的思考就是让我们国家的防化盾牌更加牢固。”
  以科学精神筑防化坚盾,他这样说,60多年来也是这样做的。
  如今虽华发满头,但他常说:“我非常庆幸,环境选择我步入了科学研究的道路,今后我还要继续探索和追求,为我钟爱一生的事业继续奋斗。”
  少年立志诚,防化成专攻
  1932年,陈冀胜出生在天津。
  5岁那年,日军进军华北,他跟随家人一路南下,辗转到重庆求学。
  17岁,1949年2月,陈冀胜在复旦大学攻读化学专业,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
  18岁,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了响应国家号召,陈冀胜报名参军。不仅如此,他还动员另外8名同学一起参军入伍。
  虽然当兵,陈冀胜却并未走上当时向往的朝鲜战场。陈冀胜简介:
  药物化学与军事医学专家。解放军防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历任国防科委某研究院副所长,防化研究院四所所长、院政治委员、总工程师。从事药物化学、药物分子设计、有机合成化学、海洋药物、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主编《中国有毒植物》《英汉生命科学词典》《化学生物武器与防化装备》《反化学恐怖对策与技术》《如何应对化学恐怖与化学毒性灾害》等。参编《分子药理学》《当代药理学》《海洋生物毒素学》《现代海洋药物学》《Toxin-Related Diseases》等专著,曾任中国化学会、中国毒理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及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毒理学会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生化学会毒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中国委员会(CODATA)委员、中科院计算机化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天然药物》《应用化学》《Journal of Natural Toxins》《J. Med. Chem. Def》杂志编委、学术顾问等职务。“刚开始以为要到朝鲜前线去,后米才得知,招收学生入伍主要是为了提高军队文化素质。”“当时成立了很多军事学校。”很快,部队接收人员米校动员陈冀胜,说国家正组建防化兵队伍,为此新建r军委化学兵学校,希望他到那里玄。
  没有任何犹豫,陈冀胜听从组织安排,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化学兵中的一员。
  防化学兵是技术兵种,它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教学科研力量,于是陈冀胜和其他尚未毕业的学员分别被选送到清华、北大等高校继续完成学业。
  20岁,陈冀胜从清华毕业回到化学兵学校担任教员。此后不久,学校抽调陈冀胜参与筹建化学研究室,我军防化事业开始起步。陈冀胜也从此真正踏上了防化研究的无悔征程。
  虽然并未走上向往的战场,但是这位防化战士人生的第一个挑战却与抗美援朝战场直接相关。
  当时从前线传来消息说,需要化学兵解决侦察问题,因为在战场上很难分辨是否有化学毒物和细菌。于是,这个21岁的小伙了便扛起了研制侦检器的任务。当时唯一可以借鉴的,就是3个从战场上缴获的外军侦检包和一份简单的说明书。
  困难在前,陈冀胜和伙伴们没有退缩,而是立下了军令状。凭着一腔热情和坚持不懈“做梦都在思考”的干劲儿,他们仅用不到三个月时间,研制山了我军第一个化学装备“石鹰一号侦检器”,并赶在部队山发前把400套侦检器送到了战士们的手中。
  “石鹰一号侦检器”的研制,让我军化学防护研究开步向前。
  任务完成了,100分却不那么容易得到。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侦检管使用寿命长短不一。作为负责人,陈冀胜被调离研究室,回到了教员岗位。
  这不尽完美的一步让陈冀胜有不甘也有委屈,也让他明白,科研工作必须按照规律,眼光放得长远,才能真正接受实战的检验。
  半年后,他又被重新调回科研岗位。
  陈冀胜说:“我非常庆幸,环境选择让我进入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对于科学研究,我觉得它并不需要很特殊的灭赋,但是要不断的努力,勤奋工作,才能取得成绩。”
  百草炼金睛,化“敌”于无形
  防化不仅仅针对战争而言,对事故和重要目标都要做到有效防护,才能有备尢患。很多时候,防化人的职责让他们悄无声息、润物细无声地化“敌”于无形,而这种本领并非朝夕得米。
  “對付已有的有毒化学物,我们是有办法的,但对于未来可能发展山的意料不到的新物质,却是难以进行防护。”陈冀胜说,若要着眼于未来的科技竞争,我们不得不深入前沿加以了解。“如果只是面对已知的事物,那就不叫科学了。已知可以属于技术或者生产的范畴,但科学就是探索未知,这是本质规律。”
  重回科研岗位,陈冀胜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磷化学。当时国内还没有人做磷化学的研究,因此他的想法在研究室引起了争议。他坚定信心,“各个击破”,找到有异议的同事去游说,最终获得大家的支持。   在国内率先开展有机磷化学和有机氟化学研究后,他又开辟了生物毒素的研究领域,这个新领域让他发现了军事化学研究的一个新大陆。
  上世纪70年代,陈冀胜升始转入生物毒素的研究领域,他从有毒植物开始起步,在大自然中开创了一片新灭地。
  由他主编的《中国有毒植物大全》,收集了我国的101科943种有毒植物,既可以用于军事防护,也为农业和医学的综合利用以及人畜中毒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1989年,他的相关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大自然这个天然生物资源宝库为陈冀胜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不仅有植物资源,更有动物资源。
  有一天报纸上一条不足百字的消息吸引了他的目光:一个渔民在捕鱼时被不明物种咬伤,回玄后引起红肿。由于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渔民没过几天便去世了。
  陈冀胜派山自己的团队,前往当地调查,最终发现肇事者就是芋螺。这一发现成为陈冀胜将研究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海洋的一个契机,因为海洋有极其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陈冀胜断定在海洋生物里可以发现更多新的有用的物质,于是他开始组织我国海洋有毒生物的大规模调查。其中一个民用用途就是把它做成药。后米,芋螺毒素、河豚毒素等相继被升发成新药,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从植物到动物再到海洋生物,陈冀胜带领团队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在大自然这个天然宝库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同事评价他:“在同样场景下,他永远有你发现不了的东四,他能敏锐地注意到新的东西。”
  蓝海求真经,探寻志未竟
  从紧贴实战到平战结合,防化人分秒不懈,时刻守护,用他们周密完备的准备,确保着我们万无一失的安全。从最初的化学研究室到现在防化研究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防化研究院,陈冀胜伴随着它一路成长,也见证了它一路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
  年轻时,他习惯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老伴说,“他经常半夜两三点才从实验室回来”。后来出任行政领导琐事繁多,他仍要求自己每周抽出至少30%的时问用于研究工作。
  正是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执着,让他的事业从较为单一的防化工作起步,一路延伸至药物化学、海洋生物等广泛领域。
  他进入化学合成研究领域后,科研触角逐渐延伸至药物化学和药物设计。他认为,药物研究与军事化学在思路、技术、对象等有诸多相通之处,本质上难解难分。
  他梳理了藥学发展史,发现进入20世纪后,药学以化学研究为主,而如今则变成了生物与化学交叉整合的学科。由此,他认为,药物研究未来必将建立在生命科学基础之上。因此,他特别关注研究生物毒素与化学与生物交叉的新问题。
  如今他已届87岁高龄,每天还在盯着毒,心里也在想着毒。他还在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他常说:“我非常庆幸,环境选择我步入了科学研究的道路,今后我还要继续探索和追求,为我钟爱一生的事业继续奋斗。”
  近几年,陈冀胜将兴趣和目光投向了一片科研新大陆——海洋药用生物资源。
  海洋被他视为找药的“富矿”。虽然我国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但曰前为止所发现的药用海洋生物品种却十分有限。在海洋生物里发现更多有用的、新的化学物质,成为年逾八旬的陈冀胜如今最大的心愿。“海洋中有很多生物活性极强的物质,它们的生物化学结构也非常复杂,还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做工作。”
  始终需要直面未知,而“未知就是最大的危险”。化学实验中,他也曾被破裂的玻璃试管划伤,也曾因放松警惕有过轻微中毒。他们同事开玩笑,“毒性越大的东西越不容易让人中毒,反而是毒性越小越容易。”
  “与毒为邻”,置身于未知的危险,陈冀胜早就习以为常。如此危险的研究工作,有没有想过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没怎么想过,也许是因为当时年轻吧。”朴实无华的回答,折射的却是防化人的真正本色。
  未知的危险如何化解?陈冀胜认为,除了依靠情报,最重要的解决之道,就是立足于前沿科学知识的推测和防御。
  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未知是最大的挑战,更是吸引他不断前行的动力。“如果只是面对已知的事物,那就不叫科学了。已知可以属于技术或者生产的范畴,但科学就是探索未知,这是本质的规律。”
  让“未知”变“已知”正是他工作的意义所在。有如传说中“以身试毒”的神农,陈冀胜一生的科研事业充满风险,却又不停激励他去以科学的方法尝试解开谜题,筑造防化之盾。
其他文献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营造良好的家园联动环境,形成平等、文明、和谐的新型家园关系,是提升幼儿教养水平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家园共育的重要载体。
项目创意及背景每年寒假暑假,爸爸妈妈都要带我出去探亲旅游,家中的很多种养植物都会因为无人浇水而导致枯死。植物生长需要经常浇水,家庭中种养植物遇到的难题就是人们短期
10月25日~26日,第六届中国管理科学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主办,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院承办。本届论坛
In order to clarify inheritance mechanism of fertility restoration for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 in a new Gossypium barbadense restorer line Hai R which
2019年1月8日,由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办,宁夏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北京同创亿维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创新工程师认证活动在银川拉开了帷幕。宁夏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
3月20日~21日,中围“好设计”走进云南系列活动在昆明举行。活动由中国创新设计产业联盟、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云南省机械研究设计院承办。本次活动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中国创新设讣产业战略联盟2018—2019工作总结计划与评选2018年度联盟年度贡献奖;创新设计大会报告与中国好设计昆明中心揭牌仪式;创新设计昆明一线调研。  中围工程院“创新设计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专家、中围创
摘 要:通过万安山地热井勘查实践,在中元古界汝阳群云梦山组石英砂岩中钻探出38℃地热水,证实万安山地区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开采地热资源,对促进万安山地区成为生态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万安山;山前带;地热资源;开发潜力  前 言  地热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调整和大气污染防治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万安山区域综合开发项目位于洛阳新区南部山区,总面积约116 km2,该区域将
和胃止痛汤为笔者临床自拟方,用于治疗各种胃脘疼痛,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目的从细胞凋亡角度探讨低温、辐射、中药综合治疗大肠癌的机制。方法采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技术,检测低温、紫外线两种物理因素及中药苦参碱分别及联合运用时的Colo320细
肺阴虚证是中医学肺系基础证型,证候为肺阴不足,虚热内生,以咳喘无痰或痰少而黏、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甚至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