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七年级是学生跨入中学大门的第一步,是接受教育、学习知识道路中的一个重要的起点,一个质的飞跃。然而七年级学生却没有一个良好的纠错习惯!作业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而订正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更是解决学生学习盲区的主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帮助学生订正的纠错行为,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改进具有调节功能,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刺激作用。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批改作业方式,把错误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抓好学生作业纠错这一环节,来强化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正确的数学思考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数学;作业;错因;纠错;习惯
一、学生作业中常见错误的几种类型和根源
(一)概念不清
如我在教学中遇到了这样一个典型错误。
例1 同类项的概念把握不准而出错:判断下列各项是否是同类项
(1)-x2y与3yx2 (2)22与x2
常见错解:(1)不是,(2)是
错解分析:(1)认为同类项与字母的顺序、系数有关,(2)认为只有次数相同的项为同类项。
同类项的概念(要紧紧把握两相同、两无关):两相同是指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两无关是指与字母的顺序无关、与系数无关。同时也应知道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例2 对乘方的意义理解不透而出错:
如:计算:-22-50÷(-5)2-1
常见错解:原式=4-50÷25-1
=4-2-1
=1
错解分析:没有真正理解-22与(-2)2的区别,底数不同、读法不同、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22表示两个2相乘的积的相反数,而(-2)2表示两个-2相乘的积。
(二)审题不慎
有些同学平时练习掌握很好,考场上由于紧张,往往会审题不认真,造成不应有的失分。
例1 应用乘法分配律时出现运算符号出错和漏乘的现象。
如计算:-48×
1-
常见错解:原式=-48-4 36=-16
错解分析:应用乘法分配律时把-48的“-”只分配给第一项使与后两项相乘时符号出错。
例2 违背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出错。
如:-4÷(-12)×
常见错解:原式=-4÷(-1)=4
错解分析:违背有理数的运算顺序,乘除运算为同级运算,应该依次进行。
(三)方法不对
例1 错用运算律而出错
计算:12÷
-
常见错解:原式=12÷-12÷ 12÷=24-48 72=48
错解分析:除法没有分配律,不能套用乘法的分配律。
(四)根本不会
1. 去括号法则没有理解而出错
例1 化简3x-[x-2(x-y)]
常见错解:①原式=3x-(x-2y 2y)=3x-x-2x-2y=-2y
②原式=3x-(x-2x y)=3x-(-x y)=3x x-y=4x-y
错解分析:①在两次去括号时只改变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符号,而二、三项未改变。
②在去小括号时括号里的后一项漏乘2。
2. 移项未改变符号而出错
例2 解方程2x-3=x 4
常见错解:移项得2x-x=4-3,系数化为1得x=1。
二、影响七年级学生作业纠错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学生订正作业的习惯不良
1. 直接订正式。学生在订正时,不是从自己原先做的题的过程中找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而是直接把原题当新题从新做一遍。
2. 反复订正式。有些学生在订正中只求快,不求对,拿到本子就匆匆订正,匆匆上交。往往一遍两遍改不对,至少要三、四遍才能改对。
(二)教师纠正学生作业的方式单一
传统方式是:通过批改了解学生作业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做简要总结和讲评,当作业出现新颖解法或典型错误时,并做些重点分析,否则可以一掠而过。当学生回家作业中出现共性的错误时,一般把正确的思路和过程再详细地讲一遍。但是效果并没有自己预想的好——做正确的学生不注意听讲,做错的学生急于把正确的答案抄下来而囫囵吞枣。隔一天下來再让他们做原题仍然依旧。当学生作业中出现个性错误时,一般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订正,老师把主要精力用来辅导个别后进生。这些传统纠错方式犹如大海捞针,只有能主动学习的学生才会有所效果,无法真正意义上照顾到后进生。
三、培养学生纠错习惯的几点措施
(一)改变评价策略,让检验做到润物细无声
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对老师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回应时,多数教师都是以“非常正确”“你真棒”“你很善于思考”“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来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这样就会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或听回答问题的学生认为只要做对了就行,不管为什么这样做。其实,当学生做出正确的回应时,教师不妨换一种回应方式,如“你认为你的方法对吗?”“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的做法呢?”当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检验方法后,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这样效果会更佳。
(二)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在教学中,细心的教师会发现,从表面上看学生往往是懂了,理解了,但实际却远非如此。当时的“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的,学生是被动“听会”的,被教师“讲”会的。学生只是依着葫芦画瓢,知识仅仅走到了短时记忆领域,是一种浅层次的识记,而没有把知识进行迁移,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序列来引导学生反思,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反思训练:反思审题是否正确,防止看错、读错、抄错;反思自己所运用的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的正确性;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是否正确合理,若不合理,该如何调整,若方法合理,是不是捷径;反思数学问题本身有何特点,要特别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谨防考虑不周出错;反思结果是否合理,运用估算判断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三)教给学生精细化检验的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是学会检验的关键,有的学生想检验却不知道怎样检验,想到哪里就检查哪里,没有系统规范的检验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检验能力,笔者在每次复习时都会给学生一起总结出不同题型的检验方法。
1. 填空题检查方法。①用手指逐字逐句地读,看看所填的空有没有多写、漏写、错写;②如遇有需要进行计算的填空题,应重新读题,重新计算;③遇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的题目,需要计算的应重新计算后再比较。
2. 判断题检查方法。①逐字逐句读题,圈画出重点词句;②举例证明(用事实说话)题目中的对或错的观点;③有概念性的,要注意范围或区域是否描述完整。
3. 计算题检查方法。①口算题应该重新进行笔算;②计算题应先看每一步的数字是否抄错,或者重新抄题在练习本上计算;③简算题要注意重新观察数字的特征,每做一步要回头看,看能否进行二次简算,注意每一步的数字是否写对;④解方程题目先检查是否写“解”字,然后想一想每一步的解题依据是否正确,数字是否抄对。
4. 走進生活,解决问题题目检查方法。①先重新读题,检查方法是否正确,勾画出关键地方,如单位“1”的量是否正确,公式是否用对等等;②检查在列式时数字是否抄对;③检查计算是否正确;④检查单位和答语是否正确、完整。
(四)利用错误资源,提高学生检查能力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学生在解题时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检查。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而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这种思想无疑体现了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善于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与活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作业、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一些错误现象集中到一起,板书、观察、反思与己相关的问题,学生可以领悟到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汲取教训。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检查能力。
(五)建立“纠错题集”
每天将做错的习题整理到“纠错题集”上,要求不用写正确答案。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做。对错误的没弄清楚的地方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容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做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请教教师或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每个学生的“纠错题集”中的记录都要标上日期,由小组长每周检查一次,并收集较有代表性的错题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0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魏书生. 班主任工作漫谈[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3] 韦日兰. 浅谈初中七年级的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 新时代教师,2011(7).
【关 键 词】 数学;作业;错因;纠错;习惯
一、学生作业中常见错误的几种类型和根源
(一)概念不清
如我在教学中遇到了这样一个典型错误。
例1 同类项的概念把握不准而出错:判断下列各项是否是同类项
(1)-x2y与3yx2 (2)22与x2
常见错解:(1)不是,(2)是
错解分析:(1)认为同类项与字母的顺序、系数有关,(2)认为只有次数相同的项为同类项。
同类项的概念(要紧紧把握两相同、两无关):两相同是指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两无关是指与字母的顺序无关、与系数无关。同时也应知道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例2 对乘方的意义理解不透而出错:
如:计算:-22-50÷(-5)2-1
常见错解:原式=4-50÷25-1
=4-2-1
=1
错解分析:没有真正理解-22与(-2)2的区别,底数不同、读法不同、表示的意义也就不同,-22表示两个2相乘的积的相反数,而(-2)2表示两个-2相乘的积。
(二)审题不慎
有些同学平时练习掌握很好,考场上由于紧张,往往会审题不认真,造成不应有的失分。
例1 应用乘法分配律时出现运算符号出错和漏乘的现象。
如计算:-48×
1-
常见错解:原式=-48-4 36=-16
错解分析:应用乘法分配律时把-48的“-”只分配给第一项使与后两项相乘时符号出错。
例2 违背有理数的运算顺序出错。
如:-4÷(-12)×
常见错解:原式=-4÷(-1)=4
错解分析:违背有理数的运算顺序,乘除运算为同级运算,应该依次进行。
(三)方法不对
例1 错用运算律而出错
计算:12÷
-
常见错解:原式=12÷-12÷ 12÷=24-48 72=48
错解分析:除法没有分配律,不能套用乘法的分配律。
(四)根本不会
1. 去括号法则没有理解而出错
例1 化简3x-[x-2(x-y)]
常见错解:①原式=3x-(x-2y 2y)=3x-x-2x-2y=-2y
②原式=3x-(x-2x y)=3x-(-x y)=3x x-y=4x-y
错解分析:①在两次去括号时只改变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符号,而二、三项未改变。
②在去小括号时括号里的后一项漏乘2。
2. 移项未改变符号而出错
例2 解方程2x-3=x 4
常见错解:移项得2x-x=4-3,系数化为1得x=1。
二、影响七年级学生作业纠错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学生订正作业的习惯不良
1. 直接订正式。学生在订正时,不是从自己原先做的题的过程中找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而是直接把原题当新题从新做一遍。
2. 反复订正式。有些学生在订正中只求快,不求对,拿到本子就匆匆订正,匆匆上交。往往一遍两遍改不对,至少要三、四遍才能改对。
(二)教师纠正学生作业的方式单一
传统方式是:通过批改了解学生作业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做简要总结和讲评,当作业出现新颖解法或典型错误时,并做些重点分析,否则可以一掠而过。当学生回家作业中出现共性的错误时,一般把正确的思路和过程再详细地讲一遍。但是效果并没有自己预想的好——做正确的学生不注意听讲,做错的学生急于把正确的答案抄下来而囫囵吞枣。隔一天下來再让他们做原题仍然依旧。当学生作业中出现个性错误时,一般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订正,老师把主要精力用来辅导个别后进生。这些传统纠错方式犹如大海捞针,只有能主动学习的学生才会有所效果,无法真正意义上照顾到后进生。
三、培养学生纠错习惯的几点措施
(一)改变评价策略,让检验做到润物细无声
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对老师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回应时,多数教师都是以“非常正确”“你真棒”“你很善于思考”“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等来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这样就会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或听回答问题的学生认为只要做对了就行,不管为什么这样做。其实,当学生做出正确的回应时,教师不妨换一种回应方式,如“你认为你的方法对吗?”“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的做法呢?”当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检验方法后,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这样效果会更佳。
(二)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在教学中,细心的教师会发现,从表面上看学生往往是懂了,理解了,但实际却远非如此。当时的“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的,学生是被动“听会”的,被教师“讲”会的。学生只是依着葫芦画瓢,知识仅仅走到了短时记忆领域,是一种浅层次的识记,而没有把知识进行迁移,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问题序列来引导学生反思,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反思训练:反思审题是否正确,防止看错、读错、抄错;反思自己所运用的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的正确性;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是否正确合理,若不合理,该如何调整,若方法合理,是不是捷径;反思数学问题本身有何特点,要特别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谨防考虑不周出错;反思结果是否合理,运用估算判断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三)教给学生精细化检验的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是学会检验的关键,有的学生想检验却不知道怎样检验,想到哪里就检查哪里,没有系统规范的检验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检验能力,笔者在每次复习时都会给学生一起总结出不同题型的检验方法。
1. 填空题检查方法。①用手指逐字逐句地读,看看所填的空有没有多写、漏写、错写;②如遇有需要进行计算的填空题,应重新读题,重新计算;③遇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的题目,需要计算的应重新计算后再比较。
2. 判断题检查方法。①逐字逐句读题,圈画出重点词句;②举例证明(用事实说话)题目中的对或错的观点;③有概念性的,要注意范围或区域是否描述完整。
3. 计算题检查方法。①口算题应该重新进行笔算;②计算题应先看每一步的数字是否抄错,或者重新抄题在练习本上计算;③简算题要注意重新观察数字的特征,每做一步要回头看,看能否进行二次简算,注意每一步的数字是否写对;④解方程题目先检查是否写“解”字,然后想一想每一步的解题依据是否正确,数字是否抄对。
4. 走進生活,解决问题题目检查方法。①先重新读题,检查方法是否正确,勾画出关键地方,如单位“1”的量是否正确,公式是否用对等等;②检查在列式时数字是否抄对;③检查计算是否正确;④检查单位和答语是否正确、完整。
(四)利用错误资源,提高学生检查能力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学生在解题时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把学生出现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检查。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而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这种思想无疑体现了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善于挖掘并运用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误”,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与活力,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作业、练习和考试中出现的一些错误现象集中到一起,板书、观察、反思与己相关的问题,学生可以领悟到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汲取教训。在不知不觉中提高检查能力。
(五)建立“纠错题集”
每天将做错的习题整理到“纠错题集”上,要求不用写正确答案。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做。对错误的没弄清楚的地方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容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做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请教教师或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每个学生的“纠错题集”中的记录都要标上日期,由小组长每周检查一次,并收集较有代表性的错题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0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魏书生. 班主任工作漫谈[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3] 韦日兰. 浅谈初中七年级的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 新时代教师,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