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论指出,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核心任务,要求“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达到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完善结合,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实施学案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导学——自主学习先行,主导与主体分明
课前依据学案预习是学案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教师在课前编写学案时精心设置,明确学习目标,充分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学案的导学功能.比如,学案的第一板块——自主学习部分,笔者常用问题激趣的方式导入新课学习,问题情境的设置,既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趣味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承前启后,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教师在课前下发学案后,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各班学情,明确交代预习任务及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适当指导,如要求学生根据学案上的学习任务有目的性地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并用特殊记号标出自己认为的知识重点、难点及疑点,用学案给学生引路,让其尝试性预习思考,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索兴趣.有针对性地使用学案进行课前导学,既有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宏观掌控,更有利于在化学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和科学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先行者.
二、课堂教学——多元方式并举,预设与生成兼顾
有了课前自学的铺垫,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就学案中的典型知识点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展开针对性学习.对于一些基本知识,可以采取同位探讨的方式查缺补漏,特别引导关注教材出处,为课堂教学腾出时间.对自学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一般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讨论方式可以是组内质疑、邻组互补、向老师求助等多种方式,参与讨论的成员之间尽可能地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教师则通过不断巡视发现,并筛选出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讨论过程中学生碰到的实际障碍,重新设置台阶给予适当的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对于能提供现场验证的探究,应进行相关的尝试性操作,帮助学生判断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一份好的学案,常常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精彩生成,而精彩生成的前提必须有精心的预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时间充分运用在学生的自我阐述和交流之上,引导学生依据条理和线索进行深层次思考,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教学效果.瞬间生成的动态资源,就像“上帝给予的礼物”.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学生的顿悟、灵感和创造,再用智慧的魔杖点化那一块块貌不惊人的“小石子”,让它们焕发金色的光彩,才能把握住这份礼物,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焕发灵性之美,让每个学生“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三、课堂反馈——学习能力提升,精讲与矫正整合
经过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系列探究活动的参与,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限时完成预先精心设计的相关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训练过程中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领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有效整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结构体系,最终达到巩固掌握甚至于熟练应用的目的.另一方面,整个反馈环节,学生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用自己精心准备的语言阐述对问题的个人独到见解与矫正同学之间的不足与错误,都是学生展示真我风采、获得课堂学习成就感的有效途径.课堂反馈作为学案教学中评价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是以创造性为基础,以培养迁移能力为条件,以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提升学生理解能力、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后反思——课堂教学外延,留白与内化相彰
课后反思是教者为学生在“学案”中预留的最后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对自主学习过程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高度概括.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概括技巧.比如,课后反思的切入点,可以是自己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困惑,衍生出的各种不同思考;可以是由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的归纳总结.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后反思及时发现学生在新知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展开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问题性和体验性作为现代学习方式的五个基本特征,共同凸显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学案教学模式,有效地渗透和体现上述五个特性,有助于学生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一、课前导学——自主学习先行,主导与主体分明
课前依据学案预习是学案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教师在课前编写学案时精心设置,明确学习目标,充分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学案的导学功能.比如,学案的第一板块——自主学习部分,笔者常用问题激趣的方式导入新课学习,问题情境的设置,既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趣味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承前启后,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教师在课前下发学案后,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各班学情,明确交代预习任务及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适当指导,如要求学生根据学案上的学习任务有目的性地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并用特殊记号标出自己认为的知识重点、难点及疑点,用学案给学生引路,让其尝试性预习思考,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索兴趣.有针对性地使用学案进行课前导学,既有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宏观掌控,更有利于在化学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和科学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先行者.
二、课堂教学——多元方式并举,预设与生成兼顾
有了课前自学的铺垫,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就学案中的典型知识点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展开针对性学习.对于一些基本知识,可以采取同位探讨的方式查缺补漏,特别引导关注教材出处,为课堂教学腾出时间.对自学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一般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讨论方式可以是组内质疑、邻组互补、向老师求助等多种方式,参与讨论的成员之间尽可能地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教师则通过不断巡视发现,并筛选出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讨论过程中学生碰到的实际障碍,重新设置台阶给予适当的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最终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对于能提供现场验证的探究,应进行相关的尝试性操作,帮助学生判断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一份好的学案,常常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精彩生成,而精彩生成的前提必须有精心的预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时间充分运用在学生的自我阐述和交流之上,引导学生依据条理和线索进行深层次思考,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教学效果.瞬间生成的动态资源,就像“上帝给予的礼物”.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学生的顿悟、灵感和创造,再用智慧的魔杖点化那一块块貌不惊人的“小石子”,让它们焕发金色的光彩,才能把握住这份礼物,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焕发灵性之美,让每个学生“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三、课堂反馈——学习能力提升,精讲与矫正整合
经过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系列探究活动的参与,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限时完成预先精心设计的相关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训练过程中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领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一步有效整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结构体系,最终达到巩固掌握甚至于熟练应用的目的.另一方面,整个反馈环节,学生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用自己精心准备的语言阐述对问题的个人独到见解与矫正同学之间的不足与错误,都是学生展示真我风采、获得课堂学习成就感的有效途径.课堂反馈作为学案教学中评价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是以创造性为基础,以培养迁移能力为条件,以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提升学生理解能力、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后反思——课堂教学外延,留白与内化相彰
课后反思是教者为学生在“学案”中预留的最后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对自主学习过程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高度概括.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概括技巧.比如,课后反思的切入点,可以是自己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困惑,衍生出的各种不同思考;可以是由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的归纳总结.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后反思及时发现学生在新知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展开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问题性和体验性作为现代学习方式的五个基本特征,共同凸显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即“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学案教学模式,有效地渗透和体现上述五个特性,有助于学生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