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学习的除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比较难的问题。本篇文章分析了“有余数除法计算”的教学现状,并阐述了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的措施。
关键词:有余数除法;计算;改良
一、“有余数除法计算”的教学现状
1.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
小学阶段的课程比较容易,不管是计算题还是结合实际的应用题基本上都是一目了然,并没有过多对小学生逻辑思维方面的考验,小学阶段的学习都是被动的,计算在小学生看来往往是枯燥无趣的,加减法的运算已经让小学生觉得很吃力了,所以除法的出现更是让学生感到困难,做一般的计算训练时,都有教师的指导,但在课下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学生都会退缩,没有主动探索的勇气,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总认为不会的题有教师进行讲解,过于依赖教师。
2.学生对“有余数除法计算”没有正确的认识
小学阶段的数学问题都是简单易懂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也是单一的思维模式,面对加减乘除这些基本运算都能够掌握其运算规律和法则,但“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是比较特殊的,小学生由于单一的计算思维并不把它归在基本运算中,也没有意识到要将它与一般的除法相联系,所以没有真正掌握它的运算规律和法则,在计算时会存在列竖式时不知道要看哪一位、商最大能上几、十位数字小于除数时应该怎么办、余数应该写在哪里、怎样进行验算等问题。
3.教师对学生学习水平缺乏了解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为以后高阶段的数学计算打下夯实的基础,因此,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小学三年级学到的有余数的除法,相比之前的简单计算有一定的难度,小学生在做题和练习时也容易出错,教师往往会将计算这种简单的题当做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去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小学生有着爱玩的天性,会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完成作业,教师也不了解情况,看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都是正确的,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从而达不到锻炼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4.教师对课堂的设计不够合理
课堂组织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是检验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对于教师来说,只有通过互动才能够了解学生对自己讲解的知识是否完全掌握,但有些教师由于在私下并没有了解过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设计教学活动和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上把握不好,常常忽略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觉得问题难了,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一节课跟不上教师的进程,后面更是跟不上,教师则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在课下为他们补充知识,这样既浪费老师的时间又浪费自己的时间。
二、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的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小学阶段的数学问题都会伴随着简单的应用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相结合,因此,利用引入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来攻破实际应用题中有余数的除法。例如,在课前通过播放《猴子摘香蕉》来导入新课,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黑板上写下数据,一共有8只猴子,它们一共摘了50个香蕉,提出问题:想要平均分给8只猴子,每个猴子分几个,还剩几个?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与同学交流探讨,并在纸上写出计算过程,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在黑板上写下计算过程,要求采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个小组把香蕉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学生通过“香蕉”初步感知到了“剩余”,教师从而引出“余数”的概念。
2.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
余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教师需要将这些数字具体化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余数的含义。教师应该合理设计教学进程,循序渐进的来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例如,先出些简单的计算题2/13是多少,利用小的数字计算,不容易出错,还能慢慢掌握有余数的除法是如何计算的,计算这道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当十位不够除时要看整体,即13除以2,注意强调余数不能比除数大,商的位置应该在个位上,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再进行大数字的计算,比如14/88这是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则直接看整体能否除尽,并注意余数和商的位置,最后再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学会在文字中寻找有效信息,通过所得数据来解决数学问题。
3.课堂内容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重要基础,现今的教材也为它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例如,在上新课之前以游戏的方式体现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之间的连接,教师可以请几位同学上台玩“抱团”游戏,教师先让10个学生上台,教师说5,学生就以5为单位抱成一团,并让学生说有没有剩余的人,然后教师再说3,学生3个为一组抱成一团,教师问学生有没有剩下的人,以此来让学生认识余数,在学习新概念的同时也对上节课学习的除法进行了巩固。
结语:
总的来说数学问题的难度会随着年级的增加越来越大,因此,小学阶段计算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学生要掌握各种类型的运算,才能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荣生.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价值取向——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为例[J].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4(1):89-90.
[2]赵冬臣, 马云鹏, 李业平,等. 职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状况调查——以分數除法为例[J]. 数学教育学报, 2010, 19(4):44-48.
关键词:有余数除法;计算;改良
一、“有余数除法计算”的教学现状
1.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
小学阶段的课程比较容易,不管是计算题还是结合实际的应用题基本上都是一目了然,并没有过多对小学生逻辑思维方面的考验,小学阶段的学习都是被动的,计算在小学生看来往往是枯燥无趣的,加减法的运算已经让小学生觉得很吃力了,所以除法的出现更是让学生感到困难,做一般的计算训练时,都有教师的指导,但在课下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学生都会退缩,没有主动探索的勇气,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总认为不会的题有教师进行讲解,过于依赖教师。
2.学生对“有余数除法计算”没有正确的认识
小学阶段的数学问题都是简单易懂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也是单一的思维模式,面对加减乘除这些基本运算都能够掌握其运算规律和法则,但“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是比较特殊的,小学生由于单一的计算思维并不把它归在基本运算中,也没有意识到要将它与一般的除法相联系,所以没有真正掌握它的运算规律和法则,在计算时会存在列竖式时不知道要看哪一位、商最大能上几、十位数字小于除数时应该怎么办、余数应该写在哪里、怎样进行验算等问题。
3.教师对学生学习水平缺乏了解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为以后高阶段的数学计算打下夯实的基础,因此,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小学三年级学到的有余数的除法,相比之前的简单计算有一定的难度,小学生在做题和练习时也容易出错,教师往往会将计算这种简单的题当做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去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小学生有着爱玩的天性,会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完成作业,教师也不了解情况,看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都是正确的,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从而达不到锻炼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4.教师对课堂的设计不够合理
课堂组织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是检验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对于教师来说,只有通过互动才能够了解学生对自己讲解的知识是否完全掌握,但有些教师由于在私下并没有了解过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设计教学活动和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上把握不好,常常忽略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这些学生觉得问题难了,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一节课跟不上教师的进程,后面更是跟不上,教师则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在课下为他们补充知识,这样既浪费老师的时间又浪费自己的时间。
二、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的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小学阶段的数学问题都会伴随着简单的应用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相结合,因此,利用引入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来攻破实际应用题中有余数的除法。例如,在课前通过播放《猴子摘香蕉》来导入新课,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黑板上写下数据,一共有8只猴子,它们一共摘了50个香蕉,提出问题:想要平均分给8只猴子,每个猴子分几个,还剩几个?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与同学交流探讨,并在纸上写出计算过程,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在黑板上写下计算过程,要求采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个小组把香蕉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的,一种是有剩余的,学生通过“香蕉”初步感知到了“剩余”,教师从而引出“余数”的概念。
2.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
余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教师需要将这些数字具体化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余数的含义。教师应该合理设计教学进程,循序渐进的来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例如,先出些简单的计算题2/13是多少,利用小的数字计算,不容易出错,还能慢慢掌握有余数的除法是如何计算的,计算这道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当十位不够除时要看整体,即13除以2,注意强调余数不能比除数大,商的位置应该在个位上,有了一定的计算基础,再进行大数字的计算,比如14/88这是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则直接看整体能否除尽,并注意余数和商的位置,最后再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学会在文字中寻找有效信息,通过所得数据来解决数学问题。
3.课堂内容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重要基础,现今的教材也为它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例如,在上新课之前以游戏的方式体现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之间的连接,教师可以请几位同学上台玩“抱团”游戏,教师先让10个学生上台,教师说5,学生就以5为单位抱成一团,并让学生说有没有剩余的人,然后教师再说3,学生3个为一组抱成一团,教师问学生有没有剩下的人,以此来让学生认识余数,在学习新概念的同时也对上节课学习的除法进行了巩固。
结语:
总的来说数学问题的难度会随着年级的增加越来越大,因此,小学阶段计算能力的培养很重要,学生要掌握各种类型的运算,才能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荣生.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价值取向——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为例[J].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4(1):89-90.
[2]赵冬臣, 马云鹏, 李业平,等. 职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知识状况调查——以分數除法为例[J]. 数学教育学报, 2010, 19(4):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