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3-6岁的幼儿正出于思维意识和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下才能够培育出幼儿健全的性格和社会交往能力,缺一不可。其中幼儿园家长学校活动是三者结合的最有效方式,因此幼儿园相关领导和教师应该积极拓展活动模式和活动内容,追求特色化和优质化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家长学校活动的特点,从家校合作、特色活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幼儿园;家长学校活动;模式研究
引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人启蒙老师,这一观点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幼儿的天性中,模仿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其成长过程中,无论言谈举止等生活习惯,很大一部分都和家长的行为息息相关,因此幼儿园携手家长对幼儿展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提高家长的自身素养,通过家长的行为习惯来为幼儿树立榜样,都应该成为幼儿教育过程中被重视的课题之一。良好的合作和活动模式,不仅能够让幼儿园和家长之间加强了解、形成默契,更能够解决很多相关的实际教育难题。
一、开展幼儿园家庭学校活动的基础
(一)搭建起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
在传统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和家庭的沟通和互动方式是有很大据现行的,双方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能做到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家长群的方式也逐渐普及开来,但是家长的很多想法仍然无法直接和幼儿园领导直接进行沟通,家长遇到的问题也难以有效的集中解决处理。因此想要更好的开展家庭学校活动,需要先打好两者之间的沟通基础,例如成立家长委员会,集中收集和处理家长学校工作,实现更加高效的沟通等。或者建立园长接待日或者园长信箱,更多的听取家长对于幼儿园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
(二)明确幼儿园家庭学校活动的理念和模式
很多家长对于幼儿园家庭学校活动的理解是有偏差的,认为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之后,教育工作就都是幼儿园的责任了,无论孩子身上出现了什么毛病,都归则于幼儿园的教学存在问题,而实际上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因此为了打消家长这种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同时更好的普及家庭学校教育活动理念,幼儿园应该开办相应的主题讲座,让家长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例如“如何做好父母”“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如何为孩子出树立榜样”等主题,是很多家长都需要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想要培养优秀的学生,就需要让家长也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提升个人素养。
二、创新家庭学校活动形式,形成自身特色
(一)家长开放日,增进家校信任
开展家庭学校活动,需要家长和幼儿园之间能够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度,如果家长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状态,教师不知道孩子在家中的生活习惯,那么两者是很难进行配合教育的。因此举办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能够有机会进入幼儿园,了解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学习和活动的内容,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改变传统家长会的模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和家长的联系程度不高,这也成为了孩子存有侥幸心理的漏洞和缝隙,甚至很多孩子最不喜欢的就是家长会。尤其是一些平日里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家长会就成了一场“告状会”,教师能够将平时无法和家长反馈的内容,全都告诉家长,结果只能是家长丢了面子,回家教训孩子,最后孩子非但没有改正,还激起了负面情绪,起不到任何效果。而家庭学校活动模式下的家长会,教师可以采用“学期回顾”的形式,将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取得的进步通过电子课件或者荣誉墙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家长能够通过这种展示了解孩子的进步和成长,让家长将关注放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上,通过正向鼓励的方式,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营造出更好的教育氛围。
(三)让家长体验教师角色
在我国,尊师重道是一种传统美德,但孔子也曾经提出过“色难”的说法,再结合我国现在幼儿普遍存在被溺爱的现象,就直接导致了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学会了尊重老师,认为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反而对家长缺乏最起码的尊重。面對这种情况,家庭学校活动模式也能很好地解决,例如举办家长进校园的活动,让每个家长都有机会当一次“老师”,为学生们上一课,课程的内容可以是生活中的趣事和经验,也可以是自己的工作和行业,或者是某种专业知识的讲座,这种活动不仅能够让家长和学校的关系更加紧密,也可以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有关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新奇内容拓展见识,同时家长还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来树立起在孩子心中的良好形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家长学校活动的意义在于能够让双方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同时也能够为孩子营造出更加良好的教育氛围。而活动模式的展开,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让家长进入幼儿园,进入课堂和孩子的学习环境中,不仅能够让家长了解当下的教育形式和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同时还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为孩子营造更加温暖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莉霞. 幼儿园家长学校的建设与发展[J]. 江西教育,2019(06):91-92.
[2]吴舒亚. 幼儿园开展家长学校工作的策略探究[J]. 学周刊,2019(15):165-166.
[3]杨榕. 丰富家长学校活动 努力形成自身特色[J]. 青海教育,2017(Z1):82.
关键词:幼儿园;家长学校活动;模式研究
引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人启蒙老师,这一观点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幼儿的天性中,模仿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在其成长过程中,无论言谈举止等生活习惯,很大一部分都和家长的行为息息相关,因此幼儿园携手家长对幼儿展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提高家长的自身素养,通过家长的行为习惯来为幼儿树立榜样,都应该成为幼儿教育过程中被重视的课题之一。良好的合作和活动模式,不仅能够让幼儿园和家长之间加强了解、形成默契,更能够解决很多相关的实际教育难题。
一、开展幼儿园家庭学校活动的基础
(一)搭建起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
在传统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和家庭的沟通和互动方式是有很大据现行的,双方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能做到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家长群的方式也逐渐普及开来,但是家长的很多想法仍然无法直接和幼儿园领导直接进行沟通,家长遇到的问题也难以有效的集中解决处理。因此想要更好的开展家庭学校活动,需要先打好两者之间的沟通基础,例如成立家长委员会,集中收集和处理家长学校工作,实现更加高效的沟通等。或者建立园长接待日或者园长信箱,更多的听取家长对于幼儿园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
(二)明确幼儿园家庭学校活动的理念和模式
很多家长对于幼儿园家庭学校活动的理解是有偏差的,认为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之后,教育工作就都是幼儿园的责任了,无论孩子身上出现了什么毛病,都归则于幼儿园的教学存在问题,而实际上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因此为了打消家长这种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同时更好的普及家庭学校教育活动理念,幼儿园应该开办相应的主题讲座,让家长也能够得到相应的提升。例如“如何做好父母”“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如何为孩子出树立榜样”等主题,是很多家长都需要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想要培养优秀的学生,就需要让家长也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提升个人素养。
二、创新家庭学校活动形式,形成自身特色
(一)家长开放日,增进家校信任
开展家庭学校活动,需要家长和幼儿园之间能够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度,如果家长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状态,教师不知道孩子在家中的生活习惯,那么两者是很难进行配合教育的。因此举办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能够有机会进入幼儿园,了解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学习和活动的内容,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改变传统家长会的模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和家长的联系程度不高,这也成为了孩子存有侥幸心理的漏洞和缝隙,甚至很多孩子最不喜欢的就是家长会。尤其是一些平日里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家长会就成了一场“告状会”,教师能够将平时无法和家长反馈的内容,全都告诉家长,结果只能是家长丢了面子,回家教训孩子,最后孩子非但没有改正,还激起了负面情绪,起不到任何效果。而家庭学校活动模式下的家长会,教师可以采用“学期回顾”的形式,将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取得的进步通过电子课件或者荣誉墙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家长能够通过这种展示了解孩子的进步和成长,让家长将关注放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上,通过正向鼓励的方式,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营造出更好的教育氛围。
(三)让家长体验教师角色
在我国,尊师重道是一种传统美德,但孔子也曾经提出过“色难”的说法,再结合我国现在幼儿普遍存在被溺爱的现象,就直接导致了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学会了尊重老师,认为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反而对家长缺乏最起码的尊重。面對这种情况,家庭学校活动模式也能很好地解决,例如举办家长进校园的活动,让每个家长都有机会当一次“老师”,为学生们上一课,课程的内容可以是生活中的趣事和经验,也可以是自己的工作和行业,或者是某种专业知识的讲座,这种活动不仅能够让家长和学校的关系更加紧密,也可以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有关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新奇内容拓展见识,同时家长还可以通过这种模式来树立起在孩子心中的良好形象。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家长学校活动的意义在于能够让双方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同时也能够为孩子营造出更加良好的教育氛围。而活动模式的展开,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让家长进入幼儿园,进入课堂和孩子的学习环境中,不仅能够让家长了解当下的教育形式和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同时还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为孩子营造更加温暖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莉霞. 幼儿园家长学校的建设与发展[J]. 江西教育,2019(06):91-92.
[2]吴舒亚. 幼儿园开展家长学校工作的策略探究[J]. 学周刊,2019(15):165-166.
[3]杨榕. 丰富家长学校活动 努力形成自身特色[J]. 青海教育,2017(Z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