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学术界对高校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由于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许多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更是有限,对于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探索。
【关键词】国内 大学生 生命教育 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76-02
自从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化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到21世纪的今天,生命教育已在全球迅速开展起来,我国学术界也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但针对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专著不是很多,主要有梅萍教授等所著的《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欧巧云著的《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另有一些学者在著作中或多或少有所涉及如刘济良的《生命教育论》,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还有何富仁的《生命教育引论》,论文为数不少达40至50篇。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构建、以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等方面。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受到学业、就业、情感、就业等压力的挑战,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为高校进行生命教育提上日程,因此有必要对高校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做一个简要梳理和概括,以期进一步拓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学者指正。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张国民教授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教育的方向性,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二是教育的过程性,即教育要体现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主体性,以及按照人发展的规律,社会需求和生命成长来实施教育;三是教育的目的性,即培养与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视生命构建健全人格,开发生命潜能培养人生智慧,为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实现人生价值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1]
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和升华生命价值,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文化底蕴,珍惜生命意义的人,最终使其生命价值观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
重庆邮电大学周守红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陶冶健全人格。[2]
梅萍教授指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以大学生为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它的目标是使大学生形成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生命价值信念信仰和理想。[3]
总的来说,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国内的学者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建构生命教育的体系;有的侧重于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有的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价值追求。尽管他们的概括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形式,它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它引导大学生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定位,进而提升自己的生存质量。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
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构建,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王晓虹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包括生命意识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和谐意识和奉献意识教育。[4]
梅萍等教授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两个相互承接的内容:尊重生命的教育和发展生命的教育。其中尊重生命的教育又包括死亡教育、当下教育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包括生命意义的教育、生命信仰的教育、人生理想的教育、人生责任教育。[3]
有的学者提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和尊重生命;二是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使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三是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湖南文理学院周德新教授指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生命存在观教育,生命独特观教育,生命品质观教育生命超越观教育。[5]
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学术界还有许多观点,恕我不能再此一一列出。总之,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的讨论学术界观点很多且比较分散,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系统化。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任何理论都是为实践服务的,生命教育理论也不例外,关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途径和方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予我们不同的见解,有的已付诸实施,有的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黄丽萍认为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构建贯穿大学生德育的生命化课堂;开展专门的生命教育课堂,直接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课程,直接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软环境,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咨询网络;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强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基础。[6]
赵芸指出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包括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相关课程如大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构建完整的生命教育综合体系。[7]
江丽娜认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实践体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要完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开展心理咨询,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8]
尽管高校对于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不同的侧重,他们的目的都是相通的,即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进而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为数不多的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著作和论文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的体系构建、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生命教育的原则和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研究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首先,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更是有限,许多理论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达成共识,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为此学术界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以期为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其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倡导和实施基本上是学校和学术界孤军奋战,得不到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个全程的模式需要三方面的共同参与。
再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系统性研究不够,需要进一步强化。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作为一个舶来品,最初是由美国著名人生导师华特士提出的,西方的生命教育是在毒品泛滥、暴力频繁、性关系紊乱的情况下催发的一种社会教育。文化与社会情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生命教育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引进西方生命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对生命教育在我国实时性与适切性的把握是进行研究的基本前提,在我国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研究话语和理论体系尤为重要。
五、大学生生命教育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学界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以现实角度为着眼点,理论与实践的领域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构建相对具体且易操作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种颇具建设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其次,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结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很少谈及死亡问题,但是大学生必须认识到死亡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在人的一生中我们都可能要面对亲人、朋友、爱人之死。因此,藉由死亡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让大学生体会死亡本来就是一种自然现象,让他们认识死亡的意义本质与尊严,进而学会珍惜、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
再次,开展专题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爱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
最后,学校日常生活与管理方面渗透生命教育。学校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鼓励全校师生员工参与生命教育,通过发动和组织师生参与集体行动,确定需求,动员各种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实施关于生命主题的活动,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及实践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行动。
参考文献
1 张国民、廉 利.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 周守红.生命教育: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目标[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 梅 萍、张耀灿.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
4 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
5 周德新.浅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3)
6 黄丽萍、陈特水.论构建高校生命教育体系[J].管理科学文摘,2008(3)
7 赵 芸.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探讨[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6)
8 江丽娜.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
【关键词】国内 大学生 生命教育 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76-02
自从1968年美国著名学者杰•唐纳•化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到21世纪的今天,生命教育已在全球迅速开展起来,我国学术界也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但针对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专著不是很多,主要有梅萍教授等所著的《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欧巧云著的《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另有一些学者在著作中或多或少有所涉及如刘济良的《生命教育论》,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还有何富仁的《生命教育引论》,论文为数不少达40至50篇。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构建、以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等方面。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受到学业、就业、情感、就业等压力的挑战,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为高校进行生命教育提上日程,因此有必要对高校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做一个简要梳理和概括,以期进一步拓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深度,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学者指正。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张国民教授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教育的方向性,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二是教育的过程性,即教育要体现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主体性,以及按照人发展的规律,社会需求和生命成长来实施教育;三是教育的目的性,即培养与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视生命构建健全人格,开发生命潜能培养人生智慧,为学生提高生命质量实现人生价值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1]
有的学者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和升华生命价值,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文化底蕴,珍惜生命意义的人,最终使其生命价值观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
重庆邮电大学周守红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二是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培养健康理性的死亡态度和有效行为;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陶冶健全人格。[2]
梅萍教授指出,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以大学生为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它的目标是使大学生形成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生命价值信念信仰和理想。[3]
总的来说,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国内的学者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建构生命教育的体系;有的侧重于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有的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价值追求。尽管他们的概括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针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形式,它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追求,它引导大学生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定位,进而提升自己的生存质量。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
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构建,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王晓虹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包括生命意识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和谐意识和奉献意识教育。[4]
梅萍等教授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两个相互承接的内容:尊重生命的教育和发展生命的教育。其中尊重生命的教育又包括死亡教育、当下教育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包括生命意义的教育、生命信仰的教育、人生理想的教育、人生责任教育。[3]
有的学者提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和尊重生命;二是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教育,使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三是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湖南文理学院周德新教授指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包括生命存在观教育,生命独特观教育,生命品质观教育生命超越观教育。[5]
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学术界还有许多观点,恕我不能再此一一列出。总之,对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的讨论学术界观点很多且比较分散,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系统化。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任何理论都是为实践服务的,生命教育理论也不例外,关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途径和方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予我们不同的见解,有的已付诸实施,有的还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黄丽萍认为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构建贯穿大学生德育的生命化课堂;开展专门的生命教育课堂,直接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课程,直接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软环境,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咨询网络;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强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实基础。[6]
赵芸指出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包括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相关课程如大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构建完整的生命教育综合体系。[7]
江丽娜认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大学生生命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开展课外活动,增强实践体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要完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开展心理咨询,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8]
尽管高校对于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不同的侧重,他们的目的都是相通的,即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进而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
四、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为数不多的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著作和论文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生命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的体系构建、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生命教育的原则和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研究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首先,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更是有限,许多理论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达成共识,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为此学术界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课题研究,以期为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其次,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倡导和实施基本上是学校和学术界孤军奋战,得不到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个全程的模式需要三方面的共同参与。
再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系统性研究不够,需要进一步强化。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作为一个舶来品,最初是由美国著名人生导师华特士提出的,西方的生命教育是在毒品泛滥、暴力频繁、性关系紊乱的情况下催发的一种社会教育。文化与社会情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生命教育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引进西方生命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对生命教育在我国实时性与适切性的把握是进行研究的基本前提,在我国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研究话语和理论体系尤为重要。
五、大学生生命教育展望
综上所述,国内学界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以现实角度为着眼点,理论与实践的领域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构建相对具体且易操作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种颇具建设性的有效途径。
首先,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认识,教育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其次,死亡教育与生命教育的结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很少谈及死亡问题,但是大学生必须认识到死亡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在人的一生中我们都可能要面对亲人、朋友、爱人之死。因此,藉由死亡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让大学生体会死亡本来就是一种自然现象,让他们认识死亡的意义本质与尊严,进而学会珍惜、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
再次,开展专题生命教育。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爱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形成校本课程。
最后,学校日常生活与管理方面渗透生命教育。学校应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机制,鼓励全校师生员工参与生命教育,通过发动和组织师生参与集体行动,确定需求,动员各种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实施关于生命主题的活动,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及实践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行动。
参考文献
1 张国民、廉 利.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 周守红.生命教育: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目标[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3 梅 萍、张耀灿.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
4 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
5 周德新.浅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9(3)
6 黄丽萍、陈特水.论构建高校生命教育体系[J].管理科学文摘,2008(3)
7 赵 芸.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探讨[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6)
8 江丽娜.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