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六届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
【摘 要】
:
【发表日期】
:
2009年26期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世界上胃、食管肿瘤的高发地区之一,近年来我国早期胃食管癌的检出呈不断上升趋势,这和人们对肿瘤疾病的重视以及检查手段的不断改进密切相关,同时这也推动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内镜切除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这些患者在避免外科手术情况下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如何进一步的提高早期胃食管癌以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是目前关注的焦点,
患者女,50岁。2007年8月因“发现牙龈肿物及硬腭片状黑色素斑”入本院口腔科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腭)恶性黑色素瘤。免疫组化:HMB45(+),Melan—A(+),S-100(+)。术后给予达卡巴嗪、顺铂化疗3次及卡介苗免疫治疗,患者一般情况可,未再继续化疗及就诊。2008年6月因纳差伴上腹部不适行胃镜检查,见胃体、胃窦四壁散在几十枚黄豆大小息肉样隆起,
1例中年女性患者,因上腹饱胀而首次就诊,初次胃镜检查为胃角溃疡。按胃溃疡治疗后,症状缓解,复查胃镜见溃疡面愈合。其后半年内,病情进行性加重,对症治疗无效。经系列检查,均提示黏膜肥厚性胃病。鉴于病情迅速恶化,最后剖腹探查,术中及切除胃标本病理检查结果为胃癌。该患者未能尽早确诊,其中教训及启示,值得深思。
目的比较经皮经肝α氰基丙烯酸正辛酯(TH胶)栓塞术(PTVE)与内镜下食管静脉套扎术(EVL)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及近期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PTVE组(52例)及EVL组(50例)进行干预治疗,观察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率、食管曲张静脉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随访期间(PTVE组平均24个月,EVL组25个月)两组的上消化道再出血率分别为15.4%(8/52)和42%(2
患者男,47岁,因“反复上腹痛2年余,伴反酸3个月”来我院行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发现距门齿36cm处食管下段后壁一直径约8mm的半球样隆起,黏膜表面光滑(图1)。行超声内镜检查发现黏膜层一大小约8mm×5mm低回声灶,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呈筛孔样(图2),超声内镜诊断为食管下段间质瘤,用圈套器将病灶电切(图3)。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示:肿瘤组织由基底细胞样癌细胞构成,胞浆少,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鉴别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表面网状微血管结构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常规内镜检出大肠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144处(102例),记录NBI—ME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结构(CP)形态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病变黏膜表面腺管开口(pit)形态。分析pit周围CP形态变化,比较两者形态间的关系。所有病变经内镜或手术治疗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常规内镜鉴别病变是否为肿瘤性
颗粒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可发生于人体的各个部位,最好发于舌,其次是皮肤和皮下组织,消化道仅占1%-8%,消化道颗粒细胞瘤多位于食管的中下段。现报告本院2007年收治的2例食管颗粒细胞瘤,结合文献复习,就其临床表现和诊治等作一讨论。
经内镜放置膨胀式金属支架,为胃、十二指肠和近端小肠恶性梗阻患者的重要姑息性治疗措施,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梗阻症状,增加进食,避免外科手术创伤,提高生存质量。但支架置入后常会出现支架失效,引起再梗阻,必须对此进行处理,维持支架通畅。现总结我院2003年10月-2008年10月胃、十二指肠恶性梗阻支架置入后再梗阻患者内镜处理情况。
胆管损伤是胆囊切除手术严重且难以完全避免的并发症,在腹腔镜手术中这一并发症的发生率约0.32%。导致该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手术中未能辨清胆管解剖、胆道系统的不可直视性以及缺乏有效的辅助判断手段,因此,需要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来确定胆道系统的走向。自2007年2月至2008年11月,我们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使用标记光亮胆道造影法以明确胆道解剖走向,指引手术操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长期生存率。方法随访前期154例经EMR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如发现有可疑局部复发,则立即进行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术后1年后,每年随访1次,随诊率100%。结果术后5年内发现病变复发6例,复发率为3.9%(6/154),其中4例接受食管切除手术治疗,1例采用APC治疗,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