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教学还是比较常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发挥,思维能力难以培养,课堂一言堂为主,缺乏学生独立动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抑制,难以被激发出来。素质教育的新课堂要显现充满快乐、活力,那种传统单纯讲授课堂必然要被打破,被淘汰,必须要进行创新教学,时时处处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关键词:协作;激励;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1-0078-02
很多时候,我发现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不是那么受人欢迎了,孩子们很是厌烦,觉得数学课没意思,老师一味的讲,再做练习,自己只是被动的听,甚至课堂发言的机会都很少,不会做的试题也只能硬着头皮不懂装懂,不敢发问,考试却一塌糊涂,家长、老师也是无奈、心急。那么,数学课堂究竟是怎么了?高年级的数学课怎么没有低年级数学课堂那么具有吸引力,其实啊,随着数学课程难度的加大,很多的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课堂上教师单纯的讲解显得乏味,难以调动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学习效果不好,新课程需要数学课堂创新,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创建快乐开放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1.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点燃创新激情
传统数学教学就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罐子”,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学习效率不高。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团结协作、探索交流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在设计课时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交流及整体合作意识,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数学,生生间的交流合作,往往比教师“硬灌”记忆要深,他们在愉快的交流中,热情高涨,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创新意识强。
例如,在讲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时,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际操作。让每组学生准备几张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几把剪子,让学生借助直尺或对折等方法,进行实践操作,探究三角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实践,不仅得出正确结论,而是学会了分析、判断推理。
2.了解学生特殊心理,激起创造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动、兴趣爱好广泛、好奇心强、心智不成熟等特点,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那么,怎么样构建高效课堂,开动他们的创新的脑筋呢?首先必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激起创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动手操作、合作探索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必须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使学生有的放矢,解决问题。二是要求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或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去解答,要使学生意识到光有旧知识问题很难解决,这样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种要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先尝试完成下面的试题: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分数:4/7<(/)<(/)5/7。学生用学过的知识难以完成,甚至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4/7和5/7之间没有分数存在。当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让学生再讨论这道题时,学生不但理解了4/7和5/7之间有无数个分数,同时也点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3.学习数学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数学本身是来源于生活的,更主要的是要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通过实践体会应用数学。
例如,在講土地面积时,我把学生带出教室,用米绳亲自量一量篮球场、排球场、领操台、操场、校园占地等学校实用场地有多大面积,认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进而认识平方千米等,同时,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在讲三角形的特性时,首先,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自行车的三角架,盖房子用的“人”字架,在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用力拉这个三角形,观察三角形的形状有没有变化,从而,我们很好地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这种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数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记忆深刻。
总之,“教无定法”,只有 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师必须以学生为第一出发点,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做好引导与点拨的角色,不断地去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数学知识之中,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愿我们数学教师教学的“活水”源源不断,经久不息。
关键词:协作;激励;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1-0078-02
很多时候,我发现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不是那么受人欢迎了,孩子们很是厌烦,觉得数学课没意思,老师一味的讲,再做练习,自己只是被动的听,甚至课堂发言的机会都很少,不会做的试题也只能硬着头皮不懂装懂,不敢发问,考试却一塌糊涂,家长、老师也是无奈、心急。那么,数学课堂究竟是怎么了?高年级的数学课怎么没有低年级数学课堂那么具有吸引力,其实啊,随着数学课程难度的加大,很多的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课堂上教师单纯的讲解显得乏味,难以调动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学习效果不好,新课程需要数学课堂创新,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创建快乐开放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1.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点燃创新激情
传统数学教学就是填鸭式教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罐子”,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学习效率不高。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团结协作、探索交流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方式。在设计课时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交流及整体合作意识,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数学,生生间的交流合作,往往比教师“硬灌”记忆要深,他们在愉快的交流中,热情高涨,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创新意识强。
例如,在讲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时,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际操作。让每组学生准备几张平行四边形纸片和几把剪子,让学生借助直尺或对折等方法,进行实践操作,探究三角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实践,不仅得出正确结论,而是学会了分析、判断推理。
2.了解学生特殊心理,激起创造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动、兴趣爱好广泛、好奇心强、心智不成熟等特点,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那么,怎么样构建高效课堂,开动他们的创新的脑筋呢?首先必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激起创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动手操作、合作探索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问题必须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使学生有的放矢,解决问题。二是要求学生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或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去解答,要使学生意识到光有旧知识问题很难解决,这样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种要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先让学生先尝试完成下面的试题:在括号中填上适当的分数:4/7<(/)<(/)5/7。学生用学过的知识难以完成,甚至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4/7和5/7之间没有分数存在。当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让学生再讨论这道题时,学生不但理解了4/7和5/7之间有无数个分数,同时也点燃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3.学习数学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
数学本身是来源于生活的,更主要的是要应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通过实践体会应用数学。
例如,在講土地面积时,我把学生带出教室,用米绳亲自量一量篮球场、排球场、领操台、操场、校园占地等学校实用场地有多大面积,认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进而认识平方千米等,同时,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在讲三角形的特性时,首先,我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自行车的三角架,盖房子用的“人”字架,在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用力拉这个三角形,观察三角形的形状有没有变化,从而,我们很好地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这种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数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记忆深刻。
总之,“教无定法”,只有 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好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师必须以学生为第一出发点,要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做好引导与点拨的角色,不断地去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数学知识之中,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愿我们数学教师教学的“活水”源源不断,经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