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比较边支斑块主动转移(ATP)技术与即兴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共入选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安贞医院等6家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 136例分叉病变患者,PCI术后根据术式分为ATP组(560例)和即兴支架术组(576例)。主要研究终点为1年内靶病变血运重建,次级终点为1年内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
【机 构】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 冠心病精准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首都医科大学冠心病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 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边支斑块主动转移(ATP)技术与即兴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共入选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安贞医院等6家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 136例分叉病变患者,PCI术后根据术式分为ATP组(560例)和即兴支架术组(576例)。主要研究终点为1年内靶病变血运重建,次级终点为1年内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卒中和再发心绞痛。
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TP组边支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1.6%(9/560)比7.5%(43/576),P<0.01]、边支急性闭塞[1.3%(7/560)比7.1%(41/576),P<0.01]和边支置入支架的发生率[1.8%(10/560)比7.8%(45/576),P<0.01]明显低于即兴支架术组。术后12个月时,ATP组与即兴支架术组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26/560)比4.0%(23/576),P=0.66]。
结论ATP与即兴支架术治疗分叉病变均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由于ATP可以有效降低靶分支血管置入支架的发生率,故其在治疗分叉病变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其他文献
绒毛膜癌是我国常见的滋养性细胞肿瘤,具有恶性程度高、发展快、转移早且广泛的特点,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其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脏,其次是阴道、盆腔、肝和脑,极少转移至心脏。该文报道非妊娠期绒毛膜癌转移至左心房1例,旨在引起医生对心腔内占位性病变的重视,避免误诊。
本文报道一例男性患者,34岁,因反复胸闷、气促入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有肌营养不良症家族史,既往于外院诊断为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通过完善相关检查及病史采集,考虑为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导致扩张型心肌病,对于此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应早期系统治疗肌营养不良症,以控制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0月30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TAVR(置入自膨胀式主动脉瓣瓣膜)的130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多层螺旋CT重建图像,将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分为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组(112例)和无钙化主动脉瓣狭窄组(18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过程
核素心肌显像在心脏疾病的诊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合理地应用该技术、指导临床实践和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与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指南。指南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核素心肌显像的方法,包括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肌代谢显像;第二部分着重介绍核素心肌显像的临床应用推荐及说明,包括稳定性冠心病(诊断、危险分层和随访)、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中度以上三尖瓣反流在临床上常见,对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及长期预后均有明显影响。孤立性三尖瓣反流外科干预风险大,术后复发率高。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三尖瓣反流介入治疗受到关注,成为心脏瓣膜病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就三尖瓣的解剖结构、评估方法及介入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40~50岁的非老年患者行心脏瓣膜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共286例,入选者年龄40~50岁,术前均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心脏瓣膜术后是否发生AKI将入选者分为非AKI组(n=180)和AKI组(n=106),进一步参考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的指南将AKI组患者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的临床及心脏磁共振(CMR)特征。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经CMR诊断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左心室心尖部室壁瘤患者25例,对其临床基线资料及CMR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仅累及左心室心尖部,左心室近中段未受累)14例,混合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除左心室心尖部受累以外,左心室近中段心肌亦出现增厚)11例。
微小RNA-1(miRNA-1)在肌肉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其异常表达见于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近期研究表明,miRNA-1参与心肌分化及心脏发育,因而可能在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作为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外,miRNA-1还可能是心脏分化异常的潜在干预目标。本文综述miRNA-1对心脏发育的调控机制,论述miRNA-1主要的作用靶标以及其影响的信号通路。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内质网应激诱导的泛素样结构域1蛋白(Herpud1)在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中的作用。方法取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胸主动脉,改良组织贴块法分离VSMC并进行培养,取第4~7代的VSMC用于实验。为明确Hcy能否诱导VSMC发生表型转化,将VSMC分为4组,即对照组以及Hcy100、500和1 000 μmol/L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