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生的生长为本,以生动的生命为本的生本课堂,让所有的孩子享受美好教育,教育和生命自然地和谐结合在一起。生本课堂——教育的春天使得生命的江水绿色盎然。
一、以生命的快乐为本
走进西宁的生本课堂,我亲眼看到了:上课铃声一响,先由班长上台组织三分钟的课前小喇叭。班长一声令下:“今天的小喇叭开始广播”后,两位小主持人,宣读了一首诗《鹿柴》和一篇习作《我的同桌》。话音刚落,学生便纷纷举手,各抒己见。一年级的学生在面对上百位陌生老师的面孔时,竟然没有丝毫的紧张!只见他们落落大方地站起来,对广播人员进行评价:“xxx同学,从整体来说,你读得不错,如果你再慢点,我想可能会更好些”.....他们准确而流利的表达着实让我感到惊奇。之后,班长把课堂交给了吴老师。吴老师从课题质疑到识字教学,再到指导朗读,自始至终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说话甚少。课堂上,所有的教学内容几乎都由学生们通过各种方法自己尝试解决。如:进行识字教学环节时,老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生字卡片自己认读,遇到不会的,就上台通过实物投影,找同学帮助解决。指导朗读时,先小组内互读,指正,接着小组伙伴一齐上台展示,有的组采用车轮式滚动法;有的组采用的是齐读方法;有的组采用的是轮流齐读交叉法......大家边读边评,吴老师只是站在一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时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去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倘若学生遇到了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或者在解决问题出现错误时,吴老师也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点。整堂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起劲。全班45名学生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孩子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他们的言谈举止是那么的阳光,充满了对自主学习的渴望。课堂上,没有东张西望的学生,更没有叽叽喳喳的说话声。生本课堂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整个课堂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快乐。
二、以生命的成长为本
我认为,我们的课堂之所以出现“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的不良现象,是因为我们始终没有真正地把教学交给学生,没有真正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一切弊病除了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外,主要的还是我们教师不敢放开,唯恐出现“课堂生成”,出现让自己“一发不可收拾”的尴尬场面,没办法给学生解释。殊不知,在生本教育体系中,这恰是正常的现象,是我们所追求的。譬如:广州老师史慧洁在执教《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她就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当感悟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一位学生站起来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李白写得不够真实,我就不相信,若大的长江上只有孟浩然所乘的一条船?太不现实了。”“是吗?”老师一脸的愕然,随后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立刻出现了最动人的一面:一个个小组沉浸在问题的讨论之中,知识的奥秘使他们全情投入,思维活跃。在李白的眼中,江面上之所以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是因为当时伫立在江边的李白,心中充满了对孟浩然无尽的惜别之情,他似乎多么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孟浩然而去。就是因为对友人太深情,对友人的船太专注,才忽视了江面上的其他船只。这也正是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地方。所以,这一“生成问题”的讨论,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又使课堂出现了很多精彩的辩论,这也正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
三、以生命的升华为本
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他特别地强调要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西宁市的几节生本课也让我领悟到了这一点。课堂上,教师只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学生生命的潜能与动力。他们的课之所以精彩纷呈,是他们真正领悟了生本教育的“生”。他们在上每节课前,都要把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及涉及到的一些有关课外知识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等途径去解决,之后,学生回到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交流,讨论,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就应该给学生以自由,好让他们用自身的内存去获取外部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很轻松地学到了相关的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民主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把学生安排在这样的条件下,使他的长处能最充分的发挥出来。而生本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富有发展力的生命空间,实现了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升华生命的教育境界。让我们做生本课堂的开拓者,让这一池江水永远荡漾着生命的绿色。
一、以生命的快乐为本
走进西宁的生本课堂,我亲眼看到了:上课铃声一响,先由班长上台组织三分钟的课前小喇叭。班长一声令下:“今天的小喇叭开始广播”后,两位小主持人,宣读了一首诗《鹿柴》和一篇习作《我的同桌》。话音刚落,学生便纷纷举手,各抒己见。一年级的学生在面对上百位陌生老师的面孔时,竟然没有丝毫的紧张!只见他们落落大方地站起来,对广播人员进行评价:“xxx同学,从整体来说,你读得不错,如果你再慢点,我想可能会更好些”.....他们准确而流利的表达着实让我感到惊奇。之后,班长把课堂交给了吴老师。吴老师从课题质疑到识字教学,再到指导朗读,自始至终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说话甚少。课堂上,所有的教学内容几乎都由学生们通过各种方法自己尝试解决。如:进行识字教学环节时,老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生字卡片自己认读,遇到不会的,就上台通过实物投影,找同学帮助解决。指导朗读时,先小组内互读,指正,接着小组伙伴一齐上台展示,有的组采用车轮式滚动法;有的组采用的是齐读方法;有的组采用的是轮流齐读交叉法......大家边读边评,吴老师只是站在一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时用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去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倘若学生遇到了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或者在解决问题出现错误时,吴老师也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点。整堂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起劲。全班45名学生中,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孩子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他们的言谈举止是那么的阳光,充满了对自主学习的渴望。课堂上,没有东张西望的学生,更没有叽叽喳喳的说话声。生本课堂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整个课堂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快乐。
二、以生命的成长为本
我认为,我们的课堂之所以出现“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的不良现象,是因为我们始终没有真正地把教学交给学生,没有真正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一切弊病除了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外,主要的还是我们教师不敢放开,唯恐出现“课堂生成”,出现让自己“一发不可收拾”的尴尬场面,没办法给学生解释。殊不知,在生本教育体系中,这恰是正常的现象,是我们所追求的。譬如:广州老师史慧洁在执教《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她就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当感悟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一位学生站起来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李白写得不够真实,我就不相信,若大的长江上只有孟浩然所乘的一条船?太不现实了。”“是吗?”老师一脸的愕然,随后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立刻出现了最动人的一面:一个个小组沉浸在问题的讨论之中,知识的奥秘使他们全情投入,思维活跃。在李白的眼中,江面上之所以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是因为当时伫立在江边的李白,心中充满了对孟浩然无尽的惜别之情,他似乎多么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孟浩然而去。就是因为对友人太深情,对友人的船太专注,才忽视了江面上的其他船只。这也正是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地方。所以,这一“生成问题”的讨论,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又使课堂出现了很多精彩的辩论,这也正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
三、以生命的升华为本
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的具体方法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他特别地强调要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强调把学生的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西宁市的几节生本课也让我领悟到了这一点。课堂上,教师只是去点燃,发动和激扬学生生命的潜能与动力。他们的课之所以精彩纷呈,是他们真正领悟了生本教育的“生”。他们在上每节课前,都要把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及涉及到的一些有关课外知识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等途径去解决,之后,学生回到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交流,讨论,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就应该给学生以自由,好让他们用自身的内存去获取外部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很轻松地学到了相关的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民主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把学生安排在这样的条件下,使他的长处能最充分的发挥出来。而生本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富有发展力的生命空间,实现了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升华生命的教育境界。让我们做生本课堂的开拓者,让这一池江水永远荡漾着生命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