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行业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体系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策扶持不足,产学合作体系动力缺失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遍地开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也应当看到,在产学合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方面,政府的一些扶持政策没能够跟上,导致很多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只开花不结果,不能培养出实用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比如:政府没能从政策上引导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没能通过法律来规范合作教育并建立相应的体制。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产学合作经费严重短缺
开展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经费投入责任不明确,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只针对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的产学研合作设立了一些专项资助资金,对以培养大众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还没有设立专项资金,导致一些地方产学合作办学困难重重,竞争力明显不足。
三是课程体系不完善,产学合作体系内力不足
产学合作体系主要是培养面向一线的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它应是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产学合作独立的课程体系还没有形成,教学目的不明确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还十分突出,不能与工作、与市场相接轨,找不准教学的努力方向和突破口。
四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脱节,产学合作体系缺乏市场保障
当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才市场需要呈现出多样化、深刻化、细致化的特点,密切关注当地经济变化,迅速调整课程体系,是产学合作成功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市场信号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市场的反应不敏锐,教学存在盲目性,难以发挥产学合作体系的作用和功效,培养的人才不能有效的与本地和全国市场相接轨。
二、完善产学合作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
一是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等模式之所以能够在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政府的参与,政府、企业、学校任何一方的缺失和弱化均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合作。因此,政府在“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由当地政府牵头,教育、科技、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领导协调小组,统一协调本地区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确定产学结合的工作方向、目标和重点,协调产学结合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制定产学合作中长期发展目标,并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以全面促进保障机制的构建。
二是必须坚持校企联合之路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培养出高素质技术人才,仅靠在课堂上所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使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通过区域融合、校企互动,寻找实现合作的途径。对于企业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认识到培养人才给企业带来的长远利益,主动响应,认真对待,积极跟进;在合作教育中,以大局为重,积极配合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充分利用产学合作教育的机会在获取人力资源、产品研发、员工培训、形象宣传、政策优惠等方面为自身谋求利益。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增加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接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实践经验;有助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就业竞争力;有助于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动手能力;有助于培养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锻炼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是必须调整课程结构体系
要根据本地企业发展需要,面向企业第一线设置和整合专业。做到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第一,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应考虑到就业市场的需求,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要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要在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第二,要体现以专业目标为导向的原则。应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人才规格,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要以“实用”为主,以“够用”为度的原则,突出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有选择地精选理论课的内容,减少理论课的学时。同时,课程的内容要关注专业的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的改进,要把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充实进去,使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交互状态之中。第三,要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在学生的学业考试上,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传统做法,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时间分配上,使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的时间已占总学进的50%以上。第四,要体现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原则。课程设置要为学习者提供与其未来可能从事职业活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反映其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因此,必须以“双证书”制为框架,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人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
四是必须立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
完善产学合作体系必须立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既可以使学校实现培养目标、扩大办学规格,又可以使企业更有力地积极参与区域竞争体系。第一,产学合作体系要与当地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相一致,要抓住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和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与地方发展需求相接轨,急而不燥,扩而不乱,练好内功。第二,完善产学合作体系必须深入研究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得到企业、尤其是地方支柱型企业的支持,获得一定的办学经费,找到学生的就业职位,实现双赢。第三,加大宣传力度,为产学结合体系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当前,我们国家的产学结合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全社会来关心、爱护和扶持。因此,各级政府应大力表彰对于产学结合做出突出成绩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大力宣传产学结合体系对于当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通过宣传,可以使全社会能够了解、支持产学合作体系。
(吴先哲,1980年生,河北保定人,保定广播电视大学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和法学)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策扶持不足,产学合作体系动力缺失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遍地开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也应当看到,在产学合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方面,政府的一些扶持政策没能够跟上,导致很多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只开花不结果,不能培养出实用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比如:政府没能从政策上引导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没能通过法律来规范合作教育并建立相应的体制。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产学合作经费严重短缺
开展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各级政府对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经费投入责任不明确,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只针对以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主要目标的产学研合作设立了一些专项资助资金,对以培养大众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还没有设立专项资金,导致一些地方产学合作办学困难重重,竞争力明显不足。
三是课程体系不完善,产学合作体系内力不足
产学合作体系主要是培养面向一线的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它应是有别于学术型、研究型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产学合作独立的课程体系还没有形成,教学目的不明确的,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还十分突出,不能与工作、与市场相接轨,找不准教学的努力方向和突破口。
四是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脱节,产学合作体系缺乏市场保障
当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才市场需要呈现出多样化、深刻化、细致化的特点,密切关注当地经济变化,迅速调整课程体系,是产学合作成功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市场信号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市场的反应不敏锐,教学存在盲目性,难以发挥产学合作体系的作用和功效,培养的人才不能有效的与本地和全国市场相接轨。
二、完善产学合作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
一是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等模式之所以能够在取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政府的参与,政府、企业、学校任何一方的缺失和弱化均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合作。因此,政府在“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由当地政府牵头,教育、科技、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领导协调小组,统一协调本地区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确定产学结合的工作方向、目标和重点,协调产学结合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制定产学合作中长期发展目标,并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以全面促进保障机制的构建。
二是必须坚持校企联合之路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培养出高素质技术人才,仅靠在课堂上所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使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通过区域融合、校企互动,寻找实现合作的途径。对于企业来说,必须充分认识到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认识到培养人才给企业带来的长远利益,主动响应,认真对待,积极跟进;在合作教育中,以大局为重,积极配合学校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充分利用产学合作教育的机会在获取人力资源、产品研发、员工培训、形象宣传、政策优惠等方面为自身谋求利益。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校企合作可以增加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接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实践经验;有助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就业竞争力;有助于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动手能力;有助于培养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锻炼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是必须调整课程结构体系
要根据本地企业发展需要,面向企业第一线设置和整合专业。做到用人单位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第一,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应考虑到就业市场的需求,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要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要在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第二,要体现以专业目标为导向的原则。应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人才规格,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要以“实用”为主,以“够用”为度的原则,突出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有选择地精选理论课的内容,减少理论课的学时。同时,课程的内容要关注专业的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的改进,要把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充实进去,使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交互状态之中。第三,要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在学生的学业考试上,改变以理论考试为主的传统做法,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时间分配上,使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的时间已占总学进的50%以上。第四,要体现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原则。课程设置要为学习者提供与其未来可能从事职业活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反映其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因此,必须以“双证书”制为框架,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人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
四是必须立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
完善产学合作体系必须立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既可以使学校实现培养目标、扩大办学规格,又可以使企业更有力地积极参与区域竞争体系。第一,产学合作体系要与当地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相一致,要抓住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和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与地方发展需求相接轨,急而不燥,扩而不乱,练好内功。第二,完善产学合作体系必须深入研究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得到企业、尤其是地方支柱型企业的支持,获得一定的办学经费,找到学生的就业职位,实现双赢。第三,加大宣传力度,为产学结合体系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当前,我们国家的产学结合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总体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全社会来关心、爱护和扶持。因此,各级政府应大力表彰对于产学结合做出突出成绩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大力宣传产学结合体系对于当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通过宣传,可以使全社会能够了解、支持产学合作体系。
(吴先哲,1980年生,河北保定人,保定广播电视大学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和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