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映,人的情感特别是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要让学生领会教材中的情感,就必须要让他们学会欣赏教材,让他们带着情感欣赏课文,产生与作者共鸣,进而陶冶情操,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情感 激发 升华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做“有情人”,充满激情
这里的“有情人”是指,一方面教师对工作充满热情,它是教学中充满激情的保证;另一方面,是指教师本人情感丰富,而且情感积极、健康向上。作为语文教师,充满激情地教学是最基本的要求。一个感情充沛、激情飞扬的教师,他(她)的课堂一定活跃充实,别开生面。因为教师的激情会感染学生,进而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而师生情感交流和谐和默契,心灵的撞击又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课堂上充分激发情感,震撼心灵
1.借助媒体,创设情景。例如我在教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些情景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针对这一特点,我在上课时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这豪放、浑厚、悠远而又略带沧桑的的歌声,为课堂营造了美的氛围,学生在享受音乐美的同时,也获得一种情感体验。又如,我教晏殊的《浣溪沙》一词时,播放有关饮酒的歌唱场面,春花纷纷凋谢,夕阳西下,燕子又回来寻找旧巢的动画片,配以轻韵,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词,用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借助夕阳、落花、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到作者的爱惜和对生命的珍视的意境,从而进一步体会词中蕴含的深层情感。
2.凭借语言魔力,激发学生情感。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贴切的语言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情感的催化下,完成教学任务。要达到这一境界,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激情和良好的语言基本功。语文教师的情感要伴随教学内容或激烈、或平淡、或高亢、或沉郁。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激情,抑扬顿挫,或激情昂扬,或柔和亲切,要用语言这只巧妙的手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通过教师对文章情感的演绎来体味作者的情感,同时学会欣赏文章的方法。
3.借助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情感。每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厚的感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使学生更能感悟作品所营造的美的境界,美的氛围,从而更能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如教朱自清的《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被文章里优美的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情感感染之时,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联想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文,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有声的春天;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有情的春天;白居易的“旧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有色的春天等,这些诗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联想、品味中,提高了对春的感性认识——春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憧憬的季节,这样,爱春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会与作者一起徜徉在春的气息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文学作品中的画面再现出来,如朱自清的《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中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教师引导学生在头脑想象这五幅图画,甚至可以根据想象,用五彩的笔画出色彩缤纷、春意盎然的图画,这样也就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作品情感的领悟。
三、课后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在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后,为了让学生的情感更丰富,我们还可以拓展文本内容,从不同领域广泛涉猎,引导学生从封闭的语文书走入更广阔的文化天地,再次拨动他们的心弦,滋润他们的心田,让那内心的感动变得刻骨铭心。如教《石缝间的生命》一课,引导学生在深人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让他们深人思考自然、社会现象,思考生命、生活的意义,提高他们的精神品位。又如教《废墟的召唤》,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对国家的忧患、对民族的责任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历史,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当今中学生的具体使命,各自谈理想、谈使命。这样,学生以情生情,精神再次受到洗礼,情感再一次亢奋。
总之,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课堂的灵魂,是学生的灵魂。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灵性,涤荡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社会培养知识全面、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仁东初中;537012)
【关键词】情感 激发 升华
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做“有情人”,充满激情
这里的“有情人”是指,一方面教师对工作充满热情,它是教学中充满激情的保证;另一方面,是指教师本人情感丰富,而且情感积极、健康向上。作为语文教师,充满激情地教学是最基本的要求。一个感情充沛、激情飞扬的教师,他(她)的课堂一定活跃充实,别开生面。因为教师的激情会感染学生,进而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而师生情感交流和谐和默契,心灵的撞击又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课堂上充分激发情感,震撼心灵
1.借助媒体,创设情景。例如我在教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些情景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针对这一特点,我在上课时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这豪放、浑厚、悠远而又略带沧桑的的歌声,为课堂营造了美的氛围,学生在享受音乐美的同时,也获得一种情感体验。又如,我教晏殊的《浣溪沙》一词时,播放有关饮酒的歌唱场面,春花纷纷凋谢,夕阳西下,燕子又回来寻找旧巢的动画片,配以轻韵,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词,用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借助夕阳、落花、燕子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到作者的爱惜和对生命的珍视的意境,从而进一步体会词中蕴含的深层情感。
2.凭借语言魔力,激发学生情感。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贴切的语言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情感的催化下,完成教学任务。要达到这一境界,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激情和良好的语言基本功。语文教师的情感要伴随教学内容或激烈、或平淡、或高亢、或沉郁。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激情,抑扬顿挫,或激情昂扬,或柔和亲切,要用语言这只巧妙的手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通过教师对文章情感的演绎来体味作者的情感,同时学会欣赏文章的方法。
3.借助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情感。每篇文章都蕴含着深厚的感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使学生更能感悟作品所营造的美的境界,美的氛围,从而更能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如教朱自清的《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被文章里优美的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情感感染之时,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联想有关描写春天的诗文,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有声的春天;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有情的春天;白居易的“旧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有色的春天等,这些诗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联想、品味中,提高了对春的感性认识——春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憧憬的季节,这样,爱春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会与作者一起徜徉在春的气息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文学作品中的画面再现出来,如朱自清的《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中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教师引导学生在头脑想象这五幅图画,甚至可以根据想象,用五彩的笔画出色彩缤纷、春意盎然的图画,这样也就有效提高了学生对作品情感的领悟。
三、课后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在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后,为了让学生的情感更丰富,我们还可以拓展文本内容,从不同领域广泛涉猎,引导学生从封闭的语文书走入更广阔的文化天地,再次拨动他们的心弦,滋润他们的心田,让那内心的感动变得刻骨铭心。如教《石缝间的生命》一课,引导学生在深人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让他们深人思考自然、社会现象,思考生命、生活的意义,提高他们的精神品位。又如教《废墟的召唤》,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对国家的忧患、对民族的责任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历史,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当今中学生的具体使命,各自谈理想、谈使命。这样,学生以情生情,精神再次受到洗礼,情感再一次亢奋。
总之,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课堂的灵魂,是学生的灵魂。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灵性,涤荡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社会培养知识全面、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仁东初中;53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