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贸易战导致美国经济衰退”,或是“在中国及其亚洲邻国引起某种崩溃”等等标题耸人听闻,而近期的经济数据却呈现出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景象:美国与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相当不错。而贸易战无辜的旁观者—欧洲,却首当其冲。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计,今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1.3%,较往年预测下降0.6个百分点;德国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7%,而往年的预测却为1.9%。
欧洲非常容易受到贸易战的附带损害,因为它更依赖贸易。出口占欧元区GDP的28%,而美国和中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2%和19%。
在应对经济冲击的过程中,欧洲方面几乎总是做出错误的决断。当遇到可能降低经济增长的冲击时,美国或中国通常会采取逆周期化的需求刺激措施。作为对贸易战的回应,美联储近乎即刻改变了其货币政策路线,并开始降息。而中国则实施了扩张性的货币、财政与信贷政策,以确保消费、住房建设以及基础设施支出。
与之相比,欧洲对需求疲软的政策回应通常是顺周期的:当经济增长放缓时,欧洲各国政府并不去使用擴张性的政策,而是通过增税和削减公共支出来“控制”预算赤字。同时,金融监管机构通过迫使银行增加资本金和风险贷款准备金,来收紧信贷条件。
欧洲内部曾遭受过两次政治冲击,其破坏性甚至超过了中美贸易战。去年夏天,欧盟委员会与意大利新成立的民粹主义政府之间所产生的预算冲突,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欧元和银行业崩溃的担忧。时至今年3月,就在意大利的风险即将消退之际,未达成协议的英国脱欧却突然成为一个严重威胁。由于欧盟对英国的出口额几乎是对中国出口额的两倍,因此,与英国商业关系的戛然而止,其破坏性可能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经济急停旗鼓相当。
现在,来听听好消息。在欧洲表现不佳的三个原因中,有两个原因:即误入歧途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与意大利或英国间的宏观经济冲突—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尽管欧洲(尤其是德国)过度依赖全球贸易的情况仍将继续,但至少人们开始认识到,欧洲对出口的过度依赖是一种结构性脆弱,而不是“竞争力”或基本经济健康的标志。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目前,近乎在每一个欧洲国家,人们都在认真讨论宽松的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疲弱、对民粹主义政党的担忧和对绿色投资的需求,以及来自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央行日益尖锐的批评等多重压力下,德国的阻力或将会瓦解。即便德国坚持再对一至两年的财政支出进行削减,欧洲其他国家也将朝着降低税收和增加公共支出的方向前进。
近期,欧洲央行决定重拾量化宽松,并且在无任何时间限制的情况下维持负利率。这保证了债台高筑的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政府的偿债成本将大幅下降。较低的利息支付,将给这些政府更多的预算空间,以便减税或增加公共支出。这种宽松的财政环境,结束了意大利与欧盟在预算规则上的冲突。与此同时,英国最高法院推翻了首相暂停议会的决定,实际上消除了英国无协议脱欧的风险。
随着政治与宏观经济环境的逐步改善,欧洲应该能够克服过度出口的结构性障碍,并避免衰退。然而,德国或许没那么幸运,因为唯有放弃误入歧途的预算整合,其自身才能摆脱对出口的依赖。在这之前,德国将持续拖欧洲的后腿。
然而,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这或许无关紧要。对于全球经济而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整体,欧洲能否实现强劲复苏?目前来看,情况比几个月前要好得多。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授权《南风窗》独家刊发中文版。安纳托尔·凯勒茨基是龙洲经讯首席经济学家、联职主席,著有《资本主义4.0》。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计,今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将达到1.3%,较往年预测下降0.6个百分点;德国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7%,而往年的预测却为1.9%。
欧洲非常容易受到贸易战的附带损害,因为它更依赖贸易。出口占欧元区GDP的28%,而美国和中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2%和19%。
在应对经济冲击的过程中,欧洲方面几乎总是做出错误的决断。当遇到可能降低经济增长的冲击时,美国或中国通常会采取逆周期化的需求刺激措施。作为对贸易战的回应,美联储近乎即刻改变了其货币政策路线,并开始降息。而中国则实施了扩张性的货币、财政与信贷政策,以确保消费、住房建设以及基础设施支出。
与之相比,欧洲对需求疲软的政策回应通常是顺周期的:当经济增长放缓时,欧洲各国政府并不去使用擴张性的政策,而是通过增税和削减公共支出来“控制”预算赤字。同时,金融监管机构通过迫使银行增加资本金和风险贷款准备金,来收紧信贷条件。
欧洲内部曾遭受过两次政治冲击,其破坏性甚至超过了中美贸易战。去年夏天,欧盟委员会与意大利新成立的民粹主义政府之间所产生的预算冲突,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欧元和银行业崩溃的担忧。时至今年3月,就在意大利的风险即将消退之际,未达成协议的英国脱欧却突然成为一个严重威胁。由于欧盟对英国的出口额几乎是对中国出口额的两倍,因此,与英国商业关系的戛然而止,其破坏性可能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经济急停旗鼓相当。
现在,来听听好消息。在欧洲表现不佳的三个原因中,有两个原因:即误入歧途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与意大利或英国间的宏观经济冲突—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尽管欧洲(尤其是德国)过度依赖全球贸易的情况仍将继续,但至少人们开始认识到,欧洲对出口的过度依赖是一种结构性脆弱,而不是“竞争力”或基本经济健康的标志。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目前,近乎在每一个欧洲国家,人们都在认真讨论宽松的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疲弱、对民粹主义政党的担忧和对绿色投资的需求,以及来自欧盟委员会和欧洲央行日益尖锐的批评等多重压力下,德国的阻力或将会瓦解。即便德国坚持再对一至两年的财政支出进行削减,欧洲其他国家也将朝着降低税收和增加公共支出的方向前进。
近期,欧洲央行决定重拾量化宽松,并且在无任何时间限制的情况下维持负利率。这保证了债台高筑的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政府的偿债成本将大幅下降。较低的利息支付,将给这些政府更多的预算空间,以便减税或增加公共支出。这种宽松的财政环境,结束了意大利与欧盟在预算规则上的冲突。与此同时,英国最高法院推翻了首相暂停议会的决定,实际上消除了英国无协议脱欧的风险。
随着政治与宏观经济环境的逐步改善,欧洲应该能够克服过度出口的结构性障碍,并避免衰退。然而,德国或许没那么幸运,因为唯有放弃误入歧途的预算整合,其自身才能摆脱对出口的依赖。在这之前,德国将持续拖欧洲的后腿。
然而,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这或许无关紧要。对于全球经济而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整体,欧洲能否实现强劲复苏?目前来看,情况比几个月前要好得多。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授权《南风窗》独家刊发中文版。安纳托尔·凯勒茨基是龙洲经讯首席经济学家、联职主席,著有《资本主义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