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年的苏轼,回顾颠沛流离的一生,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首自题画像便是苏轼对他乡的山水,对自己的一生,最贴切、也是最为真实的诠释。
聆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夜已阑珊,远处几盏灯火渐次隐去,青花瓷里的茶香也慢慢飘散,手抚半轴书简,不忍释卷。在岷江河畔,旷世奇才苏轼,身着一袭白衣,头戴峨冠,风度翩翩,器宇轩昂地走进了我的世界,我们把盏论诗,品评史实,共赏书画,同尝甘苦。
东坡诗情——异地乃故乡
此时,身处东坡故乡——四川省眉山市,空氣里都能嗅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少年苏轼沐浴在这山水间,尽情地享受着欢愉的童年,他曾在《和子由踏春》中写道:“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好一派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踏青图景。离开故土,他再也没享受过故乡的这番春景了。
宦海浮沉,政治飘摇,才华横溢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戴罪之人,身无分文,一家老小,吃穿用度难以支撑。然而天无绝人之路,那黄冈的东坡之下,不是有一块荆棘丛生的荒地吗?苏轼率领童仆开山辟荒,向当地老农学习种地,在《东坡八首》中写道:“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沛然倒场三尺雨,造化无心恍难测。老夫作罢得甘寝,卧听墙东人响屐”,他虽在异地他乡却知足常乐,由此,自号“东坡”。黄州有幸,自东坡后,便名满天下。
苏轼的第二故乡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杭州,杭州秀美的山色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全都化为酣畅淋漓的笔墨,泼写于山水之间,“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还有《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杭州处处是美景,特别是水波荡漾的西湖,曾让大诗人白居易一唱三叹。在一个水波微澜的午后,泛舟西湖的苏轼酒微醉,墨憨饱,写下了咏西湖的千古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此秀美的景色让苏轼乐不思蜀,他说:“故乡无比好湖山”,甚至还想托体同杭州,“平生所乐在吴会,老死欲葬杭与苏”。
然而遗憾的是第二故乡也没能留住东坡的足迹,政治漩涡中的苏轼在年近六十时被贬到偏远的惠州,奸佞小人本以为惠州瘴气厉害,必置苏轼于死地,岂料苏轼尽赏惠州的亚热带风光,遍尝热带甘甜水果。《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仅吃得好,还睡得香,苏轼在《纵笔》中写道:“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本想在惠州买田置地,安度晚年,没想到朝廷上又刮来一股妖风,苏轼又被贬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孤岛——儋州。儋州气候恶劣,山中多雨雾,林木生阴翳,空气燥湿,蒸而为云,停而为水,病毒蔓延。苏轼的到来犹如文化的使者,为蛮荒之邦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在儋州多年,他与黎族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遇赦北还,琼州人民挥泪挽留,倾城相送。苏轼作《别海南黎民》诗曰:“我本海南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足见他对儋州的一片留恋深情。晚年的苏轼,回顾颠沛流离的一生,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首自题画像便是苏轼对他乡的山水,对自己的一生,最贴切、也是最为真实的诠释。
东坡词味——豪迈亦柔情
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晚唐及五代十国时期,以温庭筠、晏殊、李煜、柳永等为代表,创作了大量香脂粉浓、忧思惆怅的婉约词作。一改温婉词风的就是才华横溢的苏轼。熙宁八年,即1075年,苏轼时任密州太守,冬天去黄矛冈打猎,随行将士雄姿英发,威风凛凛,矫健英勇,鼓号齐鸣,马跃人欢,场面甚是壮观。苏轼翻身上马 ,扬鞭飞蹄,顿觉自己是驰骋在战场上,杀得西夏士兵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于是,心中觉得酣畅淋漓,便挥毫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写罢还不尽兴,便令士兵们顿足而歌,击鼓而和,豪气直冲云霄。这首词大开豪放之风,爱国主义的主题、宏阔的场面描写、坚定的信心、高尚的情操、豪迈的气概等,一扫往日词坛的温柔气息,将词作创作引入了另一条阳关大道。
元丰五年,即1082年的七月,被贬黄州的苏轼游历了赤壁,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首词气壮山河,感慨古今,感世伤怀,慷慨激昂,气势磅礴,如万顷雷霆,响彻天地,被誉为“千古绝唱”,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起,为苏轼树起了豪放词派的丰碑。
然而头戴“豪放词派代表人物”这一桂冠的苏轼,却创作了很多婉约词作,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苦闷、相思、忧愁、孤独、寂寥等情绪,全都浸润在断肠的词作中,在这些词作中,最令人唏嘘扼腕的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以悼亡思绪为词,苏轼是古今第一人。王弗,一位知书达理的姑娘,在苏轼风华正茂的年岁里,给予了他家的温暖。可惜,天命无常,王弗在二十七岁时就随风飘散了,从此,苏轼的相思、想念、痛苦都追随到天堂。他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句句平静,却字字带血。十年后,从来未曾忘却的王弗走进了他的梦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这泪、这血便凝成了“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在苏轼的词作中,豪情男儿完全不掩饰心头的万般愁绪,历尽万般劫难后,灿烂春色“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伤感离别时,“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赏花赋诗时,也是“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在楼高月明之夜,“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于是,无处可去,无处可栖,那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之诗,故乡、异地皆有情;东坡之词,豪迈亦柔情;东坡之文,时空万古;东坡之书,飘逸洒脱;东坡之画,挥洒自如;东坡之美食,千年飘香。真乃旷世奇才也,眉山有幸,中华有幸也哉!夜读东坡,仰望哲人思想,夜夜读东坡,寂寥星空万古!
聆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夜已阑珊,远处几盏灯火渐次隐去,青花瓷里的茶香也慢慢飘散,手抚半轴书简,不忍释卷。在岷江河畔,旷世奇才苏轼,身着一袭白衣,头戴峨冠,风度翩翩,器宇轩昂地走进了我的世界,我们把盏论诗,品评史实,共赏书画,同尝甘苦。
东坡诗情——异地乃故乡
此时,身处东坡故乡——四川省眉山市,空氣里都能嗅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少年苏轼沐浴在这山水间,尽情地享受着欢愉的童年,他曾在《和子由踏春》中写道:“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好一派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踏青图景。离开故土,他再也没享受过故乡的这番春景了。
宦海浮沉,政治飘摇,才华横溢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戴罪之人,身无分文,一家老小,吃穿用度难以支撑。然而天无绝人之路,那黄冈的东坡之下,不是有一块荆棘丛生的荒地吗?苏轼率领童仆开山辟荒,向当地老农学习种地,在《东坡八首》中写道:“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沛然倒场三尺雨,造化无心恍难测。老夫作罢得甘寝,卧听墙东人响屐”,他虽在异地他乡却知足常乐,由此,自号“东坡”。黄州有幸,自东坡后,便名满天下。
苏轼的第二故乡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杭州,杭州秀美的山色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创作灵感,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全都化为酣畅淋漓的笔墨,泼写于山水之间,“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还有《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杭州处处是美景,特别是水波荡漾的西湖,曾让大诗人白居易一唱三叹。在一个水波微澜的午后,泛舟西湖的苏轼酒微醉,墨憨饱,写下了咏西湖的千古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此秀美的景色让苏轼乐不思蜀,他说:“故乡无比好湖山”,甚至还想托体同杭州,“平生所乐在吴会,老死欲葬杭与苏”。
然而遗憾的是第二故乡也没能留住东坡的足迹,政治漩涡中的苏轼在年近六十时被贬到偏远的惠州,奸佞小人本以为惠州瘴气厉害,必置苏轼于死地,岂料苏轼尽赏惠州的亚热带风光,遍尝热带甘甜水果。《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仅吃得好,还睡得香,苏轼在《纵笔》中写道:“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本想在惠州买田置地,安度晚年,没想到朝廷上又刮来一股妖风,苏轼又被贬到“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孤岛——儋州。儋州气候恶劣,山中多雨雾,林木生阴翳,空气燥湿,蒸而为云,停而为水,病毒蔓延。苏轼的到来犹如文化的使者,为蛮荒之邦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在儋州多年,他与黎族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遇赦北还,琼州人民挥泪挽留,倾城相送。苏轼作《别海南黎民》诗曰:“我本海南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足见他对儋州的一片留恋深情。晚年的苏轼,回顾颠沛流离的一生,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首自题画像便是苏轼对他乡的山水,对自己的一生,最贴切、也是最为真实的诠释。
东坡词味——豪迈亦柔情
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晚唐及五代十国时期,以温庭筠、晏殊、李煜、柳永等为代表,创作了大量香脂粉浓、忧思惆怅的婉约词作。一改温婉词风的就是才华横溢的苏轼。熙宁八年,即1075年,苏轼时任密州太守,冬天去黄矛冈打猎,随行将士雄姿英发,威风凛凛,矫健英勇,鼓号齐鸣,马跃人欢,场面甚是壮观。苏轼翻身上马 ,扬鞭飞蹄,顿觉自己是驰骋在战场上,杀得西夏士兵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于是,心中觉得酣畅淋漓,便挥毫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写罢还不尽兴,便令士兵们顿足而歌,击鼓而和,豪气直冲云霄。这首词大开豪放之风,爱国主义的主题、宏阔的场面描写、坚定的信心、高尚的情操、豪迈的气概等,一扫往日词坛的温柔气息,将词作创作引入了另一条阳关大道。
元丰五年,即1082年的七月,被贬黄州的苏轼游历了赤壁,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首词气壮山河,感慨古今,感世伤怀,慷慨激昂,气势磅礴,如万顷雷霆,响彻天地,被誉为“千古绝唱”,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起,为苏轼树起了豪放词派的丰碑。
然而头戴“豪放词派代表人物”这一桂冠的苏轼,却创作了很多婉约词作,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苦闷、相思、忧愁、孤独、寂寥等情绪,全都浸润在断肠的词作中,在这些词作中,最令人唏嘘扼腕的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以悼亡思绪为词,苏轼是古今第一人。王弗,一位知书达理的姑娘,在苏轼风华正茂的年岁里,给予了他家的温暖。可惜,天命无常,王弗在二十七岁时就随风飘散了,从此,苏轼的相思、想念、痛苦都追随到天堂。他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句句平静,却字字带血。十年后,从来未曾忘却的王弗走进了他的梦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这泪、这血便凝成了“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在苏轼的词作中,豪情男儿完全不掩饰心头的万般愁绪,历尽万般劫难后,灿烂春色“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伤感离别时,“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赏花赋诗时,也是“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在楼高月明之夜,“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于是,无处可去,无处可栖,那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之诗,故乡、异地皆有情;东坡之词,豪迈亦柔情;东坡之文,时空万古;东坡之书,飘逸洒脱;东坡之画,挥洒自如;东坡之美食,千年飘香。真乃旷世奇才也,眉山有幸,中华有幸也哉!夜读东坡,仰望哲人思想,夜夜读东坡,寂寥星空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