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气,但我想,只有注重创新教育的教学,才能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进行创新教育的。
一、激发好奇心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经常为学生创设能引起观察和思考的情境,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努力创新。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特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自觉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文章结尾写道:“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些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这个结尾段时,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声有色的语言描述,再现车站送别的感人场景,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就这样,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中,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我想到汽笛一声长鸣,列车启动了,车轮缓缓滚动,伸在窗外握紧的手松开了,送别的人群渐渐向后退去。车上志愿军战士的半个身子探出窗外,挥动鲜花向群众致意,呼喊着:‘再见了,亲人!’” “我想到……”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创设和谐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和谐的、友爱的、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因而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以学习者为中心》中指出: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可见,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学习和创造的前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两不”。一是课堂上不可以轻易说“不”,即不要从成人的视角审视学生的认识,轻易否定他们的哪怕是幼稚的发现。教师应该改变角色,“蹲下来”走近学生,成为他们的伙伴、知音、顾问,将原先的“你”“我”关系置换成“我们”。二是课堂上不可以“独唱”,即要改变教学形式,由独白式转向对话式,教师从“台前”退至“幕后”,由“独唱”转岗为“伴奏”,做一个帮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是拿出现成答案的人,使教学富于开放性与流动性。
三、鼓励质疑
古人云:“子贵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这时,如何使学生在认真学好前人的基础上,既不受其约束,敢于独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呢?这就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从新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教师要抓住能让学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环节,鼓励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胆设想,在求异中创新。例如教学《跳水》一课,讲到当孩子为了追回帽子,不知不觉地走上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面临可能掉下来摔死到甲板上的危险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在这种危急关头,采取怎样的办法才能保住孩子的性命?”这是求异思维的过程,我利用这一契机,先让学生设想,该用什么方法救下这个孩子?这一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此时,学生思维活跃,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再如在学习了《惊弓之鸟》这篇课文后,学生提出:到底是谁害死了大雁?这种问题,不经过潜心阅读和思考是提不出来的。这就说明,我们要想把学生培养成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独立质疑能力上下工夫,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质疑问难的主体,促使学生跳出思维定式,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四、注重激励性学习评价
激励性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催化剂,是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武器。人性中最深的需求是被赏识的渴望,它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震撼,创造性思维的大门也会逐步洞开。激励性学习评价,既是对学生个人的一种激励,也是对学生集体的一种正面诱导,这对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荣誉感与自尊心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激励性学习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这种体验能促使学生向教师所激励的方向努力,追求再一次的成功。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因此,在教学时,无论是课堂提问、做作业,还是进行其他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对于学生的认识,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独特见解的要加以鼓励,错误的也不要简单加以否定,要在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再想一想。同时,对学困生在学习上所取得的微小进步,特别要注意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责 编 流 水)
一、激发好奇心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经常为学生创设能引起观察和思考的情境,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努力创新。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特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自觉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文章结尾写道:“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列车呀,请慢一些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这个结尾段时,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声有色的语言描述,再现车站送别的感人场景,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就这样,在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中,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我想到汽笛一声长鸣,列车启动了,车轮缓缓滚动,伸在窗外握紧的手松开了,送别的人群渐渐向后退去。车上志愿军战士的半个身子探出窗外,挥动鲜花向群众致意,呼喊着:‘再见了,亲人!’” “我想到……”学生在充分的想象中,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创设和谐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营造和谐的、友爱的、宽松的课堂气氛,学生才能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因而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以学习者为中心》中指出: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对课堂学习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可见,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学习和创造的前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两不”。一是课堂上不可以轻易说“不”,即不要从成人的视角审视学生的认识,轻易否定他们的哪怕是幼稚的发现。教师应该改变角色,“蹲下来”走近学生,成为他们的伙伴、知音、顾问,将原先的“你”“我”关系置换成“我们”。二是课堂上不可以“独唱”,即要改变教学形式,由独白式转向对话式,教师从“台前”退至“幕后”,由“独唱”转岗为“伴奏”,做一个帮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是拿出现成答案的人,使教学富于开放性与流动性。
三、鼓励质疑
古人云:“子贵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这时,如何使学生在认真学好前人的基础上,既不受其约束,敢于独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呢?这就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从新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教师要抓住能让学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环节,鼓励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大胆设想,在求异中创新。例如教学《跳水》一课,讲到当孩子为了追回帽子,不知不觉地走上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面临可能掉下来摔死到甲板上的危险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在这种危急关头,采取怎样的办法才能保住孩子的性命?”这是求异思维的过程,我利用这一契机,先让学生设想,该用什么方法救下这个孩子?这一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此时,学生思维活跃,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再如在学习了《惊弓之鸟》这篇课文后,学生提出:到底是谁害死了大雁?这种问题,不经过潜心阅读和思考是提不出来的。这就说明,我们要想把学生培养成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独立质疑能力上下工夫,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质疑问难的主体,促使学生跳出思维定式,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四、注重激励性学习评价
激励性学习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催化剂,是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有效武器。人性中最深的需求是被赏识的渴望,它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震撼,创造性思维的大门也会逐步洞开。激励性学习评价,既是对学生个人的一种激励,也是对学生集体的一种正面诱导,这对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荣誉感与自尊心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激励性学习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这种体验能促使学生向教师所激励的方向努力,追求再一次的成功。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因此,在教学时,无论是课堂提问、做作业,还是进行其他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对于学生的认识,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独特见解的要加以鼓励,错误的也不要简单加以否定,要在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再想一想。同时,对学困生在学习上所取得的微小进步,特别要注意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