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是破解就业难题的重要举措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c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职业教育既是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也是与就业结合十分紧密的一种教育。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劳动者,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对于促进下岗职工的就业和再就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极为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就业现状 职业教育 重要举措
  [作者简介]王秀云,女,潍坊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副研究员。(山东潍坊26106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28-02
  
  中国是人口大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职业教育既是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又是与就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劳动者,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对于促进下岗职工的就业和再就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就业问题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就业问题是当前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难题,我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解决就业问题任务十分艰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就业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几年,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都超过900万人,2006年增加到1184万人。虽然新增就业人数在增加,但就业压力仍然比较大。尽管从1978年以来,我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至2006年末,我国从业人员规模达到7.64亿人,比2005年末增加575万人,与1990年6.5亿人相比,增加1.14亿人,但我们国家所面临的是数以千万计的失业大军,解决的难度之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国家发改委就业与收入分配司公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的报告认为,随着新增劳动力达到峰值,劳动力总量继续增加,2006年中国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2006年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为250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约1184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1316万人。虽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已经大部分实现了再就业,但目前还没有就业的下岗职工还有100多万人,再就业难度大,而且,还有一部分就业不稳定,存在再次失业的风险。农民工就业规模加大也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据农业部调查资料,2005年全国共有10824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上年增加564万人,是近五年来增长最快的年份。2006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这其中约有60%是农村新增劳动力,而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需要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使青年就业问题突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同时,处于政策边缘化状态的初、高中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矛盾更为突出。2006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高中阶段毕业生继续增加,总量达到480多万人。同时城镇还有200万左右的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处于失业(受登记制度限制,多数未登记)或半失业状态。
  (二)当前我国就业市场出现的新特点
  1.供求总量矛盾十分尖锐,青年就业问题突出。今后几年,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每年大概能提供1100万个就业岗位,年度就业岗位缺口在1300万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我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1987年至1990年出生的1亿多人口将在今后几年对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形成高峰期的人群集中在青年,包括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术人员和转业军人等,使青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突出。
  2.失业与虚位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劳动力自身素质不能满足需求,使我国就业供与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高级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技术型劳动力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由于素质、技能等因素,技能劳动者结构性短缺也将长期存在,使大量的岗位空缺;但劳动力市场的另一面却是,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城镇下岗职工甚至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
  
  二、充分就业——解决现阶段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就业问题是21世纪的中国所面临的最繁重、复杂、紧迫的社会问题,就业问题解决得好与坏,不仅事关民众的切身利益,更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充分就业要求:每一个人都有一份工作,每一个人在其工作岗位上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在开展工作时,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摆在优先地位,集中精力加以解决。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1.要实现充分就业,必须实现发展战略思想的转变。要变“增长优先”模式为“就业优先”模式,改变过去主要以GDP的增长来衡量我国经济进步的思路,代之以“就业优先”的战略。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多年高增长,无论是经济高增长还是宏观经济稳定,本身并不是发展的目的,而是发展的手段,最终结果是要让大多数人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增长模式,不同的增长模式有不同的就业结果,因此,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模式非常重要。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而与劳动力相匹配的资本和其他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要把资源最大化地加以利用,没有浪费,相应的产业结构就应该逐步形成一个以最大化吸收劳动力的产业为主的发展格局,采用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防止由于发展工业排挤劳动就业,妥善处理发展与就业的关系。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就业人口规模作为基本经济社会政策,并在完善生活保障的同时强化就业保障。我们必须选择合适的最具潜力创造就业机会的领域,这包括: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私人企业和个体经济;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发展知识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就业门槛低的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投资劳动密集型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工业,有效吸收大量非熟练劳动力,为贫困地区创造就业。和谐社会,就业优先,各级政府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把劳动力就业作为重要问题来对待。
  2.要实现充分就业,必须加快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劳动者。我国是人口大国,但由于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人力资源的潜力在目前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现实优势,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人口负担。当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总量比重较低,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的33%,与发达国家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在50%以上的情况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制造、加工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科技人才严重短缺。中国加入WTO后,经济结构不可避免地调整,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更强、更全面的劳动技能,由此导致劳动者就业供与需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尖锐。能否培养出高技能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实现充分就业、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三、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是破解就业问题的现实选择
  
  职业教育是与就业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就业的教育,它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培养人才,真正“授人以渔”,提升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努力加大职业教育的推进力度,增加高素质劳动力的投入,将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将大大促进经济发展与充分就业的协调互动,这也是解决就业的根本所在。
  1.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和高素质劳动者、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需要。我国工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本世纪将长期处在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化的过程中。虽然经济全球化导致的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了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良好机遇,但中低端的制造业仍然将占据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目前,特别需要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应当承认,我们相当一部分人员失业的原因在于自身的素质问题,而自身素质低,除了自身的原因外,还在于国家提供的教育机会不够,特别是存在着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不平等。因此,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规划:“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彻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具有重大意义。
  2.发展职业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更加关注民生,最重要的表现是就业再就业。教育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能不能接受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和未来幸福。下岗失业人员由于受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制约,再就业越来越困难,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越来越低,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也越来越长,逐渐形成一批基本生活难保、再就业十分困难的弱势群体。如何改变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发展状况,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享有根据自身需要和特点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就业的教育,也是真正能够使更广大的人群改变不利处境的教育。原教育部职教司司长杨金土同志指出:“职业教育恰恰在保障公民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利和全面开发人力资源这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虽然不能说有了职业教育就有了教育公平,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没有职业教育是绝对不可能有教育公平的。”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路上,就业先行,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利用职业教育灵活办学的优势,根据劳动力的多样性和多层次需求开展教育培训,让处境不利的人们都能够接受职业教育,为其改变不利处境创造条件。
  3.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智力支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需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目前,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但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2000年,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5年,与城市平均9.80年的水平相差近3年。从三大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来看,农业从业人员也最低,2000年仅为6.79年,大批低素质人口积淀在农村。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6%。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其中92%在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不仅制约了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狭窄。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依托产业发展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方面的作用。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主要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服务,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只有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职业教育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直接担负着为上亿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教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07-02-28.
  [2]杨金土.教育公平与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7).
  [3]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黄国清,周平良.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15).
其他文献
辽宁红沿河核电厂施工供水管线于2005年年初开工,于当年年底竣工并投入运行。本文对该项目的工程概况、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希望对其他类似项目的工程管理工作有
采用VISAR技术连续测量样品一窗口界面粒子速率剖面方法,对AD95陶瓷在卸载过程中的高压声速和卸载路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载应力为25.86~57.42GPa时,AD95陶瓷卸载过程中的高
针对纯钛挤压管坯内孔铜包套破裂现象,通过金相、能谱及XRD分析对破裂铜包套表面的第二相进行了成分、物相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铜包套和纯钛锭坯相接触表面的第二相是Cu3Ti;
对镇城底矿21101工作面机头缩短支架回收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综采工作面机头缩短时的顶板加强支护技术、支架的回收安装对接技术,使工作面顺利实现了成功对接,快速衔接生产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文数据库的文章进行检索、分析,在"和谐校园文化"方面有:校园文化的论述;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以及在"以人为本"和"构建社
针对高职线性代数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一些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