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张(化名)是一名大学毕业三年的男孩,瘦瘦高高的个子,在家人的陪伴下走进了心理门诊。刚入座,还容不得医生和他彼此自我介绍,他便迅速地把椅子往前挪了一大步,距离医生很近,整个身体前倾,表情焦灼地注视着医生,迫不及待地开始叙述自己的问题。他语速很快,语量很多,甚至容不得医生打断,让医生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压迫感。
到底是什么问题折磨着小张,让他有如此强烈的求治动机呢?小张说,他的问题最初源自于2013年夏天,大学毕业之后他去做了近视眼的激光手术,术后复诊时,眼科医生叮嘱以后要注意保护眼睛,科学用眼,避免视力受到损伤。这句话深深刻在了小张的脑海中,此后,他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护视力,避免任何的视力损耗。
上班时,小张不可避免地要使用电脑,打开屏幕的瞬间及前几分钟,他立刻提醒自己要注意保护视力,但却适得其反,他睁大眼睛注视着屏幕,眼睛周围的肌肉不自主紧张,眨眼频率变慢,时间长了,他会留意眼球是否充血并伴有红血丝,为此非常焦虑。每当使用电脑超过一小时,他就提醒自己必须要闭眼休息了,否则会损伤视力,接着会强制自己闭目休息10分钟,但又担心如果同事发现自己上班时闭着眼睛不说话,会感到异样,因此他通常去卫生间坐在马桶上闭眼休息。每当用电脑超过一小时,条件又不允许时,他会提醒自己不要再盯着屏幕看,但反而接下来每一秒的余光都离不开屏幕,同时眼睛周围肌肉紧张酸痛,眨眼频率下降,并出现红血丝,从而更担心损耗视力,如此恶性循环。
三年过去了,小张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视力健康,他日益焦虑,无法继续自己的工作,只好辞职在家休息。但这让大学毕业、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事业的小张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他特别希望通过心理治疗,能让自己坐在办公室正常工作半天,不刻意关闭面前的屏幕,也不去卫生间刻意闭眼躲避屏幕。如果能达到这个状态,所有关于眼睛的其他症状也就都能消除了。
到底是什么心魔使得小张如此关注视力损伤,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无法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呢?
从他的症状来看,小张脑子里控制不住地过度关注视力健康,担忧自己的任何不当行为会造成视力损耗,刻意地控制自己用电脑、平板、手机的时间,超过一小时必须要闭眼休息,或者转移目光不看屏幕,结果却是越想放松眼睛,眼睛周围的肌肉越是紧张酸痛,每一分钟的余光都逃离不开屏幕,为此非常痛苦。医生考虑小张很有可能是戴上了“强迫症”的魔箍,而对于强迫症的心理治疗,首选认知行为治疗。
在对小张进行了必要的心理教育之后,他认识到认知、情绪、行为之间相互影响,认知行为治疗正是通过修正病人不合理的认知,重建适应性的行为模式来缓解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医生给小张布置了家庭作业,让他回去记录自己一天中在感到焦虑时的想法(认知)、情绪、行为。
小张通过日记发现,在工作中用电脑超过一小时后,他的想法是“已经对着屏幕工作一小时了,如果不休息的话,肯定会损耗视力”,情绪就会越来越焦虑,行为上就表现出立刻找卫生间闭眼休息。如果不能去卫生间闭眼休息一会儿,他新的想法又产生了,“接下来看任何东西都是毁眼,必须好好休息”,情绪也是一直焦虑,行为上做出“较劲闭眼”的动作,即使表面看已经闭眼休息了,但眼部周围肌肉仍然非常紧张,当有酸痛的感觉出现时,情绪又变得更加焦虑。
临睡觉之前,他的想法是“停止一切用眼活动,对眼睛进行彻底的休息”。当时情绪有轻微焦虑,行为上的表现是做一遍眼保健操,然后不再进行任何视物行为。但有时做完眼保健操之后,手机又有新的消息,他就努力控制自己不去阅读,如果控制不住阅读了,之后会还需要再做一遍眼保健操。
从小张描述的情况看,他绝大部分的焦虑都来自于对视力损耗的过度担忧。小张在内心深处存在一个对于视力損耗的灾难化的“认知链条”:如果眼睛酸胀,眼周出现红血丝,长期积累(10~15年)→10%的近视、眼疾风险;<1%的失明风险→导致以后做所有事情都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工作→工作干不出成绩→庸碌一生。
通过运用一些认知技术修正这个“认知链条”,他认识到红血丝的出现,不是因为视物时间的长短决定,而是与视物时的眼周肌肉的紧张程度密切相关,眼睛周围肌肉紧张、酸痛,并不一定会导致再近视或眼疾。因为现实的证据是,自己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三年,但与2013年术后相比,目前的视力仍非常正常,并未发现视力有任何下降。
另一方面,小张认识到自己过度夸大了视力损耗对工作生活的影响,并将视力损耗“灾难化”了,会导致自己庸碌一生。实际上,视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衰减,这是不可控的,想在一生中达到视力的“零损耗”简直是痴人说梦,何况寒窗苦读的学子为了梦想中的高等学府,有些班级的近视率高达70%以上。试问,如果所有人都惧怕视力受损而不去读书,不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能接受办公室中长时间工作对眼睛的影响,只是闭着眼睛追求视力的“零损耗”,简直是本末倒置了。
在小张认识并修正了自己的非理性认知之后,他的行为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眼睛,也不再刻意地每隔一小时必须去卫生间闭眼休息,或逃避屏幕;当感觉到“眼酸”后,他继续做正常该做的事情,甚至可以用电脑写心理治疗的作业了。
惧怕“视力损害”而过度关注、保护眼睛,担忧“完美”被打破,进而感到焦虑紧张。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不可能达到的,为此刻意保护视力,就算实现了视力的“零损耗”,青春大好年华都在这反反复复的担忧与闭眼休息中付之东流了,长此以往才会真的庸碌一生。
到底是什么问题折磨着小张,让他有如此强烈的求治动机呢?小张说,他的问题最初源自于2013年夏天,大学毕业之后他去做了近视眼的激光手术,术后复诊时,眼科医生叮嘱以后要注意保护眼睛,科学用眼,避免视力受到损伤。这句话深深刻在了小张的脑海中,此后,他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护视力,避免任何的视力损耗。
上班时,小张不可避免地要使用电脑,打开屏幕的瞬间及前几分钟,他立刻提醒自己要注意保护视力,但却适得其反,他睁大眼睛注视着屏幕,眼睛周围的肌肉不自主紧张,眨眼频率变慢,时间长了,他会留意眼球是否充血并伴有红血丝,为此非常焦虑。每当使用电脑超过一小时,他就提醒自己必须要闭眼休息了,否则会损伤视力,接着会强制自己闭目休息10分钟,但又担心如果同事发现自己上班时闭着眼睛不说话,会感到异样,因此他通常去卫生间坐在马桶上闭眼休息。每当用电脑超过一小时,条件又不允许时,他会提醒自己不要再盯着屏幕看,但反而接下来每一秒的余光都离不开屏幕,同时眼睛周围肌肉紧张酸痛,眨眼频率下降,并出现红血丝,从而更担心损耗视力,如此恶性循环。
三年过去了,小张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视力健康,他日益焦虑,无法继续自己的工作,只好辞职在家休息。但这让大学毕业、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番事业的小张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他特别希望通过心理治疗,能让自己坐在办公室正常工作半天,不刻意关闭面前的屏幕,也不去卫生间刻意闭眼躲避屏幕。如果能达到这个状态,所有关于眼睛的其他症状也就都能消除了。
到底是什么心魔使得小张如此关注视力损伤,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无法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呢?
从他的症状来看,小张脑子里控制不住地过度关注视力健康,担忧自己的任何不当行为会造成视力损耗,刻意地控制自己用电脑、平板、手机的时间,超过一小时必须要闭眼休息,或者转移目光不看屏幕,结果却是越想放松眼睛,眼睛周围的肌肉越是紧张酸痛,每一分钟的余光都逃离不开屏幕,为此非常痛苦。医生考虑小张很有可能是戴上了“强迫症”的魔箍,而对于强迫症的心理治疗,首选认知行为治疗。
在对小张进行了必要的心理教育之后,他认识到认知、情绪、行为之间相互影响,认知行为治疗正是通过修正病人不合理的认知,重建适应性的行为模式来缓解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医生给小张布置了家庭作业,让他回去记录自己一天中在感到焦虑时的想法(认知)、情绪、行为。
小张通过日记发现,在工作中用电脑超过一小时后,他的想法是“已经对着屏幕工作一小时了,如果不休息的话,肯定会损耗视力”,情绪就会越来越焦虑,行为上就表现出立刻找卫生间闭眼休息。如果不能去卫生间闭眼休息一会儿,他新的想法又产生了,“接下来看任何东西都是毁眼,必须好好休息”,情绪也是一直焦虑,行为上做出“较劲闭眼”的动作,即使表面看已经闭眼休息了,但眼部周围肌肉仍然非常紧张,当有酸痛的感觉出现时,情绪又变得更加焦虑。
临睡觉之前,他的想法是“停止一切用眼活动,对眼睛进行彻底的休息”。当时情绪有轻微焦虑,行为上的表现是做一遍眼保健操,然后不再进行任何视物行为。但有时做完眼保健操之后,手机又有新的消息,他就努力控制自己不去阅读,如果控制不住阅读了,之后会还需要再做一遍眼保健操。
从小张描述的情况看,他绝大部分的焦虑都来自于对视力损耗的过度担忧。小张在内心深处存在一个对于视力損耗的灾难化的“认知链条”:如果眼睛酸胀,眼周出现红血丝,长期积累(10~15年)→10%的近视、眼疾风险;<1%的失明风险→导致以后做所有事情都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工作→工作干不出成绩→庸碌一生。
通过运用一些认知技术修正这个“认知链条”,他认识到红血丝的出现,不是因为视物时间的长短决定,而是与视物时的眼周肌肉的紧张程度密切相关,眼睛周围肌肉紧张、酸痛,并不一定会导致再近视或眼疾。因为现实的证据是,自己这种状态已经持续三年,但与2013年术后相比,目前的视力仍非常正常,并未发现视力有任何下降。
另一方面,小张认识到自己过度夸大了视力损耗对工作生活的影响,并将视力损耗“灾难化”了,会导致自己庸碌一生。实际上,视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衰减,这是不可控的,想在一生中达到视力的“零损耗”简直是痴人说梦,何况寒窗苦读的学子为了梦想中的高等学府,有些班级的近视率高达70%以上。试问,如果所有人都惧怕视力受损而不去读书,不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能接受办公室中长时间工作对眼睛的影响,只是闭着眼睛追求视力的“零损耗”,简直是本末倒置了。
在小张认识并修正了自己的非理性认知之后,他的行为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眼睛,也不再刻意地每隔一小时必须去卫生间闭眼休息,或逃避屏幕;当感觉到“眼酸”后,他继续做正常该做的事情,甚至可以用电脑写心理治疗的作业了。
惧怕“视力损害”而过度关注、保护眼睛,担忧“完美”被打破,进而感到焦虑紧张。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不可能达到的,为此刻意保护视力,就算实现了视力的“零损耗”,青春大好年华都在这反反复复的担忧与闭眼休息中付之东流了,长此以往才会真的庸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