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辨与诠释:近年来易学研究述评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yisuifengpi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学研究是当代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哲学、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领域都备受瞩目,成就斐然。近年来,在出土文献研究的引领下,易学研究越来越深入,在经传文本研究、易学史研究和易哲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中既有传统问题的推进,也有新问题的发现,精彩纷呈,值得重视。有鉴于此,作者不揣谫陋,试对近两年的易学研究成果略做总结与思考:一则希望能为学界了解易学研究的动态提供方便,二则希望能对大家今后的研究有所启发。
其他文献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于2011年11月18日在中央党校联合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哲学与社会发展论坛(2011)”。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教育长徐伟新出席会议,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郝时晋、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兼哲学教研部主任贾高建代表主办单位分别致辞。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李晓兵主持会议并进行会议总结。中央党校科研部主任梁言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古希腊文版《法礼篇》(Nomoi)以“神”(theos)为开篇第一字,随后关于“神”或“诸神”存在及其德性的讨论随处可见。相比之下,第十卷里的神学理论是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这里,柏拉图基于法制教育与道德劝诫的目的,首先从五种违法行为与惩处原则谈起,认为“在年轻人傲慢无礼的行为中”,最严重的就是冒犯“公共和神圣的对象”;其次是冒犯私人的圣物或坟墓;
克尔凯郭尔通过牺牲基督教的全部历史的现实性分析,对充斥形而上学而使个体遭到扼杀的现代社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悲愤,认为现代社会处于人的自我异化的阴影之中。因此,在克尔凯郭尔看来,欧洲“体制”的全面崩溃,预示着基督教与哲学的分离,只有原始意义上的基督教才能拯救现代社会,即“个别的人”不再为整体所左右,也不再以“全权代表”为借口来排斥“个体”的存在。事实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所面临危机最为深重、挑战最为激烈、命运最为沉痛的时代。面对世纪之交社会的动荡、时代的转换、精神的危机与价值的虚无,以别尔嘉耶夫、布尔加科夫、弗兰克等为代表的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层的反思,认为这种时代性危机的实质是一种文化危机。这场对文化危机的反思涉及了文化批判理论的诸多主题,
自然语言逻辑也称“语言逻辑”、“自然逻辑”。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的逻辑学家就开始了对自然语言逻辑的探索与研究。周礼全是中国语言逻辑研究的倡导者和奠基者。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鼓励、带动了一大批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自然语言逻辑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周先生对自然语言逻辑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这也大体反映了中国语言逻辑研究的不同阶段与不同思路。认真反思这三个阶段,可以使我们对自然语言逻辑研究什么的问题得到更为实际、全面的认识。
语言符号与身体符号相互联系而又区分。中国的象形文字大都具有“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的特点。汉语中,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就是由人的器官——手的动作引申而来并获得命名的。身体符号不同于文字符号,在于它的“亲身性”、“具象性”。
归纳逻辑是以归纳推理和归纳方法为基本内容的知识体系。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判断,而结论是关于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的判断。归纳推理的结论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因此,从认知方法论的角度看,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更具有认知趋向与价值。
模态逻辑的关系语义(也称克里普克语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关于模态词的解释,其主要特征是,与之前的模态代数理论相比,作为一种塔尔斯基式的语义,使模态句法对象与语义结构之间的联系变得明确起来。在模型层次上,模态算子的语义是使用一阶量词和结构上的二元关系来解释的,因此模态词本质上就是“局部”量词,即对当前状态的所有后继状态进行量化。从语义的角度看,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梵文研究中心主办的“梵学与佛学研讨会”于2011年10月22—23日在苏州召开,本次会议得到苏州西园寺普仁方丈及诸寺众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来自北京、台湾、香港、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区近5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就中国当前梵学与佛学的研究、人才培养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西南大学主办的“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0月15—16日在西南大学召开。来自国内3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的8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在“西方政治哲学”这一主题下,与会代表围绕“人权”、“世界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