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的中国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o573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语文老师,有机会听一节音乐课无疑是一种特殊的享受。这是一节四年级音乐课,课题是《绿色的祖国》。
  新课导入,复习完歌曲《我爱我的家乡》后,姜老师提问:“同学们,你心目中的祖国是什么颜色?”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祖国是红色的,因为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
  “祖国是金黄色的,因为现在是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祖国是绿色的,我们的祖国青山绿水,地大物博。”
  “还有谁的想法不同?”老师高兴地问。
  这时,一向调皮的小鸣高高举起小手:“我觉得祖国是黑色的。”此话一出,热闹的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的眼神,分明流露出强烈的出乎意料和不敢苟同。
  对这个完全不在预设中的回答,老师也颇感意外,追问:“你为什么说我们的祖国是黑色的呢?”
  小鸣坦然地说:“因为我们的祖国地下蕴藏了许多石油和煤矿,所以我认为祖国应该是黑色的。”
  听了小鸣的解释,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与此同时,眼睛都闪亮起来。
  老师略显激动地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富饶美丽,真是一个彩色的中国!”
  课堂的小溪跌宕了一下,又继续淙淙向前,愉快地流淌。而我,却依然驻足在“祖国是黑色的”教学环节中,徜徉、流连。乍一听,“祖国是黑色的”无疑不是个好答案,但经过教师的追问,却引出一片精彩。这始料未及而又不期而遇的精彩,竟然隐藏在那个突兀的“黑色”的后面。教师的追问,这急中生智间萌发出来的“小芽儿”,一定源自强韧的根系,那就是潜藏在教师心底的对教学、对儿童的一种融进血液的理解和懂得。
其他文献
一、 识字与生活联系构建“情境场”,因义定音  【片段1】  师:“挑”字是多音字,字典中有两个字音。(出示拼音)在《朱德的扁担》一课中,我们遇到过它。(出示句子:“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指名读)  师:在这里,“挑”表示一个动作。谁能表演一下这个动作?(学生纷纷在座位上表演后,师指名上台表演)  师:就像这样,表示用肩膀担着什么东西的时候,就读——  生:(齐)挑(tiāo)。  
期刊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  生:(七嘴八舌)圣诞节!  师:说到圣诞节,我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一位老人的形象:(教师神秘的语气)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白眉毛,白胡子,赶着驯鹿,驾着雪橇,雪橇里装满了玩具和礼物。这就是——  生:(齐)圣诞老人。  师:(播放电影《极地特快》中圣诞老人起飞、降临的片段,神奇而神圣)同学们,圣诞老人降临了,就来到了你家,来到了你家(分别指学生,学生开心
期刊
一、 晒一晒,评一评  1. 上节课,沈老师给大家表演了“丝巾变出玫瑰花”的魔术,还记得不?同学们当堂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沈老师经过反复阅读和欣赏,发现了同学们作文中的不少亮点。咱们先来晒一晒作文题目吧!  2. 晒拟得好的题目。大家默览一下,你觉得谁起的题目好,为什么?  《魔术课堂变变变》——赵成  《魔术中的快乐》——魏雨淇  《第二个刘谦——沈老师》——张杰雯  《小惊
期刊
一、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李白和比他大12岁孟浩然在黄鹤楼的送别也引起了轰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出示课题,生齐读)  2. 同学们,“陵”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
期刊
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没有抒写浪漫动人、感人至深、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是叙述了日常生活的平凡,展现了父母之爱的平常,见到了庭院中茉莉的纯洁,享受了茉莉散发的幽香,带给我们宁静、安祥之美。平淡是真,平静是美,平凡是福。《爱如茉莉》一文平平淡淡,真真切切,点点滴滴,平凡至极的爱情,释放出素朴至极的美丽。  一、 平静素朴的景致之美  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然而日常生活自有普
期刊
一、 结构指向——从失衡到均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于是有些人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指向语言文字训练,淡化阅读理解,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由内容分析为重心转为了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心。  阅读教学真的要弱化“理解”吗?当然不能。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学生的学习心理“明了——联合——概括——运用”视为教学的四个阶
期刊
一、 练习1:轻声与非轻声词义不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六年级三个练习中的“语文与生活”部分,这些内容有何联系?说说你们的看法。  生:这三个练习都是讲关于词语的。  师: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三个练习中的词语都藏着哪些变化的秘密吧。(师贴板书:词语变变变)既然叫做“语文与生活”,一定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确,在我们身边随处都有语文。有一天早晨,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无意当中就听到了一
期刊
不久前,接到上《渔歌子》公开课的任务,经历了一段“磨课”又“磨人”的过程。这段经历给了我这样的启示:磨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被启迪,不断自悟自得的过程。在一次次试教后,有一种认识和理念逐渐清晰:课堂上“要教什么”“不要教什么”,其“取”与“舍”的设计原则,“得”与“失”的评判标准,皆源于“学生需求”和“课程需要”。  一、 要什么?——终身受益的语文经验和能力  1. 生长点——定向。生长点源于课程目
期刊
本刊特稿  共识,意在告诉人们,中国与欧洲各国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相助,共同发展。叙述的是民相亲的故事,显现出的却是习主席的博爱精神和人文情怀,让听众为之感动,历久难忘。  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渊博的社科学识  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中外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知识丰富的积累,更让演讲引人入胜、精彩纷呈。  在谈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时,他从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已经确立了未来发展目标、战争带给中国
期刊
2001年是我国第八轮课程改革的第一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作为教育部首批审查通过的三套小学语文教材之一,走向了全国。而我,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研究人员,竟然被教材编委会首选进入了教材培训团队。  记得当年6月份的一天上午,我接到了苏教版教材编委会培训部高林生主任的电话,要我准备苏教版(国标本)解读一年级上册识字教材的讲稿,7月上旬到有关省份的国家级教材实验区作教材培训。我在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