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与“不要”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890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接到上《渔歌子》公开课的任务,经历了一段“磨课”又“磨人”的过程。这段经历给了我这样的启示:磨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被启迪,不断自悟自得的过程。在一次次试教后,有一种认识和理念逐渐清晰:课堂上“要教什么”“不要教什么”,其“取”与“舍”的设计原则,“得”与“失”的评判标准,皆源于“学生需求”和“课程需要”。
  一、 要什么?——终身受益的语文经验和能力
  1. 生长点——定向。生长点源于课程目标,但更为凝练与纯粹,直接指向“培养学科素养”这一核心目标。在课程内容中,萃取聚焦课程内核、最能体现学科主体本质的核心点,以一点作为展开“原点”和目标“远点”,贯通教学活动的气脉,引领开启一段新的学习旅程。
  《渔歌子》是六下的一首著名的垂钓词,仅27个字,却有24个字在写景,仅“不须归”三个字在写人。景为先,人在后,景之恬淡正衬出心之闲逸。课后练习第4题要求“想象词所描绘的景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这“景象”主要也是指“景人合一”之意境。
  结合《课标》、教材、儿童经验以及当下语文教学对“语用”的本质回归,本课语文素养生长点在我的头脑中渐渐明晰:“通过诵读、想象、静写等学习方式,欣赏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中的景象,体会诗人闲适自由的心境。”
  2. 情境——孕育。如何让“词中景”化为学生的“脑中景”“心中景”?这是一段只可意会的精神生活经历,是独立建构的整体认知活动过程,只有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才能潜滋暗长、孕育生发。
  创设情境:“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幅画中(师配乐朗诵)。听着听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画面,看到了鲜明的色彩,听到了各种声音,还闻到了淡淡的香气。你们陶醉了,因为你们真的看到、听到了,也闻到了。来,说说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显然,情境融合了视、听、嗅等多元感知,通过音乐、范读、闭目想象等多种实践手段,更能吸引学生身心入境,情与景交融合一,千年前的古景,在学生心中渐渐复现,古与今、虚与实、人与景无痕对接,使学习情境呈现想象的、情意的、真切的特性,吸引学生身临其境。
  3. 活动——经历。请看言语活动教学片段:
  师:“西塞山前白鹭飞”,看看图,再轻轻地读一读,你发现一种怎样的美?
  生:青灰色的西塞山前,有一群可爱的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它们一会儿排成一队,一会儿又飞向山头,十分快活。(生把意思说了一遍)
  师:再读读,还发现了什么呢?
  生:西塞山是静止的,而白鹭在飞翔,这样一动一静,形成了对比的美。
  师:说得多好!请你读一读,读出动静结合之美。(指名学生读)
  师:仔细看看图,你还能找到这种对比的感觉吗?
  生:西塞山是青灰色的,白鹭是雪白的,是颜色的对比之美。
  师:说得真好,谁能读出这种浓与淡的对比?(指名学生读)
  师:初春的西塞山青黑色,显得浑厚凝重,而白鹭呢?
  生:我发现西塞山高大沉稳,白鹭则轻巧灵便,这是大小对比之美。
  师:真棒,掌声送给她!谁能读出这种大小、轻重对比之美?(指名学生读)
  师:西塞山、白鹭,一浓一淡、一重一轻、一静一动,对比如此鲜明,却又如此和谐,充满了中国水墨画的韵味。我们一起读!
  以上片段中,学生情智沉潜,耳闻目视,心神凝结,于思路兜转中,豁然迎来开阔的境地。可不就是这种美么?山青鹭白,浓淡相宜。山的浑厚凝重,愈发衬托出鹭鸟的洁白轻盈,悠然翩飞,可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体验是活动的实质。教学中以“发现式学习活动”吸引学生切实投入,步步深入,引领他们去发现、感悟、表达,探寻深藏于画面中的那种浓淡、轻重、动静对比之美,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深”的感悟,从而引发深度意义建构,提升课程能力。
  二、 不要什么?——“偏、费、难”的过度拓展
  1. 过“偏”的拓展失效了。第一次试教,我在教学“桃花流水”时,插入了李白的诗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在教学作者张志和垂钓逸趣时,插入了时人之评价语:“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感觉教师“占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文化传承味儿,颇自得。备课组教师提出:“这两句诗很陌生,听完后我都来不及反应,更何况是学生?”
  愕然后清醒。此类拓展偏离学生现有水平,学生头脑中并无相关记忆储备可以提取,除了可以展示一下教师的所谓“底蕴”,对学生而言,无任何实际学习效益。商讨后,最终决定只留下一句拓展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因为这是学生熟识的,能在特定情境中被唤醒、激活。
  2. 过“费”的拓展失限了。试教时,我放了一段现代版《渔歌子》MP3,男声独唱,旋律轻快活泼,易上口,先听一遍,后全班跟唱,其乐融融。
  一位教师听完皱了眉头:“这个有必要么?”
  我一算音频时间长:一分四十五秒。
  这宝贵的一分四十五秒的课堂时间,确实活跃了课堂气氛,带给学生轻松愉悦的美好体验。但是,这并非语文课程该“担”之任。语文课,还是要避免滑向“非语文”“泛语文”的泥淖。课程资源的适度补充,应成为辅助语文学习的有力翼翅。
  3. 过“难”的拓展失底了。品味不同垂钓诗词中蕴含的不同情味,是我想为课堂播撒的“文化味”。我补充了两首诗,一首是学生五年级时学过的清代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意图让学生与《渔歌子》对比,找出异同。另一首是唐代白居易的《垂钓》,试图让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到,同为唐朝人,同为贬官,同为垂钓,张志和自在悠闲,白居易却愁思满腹。境遇相似而心情不同,皆因志向不同,对人生的看法不同。
  实际教学中,学生却集体“失语”了。此内容超越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底线,使得他们既“不想跳”也“不敢跳”,只有望“桃”兴叹的份了。
  随意或过度地拓展,结果只能是冲淡语文学科性质,缘木求鱼,舍本逐末。
其他文献
11月5日,我们很荣幸地请来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办的教育部小学语文示范性培训项目——语文国培班学员上示范课,内容为四年级习作指导课《珊瑚》。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能说会写,可以说这是一堂真正关注全体、面向学生,全面扎实而有效的课。  一、 贴切的内容选择  我以为,习作中并列、总分、承接的构段方式,是中年级习作的重要知识点。于老师选择课文中相应的片段,引导学生学习运
期刊
语文成绩最差的学生一样可以写出动人的儿童诗!  他叫小庆,语文成绩不好。以前教过他的老师跟我说: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在班级的末尾。如果有人考不及格,那肯定是他。  怎样让他以及像他这样的学生也爱上儿童诗、会写儿童诗呢?我为他们量身定制了成长计划,并且每天都在实施这个计划。  就说小庆吧,课间我主动找他聊天。有时,我请他说说自己的儿童诗是怎么写的,花了多久的时间;有时,我会帮他改一个词,让他说说改后
期刊
教学,既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既强调教师的“教”,亦强调学生的“学”,需要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倘若一方不努力或努力不够,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就学生的“学”来说,“教”毕竟是外加的一种影响,必须经由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师“教”的努力,效果如何,归根到底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上,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从教与
期刊
一、 识字与生活联系构建“情境场”,因义定音  【片段1】  师:“挑”字是多音字,字典中有两个字音。(出示拼音)在《朱德的扁担》一课中,我们遇到过它。(出示句子:“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指名读)  师:在这里,“挑”表示一个动作。谁能表演一下这个动作?(学生纷纷在座位上表演后,师指名上台表演)  师:就像这样,表示用肩膀担着什么东西的时候,就读——  生:(齐)挑(tiāo)。  
期刊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是什么节日?  生:(七嘴八舌)圣诞节!  师:说到圣诞节,我们脑海里立刻会浮现一位老人的形象:(教师神秘的语气)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白眉毛,白胡子,赶着驯鹿,驾着雪橇,雪橇里装满了玩具和礼物。这就是——  生:(齐)圣诞老人。  师:(播放电影《极地特快》中圣诞老人起飞、降临的片段,神奇而神圣)同学们,圣诞老人降临了,就来到了你家,来到了你家(分别指学生,学生开心
期刊
一、 晒一晒,评一评  1. 上节课,沈老师给大家表演了“丝巾变出玫瑰花”的魔术,还记得不?同学们当堂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沈老师经过反复阅读和欣赏,发现了同学们作文中的不少亮点。咱们先来晒一晒作文题目吧!  2. 晒拟得好的题目。大家默览一下,你觉得谁起的题目好,为什么?  《魔术课堂变变变》——赵成  《魔术中的快乐》——魏雨淇  《第二个刘谦——沈老师》——张杰雯  《小惊
期刊
一、 谈话导入  1.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李白和比他大12岁孟浩然在黄鹤楼的送别也引起了轰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出示课题,生齐读)  2. 同学们,“陵”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一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
期刊
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没有抒写浪漫动人、感人至深、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是叙述了日常生活的平凡,展现了父母之爱的平常,见到了庭院中茉莉的纯洁,享受了茉莉散发的幽香,带给我们宁静、安祥之美。平淡是真,平静是美,平凡是福。《爱如茉莉》一文平平淡淡,真真切切,点点滴滴,平凡至极的爱情,释放出素朴至极的美丽。  一、 平静素朴的景致之美  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然而日常生活自有普
期刊
一、 结构指向——从失衡到均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于是有些人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指向语言文字训练,淡化阅读理解,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由内容分析为重心转为了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心。  阅读教学真的要弱化“理解”吗?当然不能。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学生的学习心理“明了——联合——概括——运用”视为教学的四个阶
期刊
一、 练习1:轻声与非轻声词义不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六年级三个练习中的“语文与生活”部分,这些内容有何联系?说说你们的看法。  生:这三个练习都是讲关于词语的。  师: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三个练习中的词语都藏着哪些变化的秘密吧。(师贴板书:词语变变变)既然叫做“语文与生活”,一定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确,在我们身边随处都有语文。有一天早晨,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无意当中就听到了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