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课标》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转变即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重要内容,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同时加强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是这次新课改的核心任务。
一、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
所谓自主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以学生为主体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产生自己主动的学习动机。
当我接触到初一新教材,在上第一节课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整节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翻阅新教材,并对孩子们说:“只要你愿意,看课本的哪一页都可以。”我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其实历史新课程中丰富的图片资料的安排,我认为其主要用意也在于此吧。在以后的教学中,每上一节历史课,课前我都会找一些与本节有关的图片故事等,提出让学生来介绍、讲述。记得我碰到一位家长,他对我说:“我家的小家伙,最爱上你的历史课。”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很欣慰,这充分说明我已经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既然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历史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时教师就应趁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从而达到让其自主学习之目的。
二、通过多向互动合作的手段,利用分组的方式,运用质疑、讨论等武器,积极尝试合作学习途径。
《课标》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多向互动合作策略正是在这种新教学观指导下产生、发展的。通过多向互动合作的手段,采取分组的方式,运用讨论这一武器,能达到合作学习之目的。这里所说的多向互动合作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和生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在各种合作中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譬如,在讲到《我走“丝绸之路”——探究活动(二)》这节不好上的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然后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他们每组把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贴在一张大纸上,每组选一名导游进行讲解,让其他同学当游客,并可对导游进行提问。导游回答不上来的可以让本组其他同学讨论后代其回答,再回答不上来的由教师来补充解释。学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这也正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最佳时机。这个过程不仅体现了多向互动合作,更主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意识。
三、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标》中明确提出: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就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去发现问题,培养其求异思维,激发其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例如讲到曹操这个人物时,我除了讲述他统一北方、实行屯田,还补充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即他写的《龟虽寿》这一名诗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通过课本知识和课外阅读,关于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你了解多少?2.你如何来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3、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结果同学们各抒己见:他是个政治家,因为他有政治远见,统一了北方;他是一个阴谋家,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一个经济学家,因为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发展了经济;他是一个军事家,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他是一个败军之将,因为他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了;他是一个文学家,因为他在文学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自己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同时也要教会学生运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一分为二地、全面地去看待、评价每一位历史人物。
四、利用各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生成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新课程的背景下,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生成性学习”,还要加强对学生“生成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将教材、教参及其他课程资源所能提供的信息,提示或呈现给学生,通过课外与课内的有机结合,由学生自主地去优化组合,从中发现新的信息、新的知识,从而不断扩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视野。如在讲到民族大融合这一课题时,除了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外,我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教参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中找出“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及汉人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等民族融合的表现。在讲到东汉至隋朝的历史更替时,我除了让学生自学课本中讲到的有关内容外,还让他们阅读课本后面的朝代简表和历史年表,让他们自己从中发现这段历史的特征。即这段历史既是从统一走向分立的时期(统一的东汉分裂为三国,统一的两晋分裂为南北朝),也是由分裂趋向统一的阶段(三国最终统一为西晋,南北朝最终统一为隋朝),从中让其自己去明白“大一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一道理。
一、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
所谓自主性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以学生为主体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产生自己主动的学习动机。
当我接触到初一新教材,在上第一节课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整节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翻阅新教材,并对孩子们说:“只要你愿意,看课本的哪一页都可以。”我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其实历史新课程中丰富的图片资料的安排,我认为其主要用意也在于此吧。在以后的教学中,每上一节历史课,课前我都会找一些与本节有关的图片故事等,提出让学生来介绍、讲述。记得我碰到一位家长,他对我说:“我家的小家伙,最爱上你的历史课。”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很欣慰,这充分说明我已经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既然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历史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这时教师就应趁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从而达到让其自主学习之目的。
二、通过多向互动合作的手段,利用分组的方式,运用质疑、讨论等武器,积极尝试合作学习途径。
《课标》中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多向互动合作策略正是在这种新教学观指导下产生、发展的。通过多向互动合作的手段,采取分组的方式,运用讨论这一武器,能达到合作学习之目的。这里所说的多向互动合作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和生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在各种合作中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譬如,在讲到《我走“丝绸之路”——探究活动(二)》这节不好上的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然后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他们每组把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贴在一张大纸上,每组选一名导游进行讲解,让其他同学当游客,并可对导游进行提问。导游回答不上来的可以让本组其他同学讨论后代其回答,再回答不上来的由教师来补充解释。学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这也正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最佳时机。这个过程不仅体现了多向互动合作,更主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结意识。
三、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求异思维,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标》中明确提出: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就应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去发现问题,培养其求异思维,激发其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例如讲到曹操这个人物时,我除了讲述他统一北方、实行屯田,还补充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即他写的《龟虽寿》这一名诗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后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通过课本知识和课外阅读,关于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你了解多少?2.你如何来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3、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结果同学们各抒己见:他是个政治家,因为他有政治远见,统一了北方;他是一个阴谋家,因为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是一个经济学家,因为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发展了经济;他是一个军事家,因为他指挥了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他是一个败军之将,因为他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了;他是一个文学家,因为他在文学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自己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一锤定音,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同时也要教会学生运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一分为二地、全面地去看待、评价每一位历史人物。
四、利用各种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生成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新课程的背景下,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生成性学习”,还要加强对学生“生成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将教材、教参及其他课程资源所能提供的信息,提示或呈现给学生,通过课外与课内的有机结合,由学生自主地去优化组合,从中发现新的信息、新的知识,从而不断扩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视野。如在讲到民族大融合这一课题时,除了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外,我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教参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中找出“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及汉人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等民族融合的表现。在讲到东汉至隋朝的历史更替时,我除了让学生自学课本中讲到的有关内容外,还让他们阅读课本后面的朝代简表和历史年表,让他们自己从中发现这段历史的特征。即这段历史既是从统一走向分立的时期(统一的东汉分裂为三国,统一的两晋分裂为南北朝),也是由分裂趋向统一的阶段(三国最终统一为西晋,南北朝最终统一为隋朝),从中让其自己去明白“大一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一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