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旨从“课堂导入”“课堂提问”“探究活动”“倾听学生”等角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开启智慧之门,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体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倡导探究”“师生平等”等教学理念,希望以此来打造初中生物教学智慧与活力课堂。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智慧;活力课堂
一、课堂导入,匠心独运
于漪老师说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应采用确当引导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刺激的学习兴趣,激起的学习动机。
课堂导入贵在贴切、自然,有趣味性、生动性、亲切感,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以创造讲授的良好开端。
课堂导入若要实现教学的最大化,并服从上课的需要,避免成为课堂上无意义的环节。就必须让学生在思索中发现、提炼相关的生物学问题,体验学习乐趣并增强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呈现出“走向未知”“走向生物世界”的“活力课堂”的景象,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情感的饱和状态。同时,教师必须对每一堂课的导入部分进行认真的构思:如以情开头,讲述《人体的激素调节》时,先描述诸葛亮骂死王朗,气死周瑜,张飞吓死夏侯滐的历史,然后提问原因。总之,好的导言具有趣味性、传情性、启发性,能叩击心弦,振荡思维。
二、改进提问,激发群思
1.改变提问的语言和语气,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那种声色俱厉的祈使句,如同“当头一棒”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警醒。其实,适得其反,与其盛气凌人,不如和颜悦色,注意讲究语言艺术,给予人文关怀,让语言充满幽默诙谐,教师教学语言更应如此。如用“请告诉我你所知道的”“请接题”“请听题”这类语言。
新课标师生、生生关系是平等和谐关系。只有当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每个提问都将闪烁着新课程理念的光芒,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点燃智慧火花。如让学生设计保护植物标语“采时花溅泪,踏过草揪心”“茵茵小草,踏之何忍”,原本想从草坪走捷径的人,也会自觉地绕道而走,感谢如此婉约的语言。再如禁烟标语“感谢不吸烟”这种幽默的语言富于艺术,吸烟人看了,大多能掐灭烟头,会心一笑。
2.开放课堂提问的空间,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应给学生留下更多时间和空间,向书本质疑,向教师提问。在新课程课堂中,学生提问应有“敢问路在何方”“不知天高地厚”“冒天下之大不韪”式提问,甚至是质问,教师除了听到“结果是什么”,更多应是“为什么”,这有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科学吗?再如“温水煮蛙”是否真的像人们常说的蛙呆在烧杯中直至被烫死?“替蝶破茧”会有什么结果,你能悟出什么道理?这样提问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又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
三、积极探究,开拓创新
叶圣陶先生有一段论述:“教者,盖在善于启迪引导,使学生自出其力,自啓其知,非所谓教师滔滔不绝讲授,学生默默聆听;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抵于不待教师讲授。”从这个方面看,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生物的科学方法,要善于启迪学生,使其乐于探究、勤于思索,要结合情境教学思想,以情为纽带,以实验探究结果为依据,以自然世界为源泉,让其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如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简称“苏科版”)初二内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由农民播种选择一定的季节、浇水、松土,猜想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根据不同变量,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预计实验结果,学生自主实验。这些探究实验,能很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用心倾听,花开有声
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从而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学会倾听,是为人师应有的教学技艺,教师要用心去听,善于发现并呵护学生的智慧火花,积极鼓励,让智慧火花真正在课堂中 “闪光”。
学生提问也许很幼稚,教师不应有丝毫的厌烦。2012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得主约翰·格登,他小时候常常会因为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而惹老师讨厌,如“为什么长在手上的手指会动,而被砍掉的手指却不能动?”“受精卵不仅能动,而且能够自由生长,而被砍掉的手指头却不能。”正是因为这些问题作为他后来的研究课题,因而获得诺贝尔奖。
课堂中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意外的疑难问题,教师应本着“教学相长”的理念,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耐心倾听其思考过程,仔细分析学生的见解有没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对此应作进一步地点拨、引导,灵活生成教学资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的思维,打造充满智慧与活力的生物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智慧;活力课堂
一、课堂导入,匠心独运
于漪老师说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应采用确当引导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刺激的学习兴趣,激起的学习动机。
课堂导入贵在贴切、自然,有趣味性、生动性、亲切感,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以创造讲授的良好开端。
课堂导入若要实现教学的最大化,并服从上课的需要,避免成为课堂上无意义的环节。就必须让学生在思索中发现、提炼相关的生物学问题,体验学习乐趣并增强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呈现出“走向未知”“走向生物世界”的“活力课堂”的景象,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情感的饱和状态。同时,教师必须对每一堂课的导入部分进行认真的构思:如以情开头,讲述《人体的激素调节》时,先描述诸葛亮骂死王朗,气死周瑜,张飞吓死夏侯滐的历史,然后提问原因。总之,好的导言具有趣味性、传情性、启发性,能叩击心弦,振荡思维。
二、改进提问,激发群思
1.改变提问的语言和语气,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那种声色俱厉的祈使句,如同“当头一棒”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警醒。其实,适得其反,与其盛气凌人,不如和颜悦色,注意讲究语言艺术,给予人文关怀,让语言充满幽默诙谐,教师教学语言更应如此。如用“请告诉我你所知道的”“请接题”“请听题”这类语言。
新课标师生、生生关系是平等和谐关系。只有当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课堂上每个提问都将闪烁着新课程理念的光芒,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点燃智慧火花。如让学生设计保护植物标语“采时花溅泪,踏过草揪心”“茵茵小草,踏之何忍”,原本想从草坪走捷径的人,也会自觉地绕道而走,感谢如此婉约的语言。再如禁烟标语“感谢不吸烟”这种幽默的语言富于艺术,吸烟人看了,大多能掐灭烟头,会心一笑。
2.开放课堂提问的空间,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应给学生留下更多时间和空间,向书本质疑,向教师提问。在新课程课堂中,学生提问应有“敢问路在何方”“不知天高地厚”“冒天下之大不韪”式提问,甚至是质问,教师除了听到“结果是什么”,更多应是“为什么”,这有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科学吗?再如“温水煮蛙”是否真的像人们常说的蛙呆在烧杯中直至被烫死?“替蝶破茧”会有什么结果,你能悟出什么道理?这样提问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又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
三、积极探究,开拓创新
叶圣陶先生有一段论述:“教者,盖在善于启迪引导,使学生自出其力,自啓其知,非所谓教师滔滔不绝讲授,学生默默聆听;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抵于不待教师讲授。”从这个方面看,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生物的科学方法,要善于启迪学生,使其乐于探究、勤于思索,要结合情境教学思想,以情为纽带,以实验探究结果为依据,以自然世界为源泉,让其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如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简称“苏科版”)初二内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由农民播种选择一定的季节、浇水、松土,猜想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根据不同变量,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预计实验结果,学生自主实验。这些探究实验,能很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用心倾听,花开有声
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从而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学会倾听,是为人师应有的教学技艺,教师要用心去听,善于发现并呵护学生的智慧火花,积极鼓励,让智慧火花真正在课堂中 “闪光”。
学生提问也许很幼稚,教师不应有丝毫的厌烦。2012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得主约翰·格登,他小时候常常会因为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而惹老师讨厌,如“为什么长在手上的手指会动,而被砍掉的手指却不能动?”“受精卵不仅能动,而且能够自由生长,而被砍掉的手指头却不能。”正是因为这些问题作为他后来的研究课题,因而获得诺贝尔奖。
课堂中学生有时会提出一些意外的疑难问题,教师应本着“教学相长”的理念,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耐心倾听其思考过程,仔细分析学生的见解有没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对此应作进一步地点拨、引导,灵活生成教学资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求异的思维,打造充满智慧与活力的生物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