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华君武的一幅漫画》

来源 :党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lo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2010年9月11日,《北京青年报》刊载了邵燕祥先生的《华君武的一幅漫画》一文,介绍了华君武《永不走路,永不摔跤》的漫画。这篇不长的文章有一篇不短的《附记》。在这篇《附记》中,邵燕祥先生谈到我的一篇短文《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并问我的短文和华的漫画是怎样的关系,以及华的漫画和我的短文被毛泽东看中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印发的问题。我觉得,邵燕祥先生这篇文章和《附记》有些史实不够准确,或者错讹。邵燕祥先生说,文章和《附记》中涉及的史实“有待于有历史癖的朋友们考证了”。我虽说不上“有历史癖”,但作为被提到的一个当事人,我想就我所知道的情况作些说明。
  我的《永不走路,永不摔跤》短文刊登在《中国青年报》1962年9月22日《青春寄语》栏目。邵燕祥先生发问:“不知是他(指笔者)诠释华君武的漫画,还是华君武从他的文章得到灵感?”我明确地告诉读者。是我的短文诠释华君武的漫画。不是华君武从我的文章“得到灵感”;没有华君武的漫画,就没有我那篇短文。当时,华君武早已是名扬海内外的漫画大家了,而我是初学写作的青年(时年25岁),《永不走路,永不摔跤》短文是我大学本科毕业后的处女作。
  顺便指出一点,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发表在1962年8月4日《光明日报》上,原名《无题》,“永不走路,永不摔跤”是写在画中人物身上的。后来,华君武重画这幅漫画时,或画来赠人时,就直接把“永不走路,永不摔跤”改做这幅漫画的标题。
  邵燕祥先生对华君武这幅漫画有个界说:“我们知道,华君武从事的漫画是公认为危险的行当,而能保证长期‘东方不败’,端在于熟记毛泽东的言论、指示,并且时时紧跟。早在1959年批彭德怀、‘反右倾’时,毛泽东就提出了‘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著名公式,而在更早的反右派当中。毛泽东还曾为‘错误是难免的’这一著名的‘难免论’作过有力的辩护。人离开襁褓学走路,难免要摔跤,此其一;‘我们正在做我们前人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这是前无古人的,没有现成的经验,交些学费也是难免的嘛,此其二。把这一‘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付诸形象思维。而有了那样一幅漫画”,“华君武自发创作的这幅漫画,也无愧为毛泽东思想派生的‘主旋律’作品”。这个界说非常精当、中肯。我很赞同。
  邵燕祥先生在文章和《附记》中提到几个人(包括华君武)都说这幅漫画被毛泽东看中,在1962年8月成都召开的中央会议上印发。这不是事实。1962年8月(别说8月,就是1962年全年)根本没在成都召开过中央会议。据文献和资料记载,毛泽东时代。中央只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过一次会议。显然,说此画在中央成都会议上印发是以讹传讹。至于名叫赵丕聪的作者说毛泽东还在这幅漫画旁批了字“这幅漫画请在成都召开的中央会议上分发”,也不知根据在哪儿。连华君武都明确地说:“我希望赵丕聪公布这些材料的出处(华君武对赵丕聪的文章多有不满,此其一——笔者),否则就是伪造,应负法律的责任。”
  的确,我那篇《永不走路,永不摔跤》的短文是在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9月24日至27日)上印发的。毛泽东的批语是:
  印发各同志研究。犯了错误,只要认真改正,也就好了。
  毛泽东
  九月二十四日
  
  二
  
  毛泽东为什么看中和看重我的这篇短文?我这篇短文批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这种处世哲学认为不工作就不会犯错误。说实话,这篇短文的道理,一般说来是对的。毛泽东所以看中和看重它,是因为它适应了他的需要。他把我这篇普通的短文政治化了。借此,他提出了一个当时严肃重大的政治问题,即如何对待1958年“大跃进”以来的工作及其错误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和主持工作的中央一线负责同志是有分歧的——严重分歧。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有各级干部7000多人参加的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对中央几年来的工作作出了“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评价,毛泽东也作了一定的自我批评。在七千人大会后,受这次大会的影响,社会上人们对“大跃进”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不断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批评。毛泽东作为“大跃进”的提倡者、发动者,对七千人大会后的形势愈来愈不满,心里憋气。在该年8月的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和9月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发起了反击,强調阶级和阶级斗争,大批所谓“黑暗风”、“单干风”等。很明显,他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批发我那篇短文是为了堵人们批评“大跃进”及其错误的嘴。
  现在,我认识到我那篇短文,历史地讲,所起的作用并不好,客观上,它起了阻碍人们深刻认识和总结1958年以来“大跃进”及其错误的作用。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我对华君武的《无题》漫画有误解,说他画的是“不倒翁”,写在身上的“永不走路,永不摔跤”是他信奉的处世方针,这不对。实际上,华君武画的是“襁褓中婴儿——老头”,即襁褓中的婴儿如不学走路到老也只能处在襁褓中。1999年,我向华老求画,后来他把这幅画重画了一次赠我,并赐惠书,其中说道:“此画较六二年那幅有改进,不用无题,改变也强調了画中襁褓,以免如你一样误会成了不倒翁。加了一个奶咀(嘴)。小小一幅画已经近四十年了……此画送你是很有意思,不只是画,也有此画的一段经历在内……”
  现将华老的两幅漫画一并收录插入本文,让我们共同赏玩华老高超、精湛的画艺。
其他文献
由贾巨川执笔、《习仲勋传》编委会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习仲勋传》(上卷),以丰富、翔实的史料展示了习仲勋的人生轨迹。叙事、写人、言志,大处着眼,高处俯瞰,以时势为轴,以史料为骨,使一代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老共产党员的形象呼之欲出,引导读者深入到传主的思想深处和内心世界,从更高更深的层次上认识老一辈革命者的本色,理解他为什么会选择革命道路,为什么国家、人民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力量的源头活水。
如果问你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谁,相信你会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彭德怀!”回答虽然没有错,但却遗漏了几位,其中就有邓华。邓华逝世后的悼词中,也遗漏了这一重要的任职经历!许多辞书条目,对邓华的叙说也没有提及此任职。另外,鲜为人知的是,邓华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四军首任军长呢!  邓华顺着把李白的诗背诵下来,毛泽东夸赞道:“一字不差!红军中还是有秀才的。”    邓华,原名邓多华,1910年4月出生
1950年1月,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第一一一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六军,原军长刘万春继任军长。刘万春有幸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六军首任军长,全凭中国共产党对绥远起义部队所承诺的改编原则:对起义干部不升不降,原职使用,允许干部超编。    坚持同士兵一起操练,受到蒋介石的赏识    刘万春(1898~1993),字寿山,河北交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学员,历任国民党军团长旅长师长。绥远起义
夏天是属于蝉的,蝉是夏日的精灵,没有蝉鸣的夏日,是枯燥无味的。  自古以来,人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的鸣叫,文人墨客们多借蝉鸣来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怀,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一首清新淡雅的咏蝉诗:“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又有李百药的《咏蝉》:“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初唐著名诗人虞世南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些说的就是蝉餐
杨桥捻纸是江苏省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捻纸作品以宣紙为原材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观赏性、娱乐性为一体,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深受人们喜爱,故代代相传,从未中断。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运村实验学校将杨桥捻纸引进课堂,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通过捻纸,同学们亲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使杨桥捻纸薪火相传。
预测没有意义,中国楼市受政策影响很大,变数太多。    旭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林中很少接受专访。这位看起来更像学者的房地产企业家,更喜欢脚踏实地地做事。2009年,在连续4年成为全国百强房地产企业的同时,旭辉集团在上海50强的排行榜上由原先的43位上升至15位。无论是2008年的过冬抑或是2009年的过热,旭辉已做好面对市场波动的一切准备。2010年会怎样,林中并不担心。  《新民周刊》
据英国《每日快报》报道,科学家对淡水蜗牛的大脑活动进行测量时发现:蜗牛能够依靠仅有的两颗脑细胞做决定。其中一颗脑细胞会告诉蜗牛是否饥饿,而另一颗脑细胞让它了解什么时候会出现食物。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了《自然通讯》杂志上。  苏塞克斯大学的乔治(George Kemenes)教授称:“我们的研究首次揭开了两颗神经元如何在动物的大脑中创造出一种机制,达成并且优化复杂的任务。”他声称,这项研究发现
提起《虞美人》,人们不禁想到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国君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也会随之脱口而出,不过本文的这个《虞美人》不是李煜的,而是叶剑英的。笔者认为叶剑英问世于“文革”爆发之初的《虞美人》,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现实,提出了一个带普遍性的主题,即“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叶剑英的《虞荧人》之所以迅即风靡全国,甚至连像笔者这样当年七八岁的小学生也在传抄,除了极其形象地切中政
互动展中每一个要求观众参与的作品,都好像是艺术家与观众的一次对话。    “反应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作品的完成都与赏阅者的感受联系在一起,赏阅者的反应实际上也是作品的一部分。然而,到目前为止,大多的展览还是以静态的架上艺术出现,所以所谓“反应论”也不能体现出外在感官的价值。直到上海当代艺术馆的《遥·控:多媒体与互动艺术腱》的出现,带来了全新的作品展出理念,不仅观赏者的一举一动都参与到整个作品中,
锲而不舍,指雕琢一件器物,能够一直不停地刻下去,比喻做事有恒心,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出自《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战国时期,是个大变革的时代,诸家思想层见叠出,形成儒、法、墨、道等学说,也就是后世所称的“诸子百家”。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与孔孟相比,他的思想则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