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侍女形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88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莎士比亚一生中共有37部戏剧,在这些戏剧中,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正是其作品的魅力之一。而他的喜剧作品又大多是以爱情为题材来进行创作,因此男女形象生动而富有典型性。而“女性角色”是莎学中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鲜明生动、引人注目,但以往的大部分女性角色的研究都集中在那些光彩照人、美德与智慧并存的女主人公身上,而忽视了她们身边、离她们最近的侍女形象,然而在这些形象身上,同样也反映出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以及他心中的理想女性的形象。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侍女;女性形象;人文主义
  作者简介:李贵森,男,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中西戏剧比较研究;刘印若(1992-),女,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戏剧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2
  在莎士比亚的14部喜剧里,每本都或多或少的包含着爱情题材,这些爱情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或优雅,或美丽,或机智,甚至三者兼而有之,其中有七部喜剧,侍女在这些喜剧中的男女主人公交往的情节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形象鲜明而生动。
  以往的大多数评论家都认为莎士比亚是一个人类社会的忠实描绘者,而不是一个专注于单一类型描绘的戏剧家,因此他的戏剧人物可以说是无法归类的,尽管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他笔下的侍女和男女主人公不同,却有着许多相似性。莎士比亚喜剧中有具体名字的侍女出现的有七部,这七部分别是:《维洛那二绅士》、《错誤的喜剧》、《无事生非》、《爱的徒劳》、《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冬天的故事》。这七部中,除了《错误的喜剧》中的露丝对喜剧情节没有太大的贡献,剩下的六位都为莎翁的喜剧增添了亮色。
  一、忠诚主人的世俗“女性”
  人们所共知,真正的忠仆并不仅仅是光听主人的话就够了,他们需要急主人之所急,想主人之所想,替主人说主人想说的话,做主人想做的事,而莎士比亚笔下的侍女们就是每日如此地为女主人殚精竭虑着。
  莎士比亚刻画这些侍女,从未在她们的身世、相貌和打扮上花过心思,有迹可循的只有她们的语言。她们的话语中有忧虑、有安慰、有调侃、有讥诮,然而这些话语无时无刻不显示着她们的忠诚,无时无刻不闪现着人性的“美”。比如《维洛那二绅士》中朱利娅的女仆露西塔,她能够分辨出女主人所有裙下之臣的好坏善恶,也能够读出女主人真实的内心,从而留下普洛丢斯的信件,她说“她故意这样装模作样,其实心里巴不得人家再送一封信来,好让她再发一次脾气[1]”,诚然这话说的毫不客气,但她却为了留下这封信与她的女主人,你来我往的卖弄了好一阵口舌。而当朱利娅想离开维洛那去寻找普洛丢斯的时候,也是露西塔为她打点“追爱”路上的一切行装,让她能够真正地离开维洛那去寻找心上人的推动者。《威尼斯商人》和《第十二夜》中的两个侍女尼莉莎和玛利娅更是如此。鲍西娅无疑是机智勇敢的,但也有自己的困扰、无法打开的心结,尼莉莎却能够用言语启迪她。她的智慧言语,对鲍西娅来说,是一剂灵药。她用自己灵慧的眼为女主人分辨出最适合她的男子,她也愿意同鲍西娅一起站在法庭上,为解救安东尼奥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玛利娅则为了女主人奥利维娅的幸福,与安德鲁爵士进行了一场“口舌的战争”。她奚落安德鲁爵士并非是与他有什么旧怨或嫌隙,只是觉得如此的男子配不上自己的女主人。而《爱的徒劳》中,公主的三个侍女——罗瑟琳、凯瑟琳、玛利娅按照公主的计策,互相交换了俾隆、杜曼、朗格维以及国王送给她们的礼物,大大地戏弄了一场国王和他的大臣们。
  显而易见,这是一群为了主人竭忠尽智的女性。
  二、洞察人心的智慧“女性”
  莎士比亚的戏剧,尤其是喜剧,很少有离开爱情这一主题来展开的。然而,这些戏剧中的女主人公,这些美貌与智慧的化身,却不是最了解爱情的人。她们中有鲍西娅这样热情大方、果敢无畏、洋溢着才华与机智的贵族女子,也有薇奥拉这样善良无私、坚毅勇敢的秀丽佳人,然而,她们对男人是不甚了解的,因此她们的爱情之路是坎坷艰辛的。
  与这些貌美智慧的女主人不同,这些女主人公的侍女,虽然她们有时语言粗俗、爱讽刺嘲笑,但她们的话语却通常是充满哲理且一针见血的。她们的话语中少了许多贵族女性的矫揉造作,多了许多那些贵族女性不敢或羞于讲出的“真话”。她们的话语里充满了未卜先知的预言,也道破了许多世间的哲理;她们能够为女主人出谋划策或配合女主人做戏;她们也能够在人群中找出最优秀的男子,或戏弄那些蔑视她们的人。由于能够“洞察人心”,她们之中几乎没有陷入爱情泥淖的,她们对爱情冷静而审慎。
  在《维洛那二绅士》的开始,侍女露西塔对普洛丢斯进行了叫绝的赞叹,她说:“主啊!主啊!请看我们凡人是何等愚蠢!……可是像我这样一个卑贱之人,怎么配批评高贵的绅士?”[2]无疑,这时的露西塔对普洛丢斯是充满好感且不吝赞美的。但是,当朱利娅想离开维洛那去寻找普洛丢斯的时候,露西塔却是不赞同的,她对于普洛丢斯的誓言不屑一顾,她说:“什么盟誓眼泪,都不过是假心的男子们的工具。”[3]当朱利娅反驳她的时候,她像是能未卜先知一般道:“但愿您看见他的时候,他还是像你说的一样。”[4]相比女主人书斋里得来的聪慧,露西塔以她的市井经验在冥冥中预感到了这一切,称其 “洞察人心”是丝毫不过分的。
  虽然这些侍女们并非出身于王侯宗族,但她们以自己的聪颖与处事原则,依傍在各自主人的身边,游刃于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她们对于世情和人心的洞察,她们对于爱情的考量,都是十分精妙且值得品味的。
  三、人文主义时代的社会“女性”
  莎翁喜剧里的女主人公无疑都是美好的,她们高雅美貌、浪漫多情、勇敢睿智、执着坚毅,像极了莎翁的第一首叙事诗《维纳斯与阿都尼》中的维纳斯。可以说,这些女主人公更像女神,这组形象构成了莎士比亚喜剧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但同时这种过于理想化的形象很难给普通的读者以亲近之感,而这些侍女则更接近于那个时代的普通女人,她们有爱有憎,会说粗俗的话语,会对男人品头论足,对于轻视她们的人毫不客气,言语恣肆率真而不做伪,比起女主人公有时“刻意”的高雅,她们的嬉笑与讽刺则更让人觉得酣畅淋漓。她们对爱情自由的态度是赞颂的,她们也提倡个性的解放,强调维护人的尊严,甚至比起她们的女主人,她们身上更具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那种思想倾向,如强调维护人性尊严,追求个性解放以及现实人生幸福等。   《维洛那二绅士》里,朱利娅一出场就询问侍女露西塔是否赞成她跟其他男子恋爱,而露西塔的回答是非常坚定又非常理智的,她说:“我赞成,小姐,只要您不是莽莽撞撞的。”[5]如此可以看出,露西塔是鼓励恋爱的。比起女主人朱利娅羞于对各种男子品头论足,露西塔从不掩饰自己对这些男子的看法,她虽然遵从自己的主人,但面对女主人朱利娅对普洛丢斯的来信不屑一顾的装模作样,还是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矫揉造作态度的嗤之以鼻。在露西塔的口中,男女之事是没有什么羞于说出的,这种特质来自于她的侍女身份,来自于她的出身和世俗的修养,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在她女主人“千里寻爱”追求人生幸福的闪耀著人文主义光辉的“壮举”下,一种“平凡人”的个性解放的张扬。
  《无事生非》中的玛格莱特对男女之事的表现更显得理智,她面对婚姻这个话题毫无羞赧,她大大方方地说:“就是对一个叫花子来说,结婚不也是光明正大的事吗?难道不曾结婚,就不许提起您的姑爷吗?我想您也许要我这样说:‘对不起,说句不中听的粗话;一个丈夫。’只要说话有理,就不怕别人的歪曲。不是我有意跟人家抬杠,不过,‘等到有了丈夫,那份担子压下来,可更重啦,’这话难道有什么要不得吗?只要大家是明媒正娶的,那有什么要紧?否则倒不能说是重,只能说是轻狂了。”[6]
  在《爱的徒劳》中,三位侍女的言语中明快晓畅而又情理皆具。她们能大大方方地赞美俾隆、鲍益和杜曼这三个男子,她们也敢于嘲笑和奚落他们。她们内心里没有什么等级观念,也没有对金钱和财富的考量,唯一能够打动她们芳心的只有美德。她们虽然是侍女,语言并不怎么优雅动人,而常常是长满倒刺一般,但她们坚定地捍卫自己的尊严,对于男人们轻佻的话语,她们都狠狠的予以回击。同时,对于男人的溢美之词,她们也从没有忘乎所以,她们内心的坚定甚至就连男子都不能及。《第十二夜》里的玛利娅对爱恨情仇的反应可以说是活灵活现,她之所以戏弄马伏里奥,就是因为他看轻她,不把她这个小小的侍女放在眼里。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不仅寄予在那些“女神”般的女主人公身上,同时也寄托在这些小小的侍女身上。她们鲜活生动、有血有肉,要求个性解放,强调个人尊严,她们的讽刺与嬉笑、戏弄与讥嘲都渗透着人文主义的气息,她们就是莎翁笔下,极具人文主义特质的“女性”形象,是恩格斯所谓的那群“可爱而古怪”的女人。
  总之,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人物是动人美好的,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而侍女形象更是世俗普通人与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形象结合的产物,她们更亲近读者,有着泥土的朴实,也有着珍珠般的光泽,这种光泽是内敛的,但却是不容忽视的。她们虽然没有高贵的出身、先天的美貌、洋溢的才华,但她们理智大方、坚贞善良,追求幸福与个性解放、看重平等与尊严,同样是文艺复兴那个时代富有人性光辉的时代象征。
  注释:
  [1]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100页.
  [2]莎士比亚著,朱生豪等,《莎士比亚全集(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97页.
  [3]莎士比亚著,朱生豪等,《莎士比亚全集(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127页.
  [4]莎士比亚著,朱生豪等,《莎士比亚全集(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128页.
  [5]莎士比亚著,朱生豪等,《莎士比亚全集(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96页.
  [6]莎士比亚著,朱生豪等,《莎士比亚全集(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511-512页.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著,朱生豪等译,《莎士比亚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2]宋艳,《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3]杜姗姗,《透过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解读其爱情观》,《名作欣赏》,2012年(11).
  [4]苏屹峰,《莎士比亚不同创作时期中的女性形象概览》,《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4).
  [5]陈达,《浅析莎士比亚_四大喜剧_中的女性形象》,《电影评介》,2006年(10).
  [6]多人译,《人文主义—全盘反思》,三联书店编辑部,美国人文杂志社,2006年.
  [7]阿伦·布洛克(Alan Bullock)著,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群言出版社,2012年.
其他文献
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中部分带有着或多或少的自传性色彩,在1922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中,也具有“卡夫卡式困境”的投影,在这个奇异的艺术家生命消逝
摘 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享誉世界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清新隽永,语言简单朴实,主题意蕴深远,主张诗应“以快乐开始,以智慧终结”,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语言;主题  作者简介:王庆玲(1992.2-),女,辽宁丹东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英国作家D·H·劳伦斯在其长篇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塑造出了一对性灵合一的有情人——唐妮和密勒斯,借此对婚姻与性这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唐妮的人性原本健康自然,
《2006中国报业发展报告》中这样论述:“中国报业的几次增长周期分别为1990-1993;1994-1999;2000-2004,其中2000-2004年是最为强劲的一波。在前三次周期性增长中,晚报都市类
《家》是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作品主要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早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称颂了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
摘 要:幽默一直以来都是言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幽默话语的形成离不开语义和语境。本文以Leech的语义七分法为理论框架,从美剧《破产姐妹》中选取部分语料,从语义层面解读幽默效果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幽默话语;语义七分法;《破产姐妹》  作者简介:刘新宇(1994.12-),女,满族,辽宁北镇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普通语言学。  [中图分类
近几十年,现代化的转型促使市场在经济、文化中的位置在抬升,文艺片在商业片冲击下难以为继,电影票房与口碑之间的反常关系引人深思。1997年的《变脸》到2016年的《百鸟朝凤
自从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2005年启动以来,就牵动着国家领导人的心。2005年8月22日奠基时,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专门前来剪彩。2006年9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独山子,
摘 要:侯孝贤被誉为东方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擅长运用长镜头创造影片独特的视听风格。本文结合侯孝贤的影片,从侯孝贤的影片内容、叙事模式、整体风格、拍摄角度等方面出发,分析影片如何体现长镜头的特点,即保证时空完整性、再现生活原风貌、传达寓意、达到情绪上的连贯与升华、引起观众共鸣,创造影片的整体风格,体现出融情于景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侯式长镜头;诗意情怀;美学风格  作者简介:葛佳宁(1989-)
摘 要:近年来,弹幕作为一种新型的视频交流方式,从小众的二次元人群逐渐走入社会大众的视线,其独特的传播形式使其在视频、电影、游戏、直播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分析弹幕的特点,结合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弹幕形式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弹幕;形式;受众;狂欢  作者简介:杨倩(1993-),女,汉族,四川省南充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16级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