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银行和军刀闻名于世的中欧国家瑞士,不仅经济发达,而且景色宜人。我的偶像奥黛丽·赫本选择日内瓦莱芒湖边小镇特洛施纳作为后半生的栖居地,甚至在得知患有癌症后,为了最后看一眼她所钟爱的瑞士雪景,专程从洛杉矶医院赶回自己家中,一个多月后便与世长辞。能令“人间天使”如此留恋的土地,想必不会让人失望。大概就是抱着这样模糊的向往,我踏上了去瑞士交换学习的旅程。
苏黎世,因着联邦理工大学坐落在此,这半年我便栖居在这个繁华而安详的城市里。
9月初,天气转凉,苏黎世的大街上铺了一层金黄或暗红的落叶。微风吹得静谧的利马特河面波光粼粼,上面游弋着因远离纷争、不谙世事而显得高贵优雅的白天鹅。阳光慵懒地洒在交错着电车轨道的街道上,似乎在告诉你,作为瑞士最主要的城市之一,这儿美得毫无企图心。远处钟声响起的时候,眼前斑驳的墙面上,梧桐叶影影绰绰。
而在此处的市中心,便是寸土寸金的班霍夫大街。它给你的印象是林立的瑞士银行,是精致的欧式建筑,是色彩鲜艳的跑车,是橱窗里价格昂贵的各类商品。
某个闲散的下午,漫步在街上,你可以感觉到瑞士是一个非常宜居的地方,蓝天绿水、空气清新;作为永久中立国,它富得历史悠久,富得理所当然。
瑞士人似乎并没有什么野心,他们拿着丰厚的薪资,在一片山清水秀的地方安静而富足地生活着。偶尔你会生出一种错觉,瑞士人其实都是十项全能的高手——他们所创造的东西,庞大到复杂的交通系统,细小到精妙的机械表盘,无一不是极致品质的象征。瑞士人兼具法国人的浪漫和德国人的严谨,他们大抵是世界上最相信“国产”的一批人,因为他们总爱说“World Class, Swiss Made。”这也是我在瑞士生活的切身感受,邮差、列车、活动,皆如他们引以为豪的瑞士钟表一样,严谨而守时。
有时候,我又会觉得他们认真到有些执拗:比如大部分的欧洲国家扔垃圾是要缴税的,瑞士更是把这点做到了极致。单单垃圾手册就有100多页,苏黎世的垃圾袋叫做ZüriSack,是要专门在超市买的,一个垃圾袋大约20元人民币,买一打就要200多元。初来这儿的留学生,往往并不知道这个要求,用自己的垃圾袋胡乱一装就投进街道的垃圾箱中。情况好的话,第二天你会看到垃圾箱边上单单你的垃圾袋被拿了出来摆在一边,上面用英文贴了一张条子,写着“请学会垃圾分类和使用ZüriSack”;若是运气差些,就会有专门的警察,在你的袋子里寻找蛛丝马迹以找到原主人,然后找到你的房间来开罚单。
这就是苏黎世,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幸福指数和经济水平直接挂钩的地方,一个让你“又爱又恨”的城市。
这是一所很低调的大学,然而它被称为“欧洲大陆理工第一名校”绝非浪得虚名,看看这份华丽的校友名单就能让你惊艳不已。这所学校可是出过20多个诺贝尔奖得主呢,比如发现X射线的伦琴,比如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比如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沃尔夫冈·泡利,比如发现核磁共振的理查德·欧内斯……
瑞士主要使用德语,所以联邦理工大学的本科教育也使用德语,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并不是很热门,毕竟语言门槛比较高。而英语课大多是研究生的课程,所以对于世界各地的交换生来说,大部分都会选择研究生学院用英语授课的科目。本学期,我便选修了5门研究生课程。
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首先体现在强大的师资阵容上——学校请来的可都是各个领域的牛人,就拿我选修的课程讲师来举例子:有谷歌的科技主管教我们信息挖掘,有普华永道的瑞士分部董事长教我们公司融资,有学界大拿教我们大数据处理……而在讲堂上,再耀眼的光环和头衔都仿佛不复存在,他们和我们平起平坐,将知识和经验娓娓道来。你很难想象,在风趣的谈吐、博学的讨论背后,也许你面前的这个人,正在自己的领域里改变世界。
除此以外,系统而便捷的图书馆也让我惊艳。全瑞士的所有图书馆都是连通的,这个连通不仅体现在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所有藏书,而是借书也都是互通的。在查询的时候,你其实是在向整个瑞士的藏书库借书,不论有多远,都可以为你送到指定的图书馆。开学第一天,我便尝试借了一本算法的书,系统显示本校图书馆里这几本都被借走了,最快要下个月还,不远处的市立图书馆也有一本,但也要一周后还,系统里还建议说,距离本地3小时车程的洛桑理工大学图书馆也有这本书,2天后就有人会还书,加上转送来苏黎世的2天,最快4天就可以拿到我想看的书。我不禁纳闷,该选这个最快的吗?真的会把书从瑞士那一头的城市运到这一头?我问借书的助理,她笑笑回答说,不要紧,就算只有你一个人这么借,图书馆也会专门为你把那本书从洛桑运来苏黎世的,更别说整个苏黎世每天都有好几十起同一路线的借书订单了。只要你想学、想看,国家帮你解决书的运送问题——这些服务,作为学生都是免费享受的。果不其然,过了三四天后,我的电子邮箱里收到了学校图书馆发来的提醒,说那本书已经送到,提醒我有空的时候去取。这不禁让我受宠若惊,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用好。
瑞士的学校还有一个有趣的东西,叫做relax room。如果你恰好有那么一个小时的课间,想休息一下补充精力,那么这儿就是你的不二之选。在门口脱了鞋走进去,是两个房间,外室有一个管理人员,负责向你介绍各类休息的床以及用途;内室则是用屏风隔开的各类休息床——有按摩椅、外放音乐的床、内置耳机的卧榻、安静的榻榻米。室内还飘着淡淡的熏香,你只需和管理人员说好起床的时间,就可以带着一条小毯子、一副熏香眼罩和一个枕头垫进去呼呼大睡了,管理员会在约定时间轻轻地碰一下你的脚踝,把你唤醒,非常人性化。
我的德语老师告诉我一个小典故,说是100多年前,苏黎世必须得在教育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之间选择一个,也就是在理工大学和首都之间二选一。而苏黎世选择了大学,毅然把首都让给了在一小时车程以外的另一个美丽城市——伯尔尼。让苏黎世甘心为之放弃成为政治中心的大学,现在看来,并没有让它失望。它真正地实现了海纳百川,人才辈出。
瑞士恐怕是世上最适合寄情山水的乐土了。我来此交换的学期正当秋冬之际,周末常常坐火车穿过广袤的大地,跑到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古朴村落里住上几晚。去过的雪山之中,策马特峰是我的最爱。
早晨拉开窗帘,这个海拔2000米的小镇似乎整个凝固了,大片大片的雪毫无预兆地出现在视野里。莹白的积雪完完全全地占领了整个世界,纯洁到让你静止了呼吸。白雪点缀在倾斜的木制屋顶上,压在翠绿苍劲的松树上,铺在安静的石拱桥上。但这寂静之中仍有勃勃生机,是流动的溪水撞击石块的叮叮咚咚,是远处小木屋烟囱里升腾的袅袅炊烟,是远山层林尽染的缤纷色彩。
饭后,我们一行开始爬山。徒步了20多公里,很多小路被新下的大雪覆盖,若不是有专业的向导和GPS装置,我们单用手机地图是很难找到正确方向的。晚秋的金黄松叶纷纷落下,溶在了雪中,脚下踩过的小道,都是灿烂的金黄色。低至零下的气温和易滑的山路,并不能阻止我们一次次被眼前的美景震撼。当最后爬到雪山顶的湖边,看着远处海拔4000多米的马特洪峰在湖心的倒影时,有生以来从未攀登过雪山的我,怎么能不为它倾倒呢。这场景,如同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写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那般。
我们站在山顶眺望灰蒙蒙的天际线,耳边是凛冽的山风,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并不是像在别处的陡然被惊艳的感觉——若是在别处,大抵是走了漫长的山路,突然来到了开阔处,可供一睹壮美的风景;而瑞士则是,你随时随地,人在画中。你并不需要去区分,是否来到了传说中的旅游点,在这里,最随意的一张照片,都可以做成明信片。
我们坐着缆车沿着山麓的缓坡下行,几千年的时光在庞大的冰川和深厚的积雪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顺着缆车的轨道在眼前一一划过,尽收眼底。
它美得纯净,美得让人热泪盈眶,让你觉得,你出现在这景色里,都是多余的。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由本文作者提供)
苏黎世,因着联邦理工大学坐落在此,这半年我便栖居在这个繁华而安详的城市里。
9月初,天气转凉,苏黎世的大街上铺了一层金黄或暗红的落叶。微风吹得静谧的利马特河面波光粼粼,上面游弋着因远离纷争、不谙世事而显得高贵优雅的白天鹅。阳光慵懒地洒在交错着电车轨道的街道上,似乎在告诉你,作为瑞士最主要的城市之一,这儿美得毫无企图心。远处钟声响起的时候,眼前斑驳的墙面上,梧桐叶影影绰绰。
而在此处的市中心,便是寸土寸金的班霍夫大街。它给你的印象是林立的瑞士银行,是精致的欧式建筑,是色彩鲜艳的跑车,是橱窗里价格昂贵的各类商品。
某个闲散的下午,漫步在街上,你可以感觉到瑞士是一个非常宜居的地方,蓝天绿水、空气清新;作为永久中立国,它富得历史悠久,富得理所当然。
瑞士人似乎并没有什么野心,他们拿着丰厚的薪资,在一片山清水秀的地方安静而富足地生活着。偶尔你会生出一种错觉,瑞士人其实都是十项全能的高手——他们所创造的东西,庞大到复杂的交通系统,细小到精妙的机械表盘,无一不是极致品质的象征。瑞士人兼具法国人的浪漫和德国人的严谨,他们大抵是世界上最相信“国产”的一批人,因为他们总爱说“World Class, Swiss Made。”这也是我在瑞士生活的切身感受,邮差、列车、活动,皆如他们引以为豪的瑞士钟表一样,严谨而守时。
有时候,我又会觉得他们认真到有些执拗:比如大部分的欧洲国家扔垃圾是要缴税的,瑞士更是把这点做到了极致。单单垃圾手册就有100多页,苏黎世的垃圾袋叫做ZüriSack,是要专门在超市买的,一个垃圾袋大约20元人民币,买一打就要200多元。初来这儿的留学生,往往并不知道这个要求,用自己的垃圾袋胡乱一装就投进街道的垃圾箱中。情况好的话,第二天你会看到垃圾箱边上单单你的垃圾袋被拿了出来摆在一边,上面用英文贴了一张条子,写着“请学会垃圾分类和使用ZüriSack”;若是运气差些,就会有专门的警察,在你的袋子里寻找蛛丝马迹以找到原主人,然后找到你的房间来开罚单。
这就是苏黎世,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幸福指数和经济水平直接挂钩的地方,一个让你“又爱又恨”的城市。
这是一所很低调的大学,然而它被称为“欧洲大陆理工第一名校”绝非浪得虚名,看看这份华丽的校友名单就能让你惊艳不已。这所学校可是出过20多个诺贝尔奖得主呢,比如发现X射线的伦琴,比如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比如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沃尔夫冈·泡利,比如发现核磁共振的理查德·欧内斯……
瑞士主要使用德语,所以联邦理工大学的本科教育也使用德语,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并不是很热门,毕竟语言门槛比较高。而英语课大多是研究生的课程,所以对于世界各地的交换生来说,大部分都会选择研究生学院用英语授课的科目。本学期,我便选修了5门研究生课程。
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首先体现在强大的师资阵容上——学校请来的可都是各个领域的牛人,就拿我选修的课程讲师来举例子:有谷歌的科技主管教我们信息挖掘,有普华永道的瑞士分部董事长教我们公司融资,有学界大拿教我们大数据处理……而在讲堂上,再耀眼的光环和头衔都仿佛不复存在,他们和我们平起平坐,将知识和经验娓娓道来。你很难想象,在风趣的谈吐、博学的讨论背后,也许你面前的这个人,正在自己的领域里改变世界。
除此以外,系统而便捷的图书馆也让我惊艳。全瑞士的所有图书馆都是连通的,这个连通不仅体现在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所有藏书,而是借书也都是互通的。在查询的时候,你其实是在向整个瑞士的藏书库借书,不论有多远,都可以为你送到指定的图书馆。开学第一天,我便尝试借了一本算法的书,系统显示本校图书馆里这几本都被借走了,最快要下个月还,不远处的市立图书馆也有一本,但也要一周后还,系统里还建议说,距离本地3小时车程的洛桑理工大学图书馆也有这本书,2天后就有人会还书,加上转送来苏黎世的2天,最快4天就可以拿到我想看的书。我不禁纳闷,该选这个最快的吗?真的会把书从瑞士那一头的城市运到这一头?我问借书的助理,她笑笑回答说,不要紧,就算只有你一个人这么借,图书馆也会专门为你把那本书从洛桑运来苏黎世的,更别说整个苏黎世每天都有好几十起同一路线的借书订单了。只要你想学、想看,国家帮你解决书的运送问题——这些服务,作为学生都是免费享受的。果不其然,过了三四天后,我的电子邮箱里收到了学校图书馆发来的提醒,说那本书已经送到,提醒我有空的时候去取。这不禁让我受宠若惊,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用好。
瑞士的学校还有一个有趣的东西,叫做relax room。如果你恰好有那么一个小时的课间,想休息一下补充精力,那么这儿就是你的不二之选。在门口脱了鞋走进去,是两个房间,外室有一个管理人员,负责向你介绍各类休息的床以及用途;内室则是用屏风隔开的各类休息床——有按摩椅、外放音乐的床、内置耳机的卧榻、安静的榻榻米。室内还飘着淡淡的熏香,你只需和管理人员说好起床的时间,就可以带着一条小毯子、一副熏香眼罩和一个枕头垫进去呼呼大睡了,管理员会在约定时间轻轻地碰一下你的脚踝,把你唤醒,非常人性化。
我的德语老师告诉我一个小典故,说是100多年前,苏黎世必须得在教育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之间选择一个,也就是在理工大学和首都之间二选一。而苏黎世选择了大学,毅然把首都让给了在一小时车程以外的另一个美丽城市——伯尔尼。让苏黎世甘心为之放弃成为政治中心的大学,现在看来,并没有让它失望。它真正地实现了海纳百川,人才辈出。
瑞士恐怕是世上最适合寄情山水的乐土了。我来此交换的学期正当秋冬之际,周末常常坐火车穿过广袤的大地,跑到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古朴村落里住上几晚。去过的雪山之中,策马特峰是我的最爱。
早晨拉开窗帘,这个海拔2000米的小镇似乎整个凝固了,大片大片的雪毫无预兆地出现在视野里。莹白的积雪完完全全地占领了整个世界,纯洁到让你静止了呼吸。白雪点缀在倾斜的木制屋顶上,压在翠绿苍劲的松树上,铺在安静的石拱桥上。但这寂静之中仍有勃勃生机,是流动的溪水撞击石块的叮叮咚咚,是远处小木屋烟囱里升腾的袅袅炊烟,是远山层林尽染的缤纷色彩。
饭后,我们一行开始爬山。徒步了20多公里,很多小路被新下的大雪覆盖,若不是有专业的向导和GPS装置,我们单用手机地图是很难找到正确方向的。晚秋的金黄松叶纷纷落下,溶在了雪中,脚下踩过的小道,都是灿烂的金黄色。低至零下的气温和易滑的山路,并不能阻止我们一次次被眼前的美景震撼。当最后爬到雪山顶的湖边,看着远处海拔4000多米的马特洪峰在湖心的倒影时,有生以来从未攀登过雪山的我,怎么能不为它倾倒呢。这场景,如同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写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那般。
我们站在山顶眺望灰蒙蒙的天际线,耳边是凛冽的山风,我清晰地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并不是像在别处的陡然被惊艳的感觉——若是在别处,大抵是走了漫长的山路,突然来到了开阔处,可供一睹壮美的风景;而瑞士则是,你随时随地,人在画中。你并不需要去区分,是否来到了传说中的旅游点,在这里,最随意的一张照片,都可以做成明信片。
我们坐着缆车沿着山麓的缓坡下行,几千年的时光在庞大的冰川和深厚的积雪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顺着缆车的轨道在眼前一一划过,尽收眼底。
它美得纯净,美得让人热泪盈眶,让你觉得,你出现在这景色里,都是多余的。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由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