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感知情境,加强朗读,以丰富学生的想像;通过说话训练、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联系生活,养成善于想像的习惯;还要积极创设情境,形成氛围,给学生一片想像的天空。
关键词:情境 训练 想像 创造
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像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动力。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想像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力的源泉。”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语文教学,作为各门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不断丰富学生的想像
想像的水平依赖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表现越丰富,想像就越开阔、深刻;表象越贫乏,想像就越狭窄、肤浅。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必须使学生头脑中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如滑稽可笑、充满创意的《皇帝的新装》,美不胜收、令人往返的《桃花源记》,还有苏轼举杯望明月、把酒问青天的感慨,鲁迅梦中故乡的美丽......这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积累的原型,都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材料。因此,我们要积极利用教材,不断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在利用教材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感知——领悟——品味”这一思维过程,把着力点放在创设画面、感知情境、体味意境上。正如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作者先描绘了亭子周围的优美风光,描述了山间四时的不同景色,使读者感觉到太守游山的那份欢乐、那份喜悦,仿佛自己置身于山林之中。文章最后写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议论,引发了读者的感慨: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学生正是通过感知文字,领悟、品味到作者的寄情山水的情趣和与民间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在阅读时,如同陪作者一起游览品味,从而形成了自己生活的表象积累。
2.加强朗读、激发学生的想像。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盛情强烈、具有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想像,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种种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如学习老舍的散文名篇《五月的青岛》,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去领悟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像。例如在学习五月青岛绿色这一段文字时,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来引爆学生想像的火花。“人面桃花相映红”学生读到这一句时,自然而然地想像起少女们与桃花争春斗艳的美景。总之,在朗读这篇文章时,要带着一种欣赏,赞美的语气去读,激发学生的想像,唤起学生的美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五月的青岛如画般的美景之中。
二、通过语言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学生的想像活动是要在语言的调节之下进行的,并且要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的语言,就会使学生的想像永远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起想像能力也就缺乏广泛性、深刻性。事实证明,具有丰富语音能力的学生,其想像的描述则枯燥、贫乏。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1.加强口头语言训练表达训练,提高学生想像水平。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词汇。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手段,切实加强学生的词语积累训练,不断丰富他们词汇量。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要求学生根据词中的描绘,用生动的语言再造一幅北国雪景图。这样学生调动自己大脑中的词汇,根据自己的想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北国雪景,从而激起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
2.强化学生的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作文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是训练学生想像能力的有效途径。其主要方式有写童话、寓言、科幻作文等。如写《假如我是……》《二十年以后的我……》一类假想性作文;以《我希望……》《我祝愿……》等为题写愿望性作文,表达心中的追求与理想。也可以多种形式的情景作文,如听一段歌曲或音响(动物鸣叫、小泉叮咚等),让学生描绘想像中的画面;概述一个故事,让学生展开想像写出具体场景情节和人物形象;根据所给作文材料,拟写开头,续写结尾,补写中段等。这些做法既可以从训练之中引发学生的联想,又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想像空间。近年来中高考兴起的话题作文,即使作文技巧无可挑剔,恐怕也与高分无缘。
作文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尽情弹奏心灵的旋律,也可以长篇大论。既可以指定材料写作,也可以写形式自由的话题作文。通过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之想像更加丰富,想像之路更加通畅。
三、在生活中养成善于想像的习惯,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想像是对自己有的表现进行改造而创新新形象的过程。组成新形象的材料永远来源于客观现实。一个盲人永远不会想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美景;一个聋人永远不能体会黄河大合唱那豪放雄浑的气势,当我们读柳宗元的《江雪》时,我们头脑就会展现一幅老翁江畔雪野垂钓图,这是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储存着千山、万径、雪、蓑笠翁鸟等记忆表象。读着这首诗时,借助这些表象的重新组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冷清孤寂的意境。由此可见,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提高学生想像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多多去观察自然,体验生活,感受人生百态世事变迁。要使他们明白,校园漫步,街头浏览,都不能无动于衷,一列飞驰的列车,一页崭新的日历,一抹天际的晴岚,一种新上市的新商品等等都能唤起美好的遐想和情思。就如郑振铎在海上看到海燕飞翔时联想到家乡的燕子,从而引发缕缕的乡愁一样。我们生活中就有许许多多可以想像的景与物,只要学生平时多注意细致观察,并且随时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为想像积累足够的的表象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四、创设情境,形成氛围,活跃学生的想像力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是十分必要的。
同样,很难设想,一个拘谨局促的氛围能造就出文思喷涌、想像力丰富的诗人、作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一种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之中调动已有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展开丰富的想像。
正如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片想像的天空,给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他们在思维的天空展翅翱翔,那么,他们的创新能力将不断地得到发展。
关键词:情境 训练 想像 创造
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像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动力。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曾指出:“想像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力的源泉。”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语文教学,作为各门学科中最基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不断丰富学生的想像
想像的水平依赖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表现越丰富,想像就越开阔、深刻;表象越贫乏,想像就越狭窄、肤浅。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必须使学生头脑中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如滑稽可笑、充满创意的《皇帝的新装》,美不胜收、令人往返的《桃花源记》,还有苏轼举杯望明月、把酒问青天的感慨,鲁迅梦中故乡的美丽......这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积累的原型,都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材料。因此,我们要积极利用教材,不断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在利用教材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情境。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感知——领悟——品味”这一思维过程,把着力点放在创设画面、感知情境、体味意境上。正如阅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作者先描绘了亭子周围的优美风光,描述了山间四时的不同景色,使读者感觉到太守游山的那份欢乐、那份喜悦,仿佛自己置身于山林之中。文章最后写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这议论,引发了读者的感慨:欧阳修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学生正是通过感知文字,领悟、品味到作者的寄情山水的情趣和与民间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在阅读时,如同陪作者一起游览品味,从而形成了自己生活的表象积累。
2.加强朗读、激发学生的想像。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盛情强烈、具有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想像,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种种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如学习老舍的散文名篇《五月的青岛》,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去领悟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像。例如在学习五月青岛绿色这一段文字时,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来引爆学生想像的火花。“人面桃花相映红”学生读到这一句时,自然而然地想像起少女们与桃花争春斗艳的美景。总之,在朗读这篇文章时,要带着一种欣赏,赞美的语气去读,激发学生的想像,唤起学生的美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五月的青岛如画般的美景之中。
二、通过语言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学生的想像活动是要在语言的调节之下进行的,并且要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的语言,就会使学生的想像永远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起想像能力也就缺乏广泛性、深刻性。事实证明,具有丰富语音能力的学生,其想像的描述则枯燥、贫乏。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1.加强口头语言训练表达训练,提高学生想像水平。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词汇。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手段,切实加强学生的词语积累训练,不断丰富他们词汇量。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要求学生根据词中的描绘,用生动的语言再造一幅北国雪景图。这样学生调动自己大脑中的词汇,根据自己的想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北国雪景,从而激起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
2.强化学生的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作文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是训练学生想像能力的有效途径。其主要方式有写童话、寓言、科幻作文等。如写《假如我是……》《二十年以后的我……》一类假想性作文;以《我希望……》《我祝愿……》等为题写愿望性作文,表达心中的追求与理想。也可以多种形式的情景作文,如听一段歌曲或音响(动物鸣叫、小泉叮咚等),让学生描绘想像中的画面;概述一个故事,让学生展开想像写出具体场景情节和人物形象;根据所给作文材料,拟写开头,续写结尾,补写中段等。这些做法既可以从训练之中引发学生的联想,又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想像空间。近年来中高考兴起的话题作文,即使作文技巧无可挑剔,恐怕也与高分无缘。
作文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尽情弹奏心灵的旋律,也可以长篇大论。既可以指定材料写作,也可以写形式自由的话题作文。通过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之想像更加丰富,想像之路更加通畅。
三、在生活中养成善于想像的习惯,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想像是对自己有的表现进行改造而创新新形象的过程。组成新形象的材料永远来源于客观现实。一个盲人永远不会想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美景;一个聋人永远不能体会黄河大合唱那豪放雄浑的气势,当我们读柳宗元的《江雪》时,我们头脑就会展现一幅老翁江畔雪野垂钓图,这是因为我们的头脑中储存着千山、万径、雪、蓑笠翁鸟等记忆表象。读着这首诗时,借助这些表象的重新组合,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冷清孤寂的意境。由此可见,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提高学生想像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多多去观察自然,体验生活,感受人生百态世事变迁。要使他们明白,校园漫步,街头浏览,都不能无动于衷,一列飞驰的列车,一页崭新的日历,一抹天际的晴岚,一种新上市的新商品等等都能唤起美好的遐想和情思。就如郑振铎在海上看到海燕飞翔时联想到家乡的燕子,从而引发缕缕的乡愁一样。我们生活中就有许许多多可以想像的景与物,只要学生平时多注意细致观察,并且随时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为想像积累足够的的表象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
四、创设情境,形成氛围,活跃学生的想像力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是十分必要的。
同样,很难设想,一个拘谨局促的氛围能造就出文思喷涌、想像力丰富的诗人、作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最大限度地营造出一种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之中调动已有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展开丰富的想像。
正如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一片想像的天空,给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让他们在思维的天空展翅翱翔,那么,他们的创新能力将不断地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