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思维的方向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dianxitongguan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顿大词典》对“问题”的解释是:那些并非可以立即求解或较困难的问题,那种需要探索、思考的、要积极思维活动的问题。1988年的第六屇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问题解决、模型化及应用》课题组提交的报告中指出,“问题”是对人具有智力挑战特征的、没有现成的直接方法、程序或算法的待解问题情境。以上对“问题”的阐释,说明“问题”是需要积极思维的,问題是具有智力挑战性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设置的问题质量、数量等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它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数学课堂中如何设置数学问题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问题的数量思维的发展性
  1.无问题的课堂——满堂灌,思维发展无保障
  一堂课,问题设置数量的多与少,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是衡量学生思维是否发展的有效尺度。如,在新课改之前的传统教学——满堂灌教学,课堂上教师根本不设置问题,是一种纯粹的填鸭式教学,师生完全被“物化”,教师是饲养员,学生是鸭子;教师是留声机,学生是储存器;教师是复印机,学生是复制品。这样的教学教师完全变成了主宰一切的绝对力量,学生相应地沦为可怜的被控制体。这样无问题的课堂,学生不存在思考,只是机械记忆,何来思维发展?
  2.问题太多的课堂——满堂问,思维发展是浅层次的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所有教师共同遵守的法则,以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对话”式教学随之而起,“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课堂上教师费尽心机设计大量问题,教师不停地问,学生不停地答,这种碎问碎答的“满堂问”,乍看起来似乎启动思维,师生互动,是对“满堂灌”的革命。但是由于教师频频提问,问题转换之快往往令人应接不暇,只不过是“满堂灌”的变种而已。实质上,仍然是老师的操纵,只不过换了一种操纵的办法,用环环相扣的问题抓住学生,少数奥赛选手的料子还能有一点享受的滋味,而芸芸众生是没有喘息机会的,有的连问题都没有听清就过去了。这样的教学,最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思维肤浅化、幼稚化、平庸化,绝无创造性可言。
  准确地说,“满堂问”的课堂比以前要有一点进步,关键不在“问”而在“满”,由于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你问我答,行云流水,从上课一直问到下课,学生一点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都没有,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无多少思维含量,无主体性,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长此以往,不仅浪费教学时间,滋生懒惰,还抑制思维,严重阻碍学生智能的发展。
  那么,问题数量到底设置多少比较适宜学生思维的发展?一堂课40分钟,肯定不能都由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没有问题。提问的重点要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问在最需要、最值得问的地方,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笔者认为一堂课主问题不宜超过5个(追问的问题不算,那是随机生成的),3~4个为宜,不要面面俱到,主次不分,也不要频繁、烦琐,这样才能以最短时间,创造最佳效果。太多、太少或没有问题都不适宜学生的思维发展,甚至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问题的质量思维的探索性
  问题的多与少、有和无,是决定学生思维是否有效发展的重要尺度。但问题的质量是衡量学生思维发展到什么程度的重要标尺。如果问题设置程式化,“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等,语言表述单一,缺少数学味,缺少挑战性,同样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更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如果问题设置随意化或设置不准确,学生的思维仍然是得不到发展,甚至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一个教师在执教“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时候,出示三角尺问:“这是什么呀?”这是无意义的提问,对教学内容一点儿帮助都没有,既无思维含量,又浪费教学时间,同样又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到底设置什么样的问题能够确保思维的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置:
  1.问题的语言要简洁
  数学语言是严谨的、简洁的。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语言也要注意简洁、严谨,不得啰嗦,不得绕弯子,不得丢圈子,既要让学生能听明白,还要不能太苍白;既要具有数学味,还要通俗易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语言要用心推敲,要能够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如“看到这幅图,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谁有一双发现数学的眼睛?”等,提问的语言既要精炼,还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成为打开数学知识宝库的钥匙语言,成为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语言。
  2.问题的语气要有吸引力
  语气是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即说话抑扬轻重的变化。同样的句子,语气不同,意思就会不同,产生的效果会大相径庭。数学课堂上由于数学语言的“冷酷面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语气要特别注意,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可以用反问句,可以故意放缓提问速度,可以对关键词特别偏重,还可故作紧张、惊讶状等。这样自然就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一种刺激,激起学生的注意,挑起思维的火花。当然也不能过于尖利,过于夸张,那样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思维。
  3.问题的指向要有明确性
  (1)瞄准目标——准——为思维起航。问题是思维的方向。设置问题的目的是想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完成什么教学任务,教师一定要清楚,要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师生间的对话,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这是基本的要求,它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课堂学生思维离题万里,老师“拉”不回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问题没有设置“准”。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平面图形面积复习”的时候,出示一间装修非常漂亮的房子,目的是想引入里面各种家具的形状、面积,便于揭示课题。师问:“这件房子漂亮吗?漂亮在哪儿呢?”结果学生回答:“墙壁的颜色很漂亮”“沙发很漂亮”“吊灯很漂亮”“床很漂亮”等,5分钟过去了,也没有学生说到家具的形状、面积。如果改成这样设问:“同学们,这个房间设计得漂亮吧!这里面应用到好多数学知识设计呢!你能想到哪些呢?”这样设问,很快过渡到主题上,又便于揭示主题。所以,教师在设问的时候,一定要紧扣目标,瞄准靶心,为学生的思维起点定向,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   (2)瞄准方法——浅——为思维助航。这里的方法主要指学生的学法,因为新知的建构主要靠学生自己去探究,而且教师主要就是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句话叫“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新知揭示以后,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宜深奥,不宜拐弯抹角,可以简单一些,浅显一些,要能够帮助学生很快找到用什么方法去研究。例如,一个教师在执教“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课时,让学生拿出袋中的材料准备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只有2根小棒。学生要么望着两根小棒,要么望着老师,心想:两根小棒怎么做研究呢?师问:“两根小棒怎么研究呢?谁有孙悟空的变法术变出三根呢?”问题很简单,但针对性强,学生马上想到可以把其中一根剪开,也可自己添上一根,还可以两人合作。这样的设问让学生很快找到研究的方法,为探究活动助航。
  (3)瞄准重难点——深——为思维探航。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数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好像是统管数十盏电灯的总开关,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学生如果不掌握重点,课堂就不能有真正的教学质量。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进行有价值的提问,突破要害,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设置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里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要有一定的思考含量。例如,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复习”这一课,师生复习完各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后,可以问:“这些图形形状不同,但公式推导的时候好像都有着某种的联系,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呀?”这样的问题既有深度,又有厚度,还有温度,具有浓浓的挑战性,能够挑动学生思维的涟漪,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师深度提问下,学生不自觉地就会去找几个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本节课的复习重点由“点”串成“链”织成“网”水到渠成。
  教学重点是一堂课的核心部分,问题是关键,这里的问题设置不宜过宽,不宜过大,也不能太细、太小,可以略窄一点,但一定要有深度,要让学生掉进思维洞里,陷进思维井里,挖出真金来,掏出珍宝来,这才是有思维深度的问题。
  (4)瞄准生成点——宽——为思维远航。一堂好课,一定是有生成的课。这里的问题设置可以宽泛一些,不要太窄,如果太窄,有局限性,不利于思维向远处扩展;如果太直白,又无思维含量。这里设置的问题,指向性要有,但不宜太集中,要大、要宽、要整,要指向整个靶场,而不是靶心。要让所有学生都能找到答案,还要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答案。
  三、提问的时机思维的导航仪
  “时机”指具有时间性的客观条件,(多指有利的)天时、机会、机遇。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时机”运用到数学课堂上的提问机会同样合适。就是说,数学课堂的提问要找准机会,进行适时提问、引导,不得随意提问,抓住火候,是确保课堂质量高效的重要措施。具体如下:
  一问情境处——思维入口。自新课改倡导情境教学以来,情境教学成为公开课的亮点,生活情境导入、故事情境导入等,不管哪一种情境,里面总蕴含着今天要学习的数学问题,教师必须想办法把情境里面隐含的数学抽出来。所以,在情境处必须要设置一个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找到入口处,这是确定学生思维方向的起点问题。
  二问研究方法处——思维展开。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同一研究方法,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相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达到的效果也不同。这里设置问题,让学生明确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更有效,既给学生指明研究路径,也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时候,情境导入过后,教师用商量的口吻提问到:这小数加法,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独立探索?和同学讨论?还是让老师带着你们研究?孩子们异口同声说:先独立探索,遇到不会的再和同学商量,实在不会再请教老师。这样在研究方法处设问,既教给学生数学的学习方法,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不仅是在学知识,更是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以,这里设置问题,要让学生明白用什么方法研究,为思维的顺利展开提供帮助。
  三问结论总结处——思维建模。过程重要,结论更重要,过程的目的是为了得出结论,一堂课如果不把结论总结出来,总是遗憾,是一节不完整的课。结论如何总结,模型如何建立,問题的设置就成了瓶颈。所以,总结处设置问题非常重要。如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许多教师往往不注意问题的设置或者问题设置随意,如“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样设置问题,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看似学生会了,其实本质的东西学生一无所知。学生只是会计算,即会模仿,但为什么这样计算学生不理解。我在教学这一课总结的时候,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同分母分数加法、减法,分母为什么都不变啊?”逼着学生去思考,分母不变,就是分数单位不变,分数单位在计算中就是计数单位,只有计数单位相同,表示计数单位的个数才能相加减(分子才能相加减)。所以,总结建模处设置的问题要把核心知识拎出来,把数学思想提炼出来,才能达到总结建模的作用。
  四问拓展延伸处——思维出口。新课的拓展延伸处,是由课内向课外、由数学学科向其他学科、由思维点向思维面、思维体伸展的关键处,是沟通新旧知识、校内外联系的生长点,这里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的有利时机。所以,这里要设置好问题,便于学生的思维向广阔处、纵深处发展。例如,教学五年级的“分数意义”结尾处,停车场的问题设置,把学生的思维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数学引向生活,沟通了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丰富了数学课程的内涵。
  有效的数学课堂,离不开问题,问题是思维的方向,是课堂师生互动的纽带。问题设置的数量、质量以及提问的时机,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当然,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总之,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置,它是确保课堂有效的保障,是学生智慧生长的关键,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导航仪。
其他文献
面对急危重症病人,能否及时准确地进行救治,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乃至以后的康复。急救工作可以说是门诊总体工作的一个缩影,直接反映医护工作质量及医护人员素质水平。
患者男,34岁.因面部、头皮出疹近30年就诊.患者于4~5岁时面部开始出疹,随后发现右侧颞顶部头皮出疹,面部皮疹渐多,头皮皮损渐增大,无自觉症状,至青春期皮损明显加重;8岁时曾出
教育是什么?在今天一般中国人眼中,其实“教育”只被理解成一个字:只有“教”,没有“育”。“育”是什么?我们可以联想到孕育、哺育、养育……都跟生命有关。如果我们把这个“育”
目的探讨银屑病的诱发因素.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了215例寻常性银屑病(PV)首次发病时的主诉、病史、检查结果以及长期随访情况.结果PV的诱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最多,占67.4
宗教对南疆中小学教育的渗透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及南疆地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部分南疆少数民族青少年被传染宗教极端主义思想是影响新疆乃至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
目的 观察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体外生长合成,探讨其病因。方法 应用体外角质形成细胞培养技术对18例银屑病患者受累、未受累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进行了培养,并将其角朊细胞在孵育
全肺灌洗术是唯一一种有效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的方法。一名通过可视胸腔镜肺活检被确诊患有严重肺泡蛋白沉积症的36岁女性,采用传统(没有改良)的全肺灌洗术反复灌洗疗效不明显,通
学习动力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那么,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做好如下几点:  一、借助语言的魅力来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  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应要像催化剂一样,深入学生的情感和知识基础之中,与其汇合,发生反应,从而启发学生的心智,振奋学生的
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开始对韩国实施减撤政策,在撤出大批作战部队的同时,着手推进韩国裁军计划,但受当时国际环境和朝鲜半岛局势制约,这种减缩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伴随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97例为我科1999年6月~2001年6月门诊患者,男32例,女65例;年龄21~57岁.均因面颈部皮损有碍美容来诊,病种为寻常疣、脂溢性角化、蜘蛛痣、疣状痣、汗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