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交流、学习、休闲的重要平台。但是,互联网带来的青少年犯罪事件也越来越多。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很多,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伦理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等等。本文主要分析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网络犯罪;青少年;心理成因;教育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脑、手机等互联网工具的快速普及,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交流和娱乐的重要平台。网络增长了青少年的见闻,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但网络中存在的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使青少年受到误导,并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模仿对象。近年来,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时有发生,给社会发展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本文中,笔者深入分析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一、 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1. 好奇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互联网突破了国界限制,青少年只要一点鼠标,就能找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互联网的全球性、共享性使青少年突破了时空限制,开拓了他们的视野。然而,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尤其是他们的思维缺乏独立性、欠缺是非辨别能力,很多青少年并不清楚在网络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哪些行为是违法的,而有些青少年则虽然知道是违法的,但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可能会冒着违反法律的风险做出非法入侵网站、网络窃密等犯罪行为。
2. 合群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因而个人认知和社会认知、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很多青少年内心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但青少年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思想难免会有幼稚的一面。他们的想法容易被成年人忽视,甚至被嘲笑,导致青少年心理产生孤独,挫败感,内心产生自卑感,在现实中得不到肯定,他们就会尝试从网络中寻求认可。有些青少年通过成功入侵他人的电脑寻求自信,没有了现实中被人嘲笑的柑橘,他们似乎找到了渴望已久的社会认同感。因此,一些青少年黑客将入侵各种信息系统看作一项智力挑战,将找到系统漏洞,成功入侵看作对自己技术和智力的肯定,视为成功的象征,却忽视了其中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一面。
3. 泄愤心理
青少年情感热烈,容易兴奋,同时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矛盾运动不平衡,导致青少年遇到刺激时很容易冲动,习惯感情用事。假如他们在现实的生活、学习或网络中受到不良刺激,就容易产生很强的泄愤心理。例如,四川重庆的李某因为和他人在网络上的一点口角,产生强烈的情绪冲动,通过网络散布谣言,恶意诽谤他人、公布他人隐私,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成为网络犯罪行为人。
二、 青少年网络犯罪预防措施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可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上由幼稚转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思想与现实之间充满矛盾,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这些矛盾也在不断增加。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对青少年进行合理引导,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这些矛盾就能逐渐得到解决,从而顺利完成人的社会化过程,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思想政治观念的培养是重中之重。青少年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家庭、学校对青少年思想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应该从家庭、学校教育开始做起,充分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利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青少年开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定期组织青少年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在校园中加强道德宣传,同时,家长也要通过言传身教,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 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
借助家庭、学校、社会的全方位法制教育体系,采用形式多样的网络法制教育手段,向青少年传达一个观念:网络犯罪和普通犯罪的危害一样大,都会对公众权益造成侵犯,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使他们明白,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网络犯罪确实真实存在的,犯罪的危害性不会因为网络是虚拟的而减轻或消失,相反由于网络的传播会进一步放大危害。要想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首先就要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准确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形式,在培养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同时,引导青少年充分認识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形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意识。其次,必须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教育方式,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段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促使青少年做到健康上网,文明用网。在平时的教育中,有意识地引入网络的正反两面的事例加深青少年的法制意识,深入剖析网络犯罪的危害性,使青少年深刻意识到网络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起到警示教育的目的。最后,作为家长要保持与子女的良性互动,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尤其是家长自己要了解网络,注重自己的网络行为,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网络行为,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3. 培养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
网络中的信息鱼龙混杂,其中包含很多不良信息,如色情及暴力信息。这些信息无疑会误导青少年,使青少年产生犯罪动机和行为。此外,价值观不同的各种文化在网络上的交织冲突容易导致青少年的是非观念模糊,失去辨别真善美的能力,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占领网络上的文化阵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成为网络的主流。通过开设论坛、QQ、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引导青少年就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主持者要在自由的、八面来风的言论中作简明中肯的评述,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善恶观,使他们远离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促使其健康成长。
三、 结束语
总而言之,防范和治理青少年网络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深入研究青少年网络犯罪成因,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做好对青少年的网络心理调适,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有效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网络犯罪蔓延。
参考文献:
[1]彭科莲.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J].公安教育,2003,(6):36-38.
[2]张红薇.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原因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5,(10):87-88.
[3]雷中坚.浅谈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成因及预防[J].中国电子商务,2010,(9):203-204.
[4]张海华.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特点和预防措施[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25-29.
作者简介:
崔萌佳,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市第十四中学。
关键词:网络犯罪;青少年;心理成因;教育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脑、手机等互联网工具的快速普及,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交流和娱乐的重要平台。网络增长了青少年的见闻,丰富了青少年的生活,但网络中存在的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使青少年受到误导,并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模仿对象。近年来,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时有发生,给社会发展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为此,本文中,笔者深入分析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一、 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1. 好奇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互联网突破了国界限制,青少年只要一点鼠标,就能找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互联网的全球性、共享性使青少年突破了时空限制,开拓了他们的视野。然而,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尤其是他们的思维缺乏独立性、欠缺是非辨别能力,很多青少年并不清楚在网络中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哪些行为是违法的,而有些青少年则虽然知道是违法的,但由于缺乏自控能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可能会冒着违反法律的风险做出非法入侵网站、网络窃密等犯罪行为。
2. 合群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因而个人认知和社会认知、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很多青少年内心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但青少年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思想难免会有幼稚的一面。他们的想法容易被成年人忽视,甚至被嘲笑,导致青少年心理产生孤独,挫败感,内心产生自卑感,在现实中得不到肯定,他们就会尝试从网络中寻求认可。有些青少年通过成功入侵他人的电脑寻求自信,没有了现实中被人嘲笑的柑橘,他们似乎找到了渴望已久的社会认同感。因此,一些青少年黑客将入侵各种信息系统看作一项智力挑战,将找到系统漏洞,成功入侵看作对自己技术和智力的肯定,视为成功的象征,却忽视了其中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一面。
3. 泄愤心理
青少年情感热烈,容易兴奋,同时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矛盾运动不平衡,导致青少年遇到刺激时很容易冲动,习惯感情用事。假如他们在现实的生活、学习或网络中受到不良刺激,就容易产生很强的泄愤心理。例如,四川重庆的李某因为和他人在网络上的一点口角,产生强烈的情绪冲动,通过网络散布谣言,恶意诽谤他人、公布他人隐私,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成为网络犯罪行为人。
二、 青少年网络犯罪预防措施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可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上由幼稚转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思想与现实之间充满矛盾,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这些矛盾也在不断增加。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对青少年进行合理引导,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这些矛盾就能逐渐得到解决,从而顺利完成人的社会化过程,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思想政治观念的培养是重中之重。青少年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家庭、学校对青少年思想观念和法制观念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应该从家庭、学校教育开始做起,充分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利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青少年开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定期组织青少年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在校园中加强道德宣传,同时,家长也要通过言传身教,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 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
借助家庭、学校、社会的全方位法制教育体系,采用形式多样的网络法制教育手段,向青少年传达一个观念:网络犯罪和普通犯罪的危害一样大,都会对公众权益造成侵犯,都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使他们明白,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网络犯罪确实真实存在的,犯罪的危害性不会因为网络是虚拟的而减轻或消失,相反由于网络的传播会进一步放大危害。要想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首先就要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准确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法制教育形式,在培养青少年法制观念的同时,引导青少年充分認识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形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意识。其次,必须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教育方式,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段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促使青少年做到健康上网,文明用网。在平时的教育中,有意识地引入网络的正反两面的事例加深青少年的法制意识,深入剖析网络犯罪的危害性,使青少年深刻意识到网络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起到警示教育的目的。最后,作为家长要保持与子女的良性互动,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尤其是家长自己要了解网络,注重自己的网络行为,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网络行为,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3. 培养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
网络中的信息鱼龙混杂,其中包含很多不良信息,如色情及暴力信息。这些信息无疑会误导青少年,使青少年产生犯罪动机和行为。此外,价值观不同的各种文化在网络上的交织冲突容易导致青少年的是非观念模糊,失去辨别真善美的能力,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占领网络上的文化阵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精神文化成为网络的主流。通过开设论坛、QQ、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引导青少年就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主持者要在自由的、八面来风的言论中作简明中肯的评述,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善恶观,使他们远离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促使其健康成长。
三、 结束语
总而言之,防范和治理青少年网络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深入研究青少年网络犯罪成因,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做好对青少年的网络心理调适,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有效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网络犯罪蔓延。
参考文献:
[1]彭科莲.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J].公安教育,2003,(6):36-38.
[2]张红薇.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原因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5,(10):87-88.
[3]雷中坚.浅谈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成因及预防[J].中国电子商务,2010,(9):203-204.
[4]张海华.论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特点和预防措施[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25-29.
作者简介:
崔萌佳,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市第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