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姆渡有着7000年的文化积淀,它的发现使中华文明史推前了2000多年。对这一老得不能再老的古文化遗址,我神往已久,今同学聚会,得以亲历,感慨系之,信笔抒怀。
四明耸翠,点缀着坦坦荡荡的宁绍平原,古老的姚江滔滔滚滚,川流不息,似在诉说着亘古的文明。就在这条江边有一河姆渡,渡的旁边,生活着一群我们浙江的远古先民。他们繁衍生息,延续至今。
我们的先民在北京周口店打造石器、在黄河边刀耕火种,直至河姆渡群居渔猎。他们生活在荒野中、密林里,时时刻刻受到毒蛇猛兽、天灾人祸的威胁,但他们战天斗地顽强生活了下来。他们虽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他们用自己非凡的智慧、勤劳的双手,一笔笔谱写出中华民族远古灿烂的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可以在周口店、在黄河边、在河姆渡看见文明的烛光。
现在,我置身于河姆渡,虽它的周边充斥着水泥钢筋的现代喧嚣,但还是真切地感受到这一古文明的烛光洞彻天地。
在我的记忆中,浙江大地是古越王、古钱王们在叙述着辉煌的历史,中华远古的文明发生在黄河流域似与浙江无关。但河姆渡的发现,使我彻底改变了这一看法。我们浙江的先民,虽没中原古老,但其创造的文明程度远远胜过他们。我不禁要问:河姆渡人是从哪里来?他们是从中原大地历千山、涉万水到河姆渡定居的吗?是他们钟情于这条能滋养万物的姚江呢,还是眷恋于四季长青的四明山,或者是喜欢被群山环抱、河流缠绕的宁绍平原?我百思不得其解,转而一想,那就让考古学家去找到答案吧!我应该为有这样的先民而自豪。
置身于河姆渡,我们可以想象:远古的河姆渡人用一支简陋的木桨驾着独木舟在姚江游弋着,有时可能遇到浊浪滔天,但他们奋勇前进;他们手持梭标、身背弓箭与大象、犀牛、鳄鱼等凶猛的动物作垂死搏斗,虽生命悬于一发,但他们奋不顾身。现代考古的发现,我们可以非常真实地知道河姆渡人的非凡。从深埋地底发掘出来的稻谷、玉米的颗粒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我国7000多年前就已有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从而推翻这些作物从外国移植过来的说法。河姆渡人为了使自己免受地面潮湿的侵袭,在地里密密麻麻地打下木桩,再在桩上搭起一排排茅屋。他们就在这很难避风挡雨的茅屋里过着群居生活。他们用双手制出了土甑陶罐、石斧木杵、骨针铁镞。河姆渡人已经远离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他们已经用木杵在舂米、用陶罐在做饭、用针线在缝纫。从长排茅屋里被隔开的一间间房屋中,我们可以知道,河姆渡人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他们婚配生育着,有自己独特的生殖偶像崇拜,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婚姻生育文化。河姆渡人在劳作之余,喜欢用艺术来调节生活,他们用各种简单的图案来表示对太阳和月亮的崇拜,来反映自己的渔猎生活。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简单的陶艺制作和笛、埙等一些乐器,喜爱艺术是人的天性这一结论可以得到进一步证实。这里独特的木井,是河姆人的智慧结晶,据说中国古文字“井”的来源,可以从此得到印证。历史的风沙已把河姆渡的文明深埋于地底里,但是,现在一经发掘,其文明程度足以让世人震惊。这一古文化遗址是璞玉含辉,煜煜生光。
细雨中,我站在河姆渡的古渡口,走在河姆渡的一条条古道上,钻进河姆渡一排排悬空茅居,耳畔响彻着中华文明的远古晨钟。走进河姆渡,我们虽不能看到如画的风景,但可以领略远古的风情,受到浓郁的古文明洗礼。
四明耸翠,点缀着坦坦荡荡的宁绍平原,古老的姚江滔滔滚滚,川流不息,似在诉说着亘古的文明。就在这条江边有一河姆渡,渡的旁边,生活着一群我们浙江的远古先民。他们繁衍生息,延续至今。
我们的先民在北京周口店打造石器、在黄河边刀耕火种,直至河姆渡群居渔猎。他们生活在荒野中、密林里,时时刻刻受到毒蛇猛兽、天灾人祸的威胁,但他们战天斗地顽强生活了下来。他们虽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他们用自己非凡的智慧、勤劳的双手,一笔笔谱写出中华民族远古灿烂的文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可以在周口店、在黄河边、在河姆渡看见文明的烛光。
现在,我置身于河姆渡,虽它的周边充斥着水泥钢筋的现代喧嚣,但还是真切地感受到这一古文明的烛光洞彻天地。
在我的记忆中,浙江大地是古越王、古钱王们在叙述着辉煌的历史,中华远古的文明发生在黄河流域似与浙江无关。但河姆渡的发现,使我彻底改变了这一看法。我们浙江的先民,虽没中原古老,但其创造的文明程度远远胜过他们。我不禁要问:河姆渡人是从哪里来?他们是从中原大地历千山、涉万水到河姆渡定居的吗?是他们钟情于这条能滋养万物的姚江呢,还是眷恋于四季长青的四明山,或者是喜欢被群山环抱、河流缠绕的宁绍平原?我百思不得其解,转而一想,那就让考古学家去找到答案吧!我应该为有这样的先民而自豪。
置身于河姆渡,我们可以想象:远古的河姆渡人用一支简陋的木桨驾着独木舟在姚江游弋着,有时可能遇到浊浪滔天,但他们奋勇前进;他们手持梭标、身背弓箭与大象、犀牛、鳄鱼等凶猛的动物作垂死搏斗,虽生命悬于一发,但他们奋不顾身。现代考古的发现,我们可以非常真实地知道河姆渡人的非凡。从深埋地底发掘出来的稻谷、玉米的颗粒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我国7000多年前就已有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从而推翻这些作物从外国移植过来的说法。河姆渡人为了使自己免受地面潮湿的侵袭,在地里密密麻麻地打下木桩,再在桩上搭起一排排茅屋。他们就在这很难避风挡雨的茅屋里过着群居生活。他们用双手制出了土甑陶罐、石斧木杵、骨针铁镞。河姆渡人已经远离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他们已经用木杵在舂米、用陶罐在做饭、用针线在缝纫。从长排茅屋里被隔开的一间间房屋中,我们可以知道,河姆渡人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他们婚配生育着,有自己独特的生殖偶像崇拜,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婚姻生育文化。河姆渡人在劳作之余,喜欢用艺术来调节生活,他们用各种简单的图案来表示对太阳和月亮的崇拜,来反映自己的渔猎生活。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简单的陶艺制作和笛、埙等一些乐器,喜爱艺术是人的天性这一结论可以得到进一步证实。这里独特的木井,是河姆人的智慧结晶,据说中国古文字“井”的来源,可以从此得到印证。历史的风沙已把河姆渡的文明深埋于地底里,但是,现在一经发掘,其文明程度足以让世人震惊。这一古文化遗址是璞玉含辉,煜煜生光。
细雨中,我站在河姆渡的古渡口,走在河姆渡的一条条古道上,钻进河姆渡一排排悬空茅居,耳畔响彻着中华文明的远古晨钟。走进河姆渡,我们虽不能看到如画的风景,但可以领略远古的风情,受到浓郁的古文明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