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入门课程,经济学教学长期处于低效教学的状态,探究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路径十分迫切。我国微观经济学大学先修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为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思路。
[关 键 词] 教学改革;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大学先修课
[中圖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176-02
经济学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研究理性人在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进行最优配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发展学生分析现实经济生活和评价经济政策的能力。2016年,我国教育学会初步研发了本土微观经济学大学先修课程(即CAP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和考试评价系统,对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高职经济学教学的现状
由于高职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不符合高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學以讲授法为主,忽视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教学学时安排不足,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低落。此外,由于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缺乏经济学常识的积累,陌生的经济学概念使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这门课程望而生畏。
(一)教材缺乏本土元素
经济学教科书是普及和发展经济学教育的基石。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经典著作《经济学》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流传甚广。与其他国家多样化的经济学教材相比,我国高职经济学教材大多是通过翻译、压缩国外原著来编写,陈述晦涩的经济学原理,缺少情景案例,不利于学生把现实经济生活与经济学原理进行直接的联系、建构整合信息,学生对经济学知识感到索然无味。
(二)学时安排不合理
高职经济学课程一般要求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学时为48~72不等。迫于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经济学知识的教学任务,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通过解释概念、推导公式、描绘曲线来阐明经济学概念和规律,让学生进行被动性的接受学习。
(三)高中、高职经济学知识体系出现断层
我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时代特征来培养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经济学部分共有《经济生活》和《经济学常识》两本教材。《经济生活》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消费、分配理论;《经济学常识》概述了古典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史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理论。与高中经济学知识不同的是,高职经济学中微观部分根据成本—收益分析的思维,分析市场各个部分是如何运行的,即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产品和资源市场的相互作用,政府决策对各个经济部门的影响;宏观部分解析整个经济系统的运作,分析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各个经济表现指标、经济增长和对外经济贸易,探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来实现国民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经济目标。不连贯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使高职学生缺少对基本经济学概念的认识。
二、CAP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及特色
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于1956年负责开发的,供学生在高中阶段选修大学初级课程的课程体系。经过五十多年的教育实践,美国宏观经济学先修课和微观经济学先修课被广泛认为是一套衔接美国中学到大学经济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借鉴美国经济学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自1996年开始积极探索打造本土大学先修课程体系,以解决我国长期以来高中和大学教育严重脱节的问题。2014年8月,以分层教学教育理念为指导,中国教育学会正式启动面向普通高中生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00所优质高中开展试点项目,规定微观经济学先修课程安排36学时的课堂教学。
(一)本土特色教材的研发
我国经济学者积极编写适合本土学生的教材,从持续、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的本土经济发展历程中选取丰富的素材。李宏彬、周黎安编写的《微观经济学——中国大学先修课》教材中附有大量生活化的拓展阅读材料,如高三学生的最优学习时间表、快餐饮食文化、春运期间火车站购票长队、潮汕商人的经营管理理念、我国户籍制度的特征;文建东编写的《西方经济学》“精要与案例解析”收集了趣味性强的经济现象,对经济学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经济学思维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二)开放性考评系统的开发
为了考查学生积累的经济学素养和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避免学生使用题海战术,微观经济学大学先修课课程考试以开放性的题型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和探索真知,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自主性教学的实施
为了推广和普及本土微观经济学先修课程,2016年6月15日,中国微观经济学大学先修课程MOOC课程正式上线。目前,已经有38683人报名参加微观经济学第二期MOOC课程的学习,非试点学校的高中学生可以通过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经济学知识,为高中和大学的经济学教育搭建桥梁,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提供平台。
(四)线上和线下教师培训系统的互补
到目前为止,中国教育学会已经组织了四次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的教师培训,通过积极的讨论与深入的交流,加深了解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评方式的共识,推进本土经济学教育的发展。2017年初,试点项目在爱课程网站开展第一次线上教师培训,旨在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CAP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对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要使经济学发挥作为高职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的作用,探索提高高职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迫在眉睫。借鉴CAP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建设经验,高职经济学课程改革可以从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取、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探讨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将统计学原理纳入高职经济学的先修课程
基于高职学生数理基础薄弱的情况,在统计学课程授课过程中相应地融入微观经济学概念,让学生接触生产函数、需求函数和边际量;强调样本数据和总体数据的区别,展示宏观经济数据的收集。统计学原理和经济学应该分别作为先修和后续课程,避免把这两门课程安排在同一个学期。
(二)经济学教材本土化建设
教材建设是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有效教学的前提。一套优秀的教材必须包含教学大纲规定的核心内容,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難,引导学生探索真知。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做到“以人为本”,经济学教材也应该结合国情,以我国经济实践为基础,解释经济现象,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学案例能增强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认识,将课堂新知识与头脑中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贯通整个知识体系,让原本枯燥的原理知识变得有趣味。
(三)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鉴于课程学时安排紧凑和知识点繁多的特点,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将最具有教育价值的经济学知识传授给学生。高职经济学教学内容可以设置为14个重点专题,包括供需法则和弹性应用、分工和贸易、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市场失灵、宏观经济指标、长期宏观经济分析、短期经济波动、货币市场和银行体系、财政与货币政策、开放经济。教师对每个专题安排2~4个学时进行授课。
(四)運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各样的网络媒介,高职学生能迅速地更新信息、接受新思维,把握时代的特征。在经济学课程开始之前,安排学生每天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财经文章,积累财经资讯,跟上经济发展的最新方向,了解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商品市场、证券市场、信贷市场的变动情况。及早接触经济学术语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的学习发生,产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而这种学习兴趣很难在课程开始后一两周内获得。学生带着求知欲和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围绕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采用分组研讨教学方能提高学生对高职经济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数据的能力。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不同的经济指标,利用互联网搜索数据资料、制定统计图表,将小组的调研结果制作成PPT并进行课堂陈述,在陈述过程中,学生必须独立地思考和回答问题。通过收集国民经济核算、人民生活、固定资产投资、财政、对外经济贸易、就业人员和工资等状况,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最新概况。课堂陈述结束之后,每位小组成员撰写一份有关我国经济现状的调研报告,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五)建立教学共同体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教学经验的增长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建立教师群体互动性的教学发展模式,形成教学共同体,是促进高职经济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校、同行经济学教师之间应加强互动,地方院校的教师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探讨课堂教学的难点,共同开发高职经济学教材及教师用书;定期邀请教学专家分享制作微课、慕课的经验,使不同年龄和水平的教师得以获得共同的教学发展。鉴于新教师缺少经济学教育教学经验,高职院校应该为新教师选择一个优秀教师作为导师,通过观摩教学和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一对一”“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玮菡.关于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1).
[2]胡平.高职《经济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6(10).
[关 键 词] 教学改革;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大学先修课
[中圖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176-02
经济学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研究理性人在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进行最优配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发展学生分析现实经济生活和评价经济政策的能力。2016年,我国教育学会初步研发了本土微观经济学大学先修课程(即CAP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和考试评价系统,对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高职经济学教学的现状
由于高职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不符合高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教师缺乏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學以讲授法为主,忽视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教学学时安排不足,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低落。此外,由于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缺乏经济学常识的积累,陌生的经济学概念使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这门课程望而生畏。
(一)教材缺乏本土元素
经济学教科书是普及和发展经济学教育的基石。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经典著作《经济学》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流传甚广。与其他国家多样化的经济学教材相比,我国高职经济学教材大多是通过翻译、压缩国外原著来编写,陈述晦涩的经济学原理,缺少情景案例,不利于学生把现实经济生活与经济学原理进行直接的联系、建构整合信息,学生对经济学知识感到索然无味。
(二)学时安排不合理
高职经济学课程一般要求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学时为48~72不等。迫于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经济学知识的教学任务,教师大多采用讲授法,通过解释概念、推导公式、描绘曲线来阐明经济学概念和规律,让学生进行被动性的接受学习。
(三)高中、高职经济学知识体系出现断层
我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时代特征来培养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经济学部分共有《经济生活》和《经济学常识》两本教材。《经济生活》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消费、分配理论;《经济学常识》概述了古典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史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理论。与高中经济学知识不同的是,高职经济学中微观部分根据成本—收益分析的思维,分析市场各个部分是如何运行的,即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产品和资源市场的相互作用,政府决策对各个经济部门的影响;宏观部分解析整个经济系统的运作,分析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各个经济表现指标、经济增长和对外经济贸易,探讨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来实现国民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经济目标。不连贯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使高职学生缺少对基本经济学概念的认识。
二、CAP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及特色
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于1956年负责开发的,供学生在高中阶段选修大学初级课程的课程体系。经过五十多年的教育实践,美国宏观经济学先修课和微观经济学先修课被广泛认为是一套衔接美国中学到大学经济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借鉴美国经济学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自1996年开始积极探索打造本土大学先修课程体系,以解决我国长期以来高中和大学教育严重脱节的问题。2014年8月,以分层教学教育理念为指导,中国教育学会正式启动面向普通高中生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00所优质高中开展试点项目,规定微观经济学先修课程安排36学时的课堂教学。
(一)本土特色教材的研发
我国经济学者积极编写适合本土学生的教材,从持续、平稳、健康、快速发展的本土经济发展历程中选取丰富的素材。李宏彬、周黎安编写的《微观经济学——中国大学先修课》教材中附有大量生活化的拓展阅读材料,如高三学生的最优学习时间表、快餐饮食文化、春运期间火车站购票长队、潮汕商人的经营管理理念、我国户籍制度的特征;文建东编写的《西方经济学》“精要与案例解析”收集了趣味性强的经济现象,对经济学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用经济学思维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二)开放性考评系统的开发
为了考查学生积累的经济学素养和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避免学生使用题海战术,微观经济学大学先修课课程考试以开放性的题型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推理和探索真知,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自主性教学的实施
为了推广和普及本土微观经济学先修课程,2016年6月15日,中国微观经济学大学先修课程MOOC课程正式上线。目前,已经有38683人报名参加微观经济学第二期MOOC课程的学习,非试点学校的高中学生可以通过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经济学知识,为高中和大学的经济学教育搭建桥梁,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提供平台。
(四)线上和线下教师培训系统的互补
到目前为止,中国教育学会已经组织了四次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的教师培训,通过积极的讨论与深入的交流,加深了解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评方式的共识,推进本土经济学教育的发展。2017年初,试点项目在爱课程网站开展第一次线上教师培训,旨在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CAP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对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要使经济学发挥作为高职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的作用,探索提高高职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迫在眉睫。借鉴CAP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建设经验,高职经济学课程改革可以从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取、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探讨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将统计学原理纳入高职经济学的先修课程
基于高职学生数理基础薄弱的情况,在统计学课程授课过程中相应地融入微观经济学概念,让学生接触生产函数、需求函数和边际量;强调样本数据和总体数据的区别,展示宏观经济数据的收集。统计学原理和经济学应该分别作为先修和后续课程,避免把这两门课程安排在同一个学期。
(二)经济学教材本土化建设
教材建设是高职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有效教学的前提。一套优秀的教材必须包含教学大纲规定的核心内容,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難,引导学生探索真知。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做到“以人为本”,经济学教材也应该结合国情,以我国经济实践为基础,解释经济现象,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学案例能增强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认识,将课堂新知识与头脑中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贯通整个知识体系,让原本枯燥的原理知识变得有趣味。
(三)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鉴于课程学时安排紧凑和知识点繁多的特点,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将最具有教育价值的经济学知识传授给学生。高职经济学教学内容可以设置为14个重点专题,包括供需法则和弹性应用、分工和贸易、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市场失灵、宏观经济指标、长期宏观经济分析、短期经济波动、货币市场和银行体系、财政与货币政策、开放经济。教师对每个专题安排2~4个学时进行授课。
(四)運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各样的网络媒介,高职学生能迅速地更新信息、接受新思维,把握时代的特征。在经济学课程开始之前,安排学生每天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财经文章,积累财经资讯,跟上经济发展的最新方向,了解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商品市场、证券市场、信贷市场的变动情况。及早接触经济学术语能有效地促使学生的学习发生,产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而这种学习兴趣很难在课程开始后一两周内获得。学生带着求知欲和好奇心进入课程学习,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围绕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采用分组研讨教学方能提高学生对高职经济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数据的能力。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不同的经济指标,利用互联网搜索数据资料、制定统计图表,将小组的调研结果制作成PPT并进行课堂陈述,在陈述过程中,学生必须独立地思考和回答问题。通过收集国民经济核算、人民生活、固定资产投资、财政、对外经济贸易、就业人员和工资等状况,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最新概况。课堂陈述结束之后,每位小组成员撰写一份有关我国经济现状的调研报告,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五)建立教学共同体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教学经验的增长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建立教师群体互动性的教学发展模式,形成教学共同体,是促进高职经济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校、同行经济学教师之间应加强互动,地方院校的教师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探讨课堂教学的难点,共同开发高职经济学教材及教师用书;定期邀请教学专家分享制作微课、慕课的经验,使不同年龄和水平的教师得以获得共同的教学发展。鉴于新教师缺少经济学教育教学经验,高职院校应该为新教师选择一个优秀教师作为导师,通过观摩教学和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一对一”“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玮菡.关于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1).
[2]胡平.高职《经济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课程教育研究,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