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水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luyundongPP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春意,担当门面的必是“春风和煦”“杏风微雨”这般略有动感的画面,但少有人会联想到最贴近地表,看似舒缓却及时感知春意萌动的江河湖海。实际上,在四时韵致之中,水是十分重要的物候之一,我们关注周宁的山林、耕作与春时物产的同时,也将目光放到与山同为当地主要地理特征的“水”的形态上。


  简单的鲤鱼信仰背后,是郑氏先祖对水的施动、对水文化的认识,并且在几百年前已有了十分强烈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周宁山高水长,受中山丘陵地貌的影响,境内溪涧密布,地表溪流发达,许多村落都沿溪流而置。从周宁县城往西五公里,坐落着以溪流而远近闻名的古老村落——浦源,一条承载着800多年人鱼同乐史的溪流穿村而过,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鲤鱼溪”。鲤鱼溪的村溪段全长600多米,最宽约10余米,最狭窄处仅有3米,身临其境确能感受到溪流、小桥及村庄的古朴有序。人鱼同乐就集中于此段,天气寒冷时,水也冷,大小鲤鱼一股脑地躲在深水里不出来,形态似于动物的“冬眠”状态。
  正值微风轻解水始暖的早春时节,溪流自1400多米的紫云双笔峰发源,带着涓涓暖意,一路峰回路转,自西向东奔流而下,唤醒了溪中水草与名鲤。沿溪岸而行,望见成群的鲤鱼不时游上水面嬉戏、玩耍,一尾尾丰腴而温顺,昭示着春日的生机与友好。
  溪中生活并繁衍着近万尾灰黑、丹红的鲤鱼。村中住着宋代嘉定二年从河南荥阳累迁而至的郑氏后裔,因鲤鱼仙姑救助郑氏先祖的动人传说,村民对鲤鱼关爱有加,先祖晋十公订立乡规民约,禁止捕食溪中鲤鱼。
  行走于村落之中,岸上人的欢笑声与溪中淙淙的流水声,颇有生活气息,这样人鱼同乐的画面得来不易。这里礼俗乡风教化淳朴,当地人将自然内力永恒的历史与咸林望族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细细听来,令人动容。
  行走乡间,饱览春日山水的同时,也不难注意到那些填补山与山之间隙,跨越湖溪的大小廊桥。


  水面之上,亦有着生动的风景。有溪流湖泊的山区,一定少不了桥梁。周宁境内山高水深,溪涧密布,陆路交通无法作为的,就必须依仗桥梁。周宁的每个乡镇几乎都有廊桥,在中国,木拱廊桥有百余座,当地曾有廊桥数十座,时至今日尚存有14座,这里算得上是闽东地区的廊桥之乡。
  廊桥是周宁人的福气。自古以来,藏风聚气是风水术的基本原则,调理锁住风水的建筑之中,桥梁是首选,拱桥如弓,平桥如剑,亦有驱魔辟邪的用意。在来水口建桥,可以指引财气进入村中,在出水口建桥,能阻止一座村庄的财气、福氣外流。因而传统时候,建桥事关家庭福祸、村落的兴衰,需得格外审慎。
  后垅桥、楼下桥、三仙桥、院林桥等廊桥大多建于水口上,通常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乡绅组织筹建,请勘舆先生选定桥址后,择吉日动工,并设供祭祀鲁班师傅,在竣工时祭祀河神,然后由村中家庭兴旺的男性长者和造桥贡献大的人领头,众人依次踏桥。
  廊桥有屋,是桥也是亭,两样功能融于一体,美观又实用。在周宁行走,路过村落时不忘寻访在地的廊桥,看到村中老人在桥上歇脚的动人画面,不禁让人感叹廊桥的辉煌前世与积蓄的世事人情。


  密集的水系滋养了周宁,孕育出独特的山城生态。还是早春,芹山湖的自助筏钓微信群已经开始热闹起来,微信群里不少浙江的垂钓爱好者都在问年轻的渔排主刘杨,最近鱼情怎么样,现在水深几米,都上什么鱼?
  芹山水库库容量大,属高山冷水湖。独特的气候以及优良水质,适合各种淡水鱼生存,所产鱼儿味道鲜美,没有土腥味。此时的芹山水库风平浪静,向阳的小湾里,想必已经攒满了鱼群。春天来临,鱼群逐渐苏醒,渔排的鱼苗也开始下种,鱼苗采用自然放养法,境内溪流鱼种主要有刺鲅(俗称鲜鱼)、军鱼、鲤鱼、刀鱼等,深受周边以及浙江温州等地垂钓爱好者的青睐。
  春日到来,鱼群遨游嬉戏觅食,引来无数逸叟垂钓。择一晴日,他们头戴斗笠,选定位置撑起遮阳伞,摆稳座椅,寂静端坐,拉竿上饵,摔竿线钩落水,常是湖里的鲫鱼最易上钩,遇有斤把重的,牵扯动钩线,闪跃翻滚,水花四溅,鱼翁拿稳钓竿,快速一抖,上钩的鱼被甩到库岸边,躁动翻跳。
  及至傍晚,满载而归,是春日不可多得的野趣。家中司厨着手处理干净,分类加工,或鲜煮,或油炸,湖鱼江鲜的美妙,即刻就落了筷。周宁湖鲜野味丰富,早已令未能同行的同事惦念许久,行前嘱咐再三,必得尝一尝这蓄了一冬、滋味饱满的早春湖鲜。等到人真的在周宁待足了日子,毋需特地嘱咐,无论哪个乡域的餐桌,必有一两道湖鲜菜肴,用足蒜苗,或煎或烧,小小几尾,令人齿颊余香。
其他文献
根据官方记载,棉花画创始于1964年。当时,漳州一带的弹棉师傅把附在棉被上的平面棉花画分离出来,运用扎、塑、贴等工艺手法,配上无光纺布山水画作背景,创造出了一种立体画作,初叫“棉堆画”,后改为“棉花画”。这门手艺曾经远销海外,如今却只剩下郭美瑜一个传承人。这其中的大起大落,被称作是“三次下岗”。但即使是在今天,棉花画依然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传承硬伤。  在媒体报道中,郭美瑜被描述成“让棉花画起死回生的
期刊
从北大化学博士到独立艺术家,程新皓的选择显得如此的不合时宜,却又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另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群体——归乡艺术者。面对熟悉的故土,他们比任何人都敏感地察觉着这里正在发生的变化,并试图用艺术创作者的视角解读,用静态图像来回应城市化的问题,为村落铺陈一种新的书写。  在认识程新皓之前,我从同事口中大致拼凑出了他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一个毕业于北大的化学博士,却选择成为独立艺术家,常驻在家乡云南,将
期刊
乡野常常被界定为一个理想的生活、创作之地——优质的环境,缓慢的生活节奏,拥有足够多的完善自我的时间与机会。正如明月村的新村民李佳所说:“乡野的慢,是一种有力量的慢,像太极,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可能使用着钝剑,一招一式很慢,但它一动,整个气场都被搅动了。”  2018年,返乡热潮趋于理性,那些继续留下来的人在乡野之中逐渐落实了个人生活,也在持续创作,用自己的理解去呈现所处的环境和具象生活,并通过各自
期刊
四月的厦门依然有着适宜出行的春日风景, 除了踏青赏花,在4月20日至22日的这个周末,前往2018中国(厦门)国际休闲旅游博览会的现场逛逛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本次展会着力打造海峡旅博会旅游产品热卖平台,期望让旅博会成为厦门“旅游双十一”。  在现场,不仅能看到熟悉的“台湾馆”和“金门馆”展馆,还有许多优质旅行社、民宿和文创产业的新面孔,他们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惊喜产品。43个来自港澳台、东南亚、欧洲、美
期刊
生活,把我们扔在了纷扰的城市圈,见惯了花花世界灯红酒绿。在某个时刻,也许只是静静地站在阳光下,抬头透过青翠的叶片去看蓝天,突然就萌生了想在大自然过简单生活的想法。在扬中,似乎可以承包你“向往的生活”。  扬中,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这里烟雨蒙蒙,小桥流水,是鱼米之乡的富庶平原。扬中生活很慢,简单朴素又不失情趣:早上悠闲地和亲友一起吃个早茶,开始新的一天;在春日里去到郊外,跨上篮子,备上各种小剪刀、小
期刊
老太平县为“隐城”,原因有三。这座千年古城起势于山水,以半封闭式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塑造了宜居空间,移民在这片地广人稀的天地得以生存,以求“太平”,成就了乱世中的“隐城”,此其一;太平借山水之力曾有繁华商贸、发达文化、兴旺家族,然地表文化及传统积淀终究或毁于战乱,或隐于太平湖下,此其二;今日旅行发展方兴未艾,黄山盛名之兴,一山之隔徽州地区文化之盛,遮掩了其间太平的魅力,人们只知黄山徽州,不知太平
期刊
他们进入乡村生活,在此不断地修正自己,期望能将自身的经验演化为一种理想乡居生活的范本。同时乡村的那些构成元素,诸如土地、植被、建筑、人以及衍生的秩序与禁忌,也成为了他们观察的对象,并激发着他们的创作。  该如何生活与创作,才能既保有内心与行动上的独立,又免于孤独  在诸多年轻人返乡的故事中,南部生活共识社区的版本很真实。尽管才刚刚起笔,它就铺陈了许多伏线,让人期待后续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像自然生长
期刊
3月5日惊蛰,“春雷始動”,这一天我们在读者群里互动,相约大家无论身处何处不妨一起听听春雷。第二日,真有朋友说听到了,还有孩子痴痴地趴在窗前等待惊蛰。小小的分享,颇让人有些触动。  每到一个节气,微信公众号里总有人提醒你节气“三候”是什么;从孩子的绘本,到旅行产品体验,再到自然教育课程,节气也不时被提及。在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看什么风景,“当时当季”的概念,深受健康、教育、旅行、生态农业等领域的青
期刊
一个地域在一年之初的苏醒,是缓慢的,有步骤的,面面俱到的。气候开始变暖,山林吐露新芽,田园得以梳理,准备投身一年的耕作;人们从身体上、心理上整理整顿,用新鲜的食材,用带有仪式性的娱乐和信仰,犒劳自己,也安抚天上地下的神鬼。这个苏醒的过程是自然与人共同缔造的规矩,有传统沉淀的智慧,也有当下时代的反思。计春日之行由此开始。其境内九龙祭和鲤鱼溪景区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旅游景区
期刊
每年谷雨到立夏的这段时间,就是武夷山一年一度春茶收成的季节。只有到了茶季,这座小城才会露出它原本的样子。这段时间,三坑两涧不再属于游客,每一株茶树后面都会有忙着采青的工人;从日出到日暮,每一座茶厂的机器都不眠不休地运转着,每一个师傅的双眼都要熬出血丝,只有这样,他们才做得出一年里最好的这一泡武夷岩茶。  不在茶季时入山来,是不好意思说自己真正到过武夷山的。我们趁着今年茶季,做了一条奇境寻茶之旅,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