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又称为古代汉语,它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的标志性文化元素之一。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何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教师要怎样教好文言文?本文主要是分享我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言文;鉴赏;教学策略
作为一名中国人,学好文言文不仅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历史,还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文化珍宝。因此,初中语文教材里选用了很多经典的古诗词文章。由于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再加上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我们现代人的思想和古人的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文言文学习起来很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这个难题呢?如何教好初中文言文呢?
一、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赞科夫曾经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文言文学习虽然离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其背后大多含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学生也许对枯燥的文字学习没有兴趣,但有趣味的历史故事对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再加上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巧妙设计,从而间接的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陶醉其中,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慢慢的养成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例如,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木兰诗》、《出师表》等等具有历史典故的文章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收集好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或者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故事性极强的文章时,可以改编成情景剧,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比如《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分别让学生表演庄子和惠子,把他俩的对话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下,自然而然的就会对文言文学习感兴趣。
二、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感
文言文学习的另一大难点就是断句,我这里说的断句也指划分句子朗读的节奏。朗读是检验学生语感的重要标准,也是学习虚词化繁为简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从感性上辨析虚词的作用。首先,教师在教师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读法,含有语气、与句意无关虚词的可以轻读,无关语气词和与句义有关的虚词要重读。如:“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虽破受冻死足矣!”一句中,“呜呼”是语气词且与句意无关要轻读,“此”是个突出词,“足矣”是最后发出的感叹则可重读。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划分句子节奏,要注意诗句的声调、内容、节奏和思想感情。如:《论语十则》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如果句子的节奏划错了,那么句子的意思也会发生变化,不仅会影响阅读效果,还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文言文的学习。
三,多积累文言词汇,从而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由于语言习惯和阅读方法等原因很多学生都觉得文言文学习很难,其实难就难在对文言文的理解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言文翻译。那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正确的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呢?我认为有这些:1.对:一般是指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对译为多音词,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换:也就是我们说的古今异义词,有些词在发展,用法和语义变化很大,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将这些古语换为今语。3.留:人名、地名、书名、物名等指物词可保留不译。4.删:文言文中常有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可直接删掉。5.补:一般指词类活用,包括句子省略的部分、代词等等。6.调: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句子颠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倒装句,翻译的时候为了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要把句子顺序调整过来。这里列举的六种方法,前四种一般用于解词,后两种一般用于调整特殊文言文句式使其符合现代语序及其语法习惯。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翻译,还要注重在阅读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知识,学会探究,发展自身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学会鉴赏文言文,揣摩文章特色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会理解文言文那么简单,而是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到知识方法和技能不遗余力的教授给学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助一臂之力。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文言词汇的用法后,可借助《古今汉语词典》等等典籍来理解句子意思和全文内容,翻译全文,理解中心意思。教师还应教会学生揣摩文言文写作特色、鉴赏文言文和品味文言文,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鉴赏能力,创造性的理解作品,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能力。
五、结语
阅读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方式,利用阅读期待、反思和评价等拓展思维,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一项基本功的训练,作为教师,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加以朗读指导,在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中教会学生理解词义,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我们才能使文言文教学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言文;鉴赏;教学策略
作为一名中国人,学好文言文不仅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历史,还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文化珍宝。因此,初中语文教材里选用了很多经典的古诗词文章。由于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再加上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我们现代人的思想和古人的思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文言文学习起来很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这个难题呢?如何教好初中文言文呢?
一、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赞科夫曾经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文言文学习虽然离我们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其背后大多含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学生也许对枯燥的文字学习没有兴趣,但有趣味的历史故事对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再加上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巧妙设计,从而间接的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陶醉其中,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慢慢的养成学习文言文的习惯。例如,初中语文教材里的《木兰诗》、《出师表》等等具有历史典故的文章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收集好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或者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故事性极强的文章时,可以改编成情景剧,让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比如《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分别让学生表演庄子和惠子,把他俩的对话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下,自然而然的就会对文言文学习感兴趣。
二、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感
文言文学习的另一大难点就是断句,我这里说的断句也指划分句子朗读的节奏。朗读是检验学生语感的重要标准,也是学习虚词化繁为简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从感性上辨析虚词的作用。首先,教师在教师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读法,含有语气、与句意无关虚词的可以轻读,无关语气词和与句义有关的虚词要重读。如:“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虽破受冻死足矣!”一句中,“呜呼”是语气词且与句意无关要轻读,“此”是个突出词,“足矣”是最后发出的感叹则可重读。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划分句子节奏,要注意诗句的声调、内容、节奏和思想感情。如:《论语十则》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如果句子的节奏划错了,那么句子的意思也会发生变化,不仅会影响阅读效果,还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文言文的学习。
三,多积累文言词汇,从而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由于语言习惯和阅读方法等原因很多学生都觉得文言文学习很难,其实难就难在对文言文的理解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言文翻译。那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正确的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呢?我认为有这些:1.对:一般是指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对译为多音词,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换:也就是我们说的古今异义词,有些词在发展,用法和语义变化很大,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将这些古语换为今语。3.留:人名、地名、书名、物名等指物词可保留不译。4.删:文言文中常有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虚词,翻译时可直接删掉。5.补:一般指词类活用,包括句子省略的部分、代词等等。6.调: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句子颠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倒装句,翻译的时候为了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要把句子顺序调整过来。这里列举的六种方法,前四种一般用于解词,后两种一般用于调整特殊文言文句式使其符合现代语序及其语法习惯。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翻译,还要注重在阅读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知识,学会探究,发展自身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学会鉴赏文言文,揣摩文章特色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会理解文言文那么简单,而是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到知识方法和技能不遗余力的教授给学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助一臂之力。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文言词汇的用法后,可借助《古今汉语词典》等等典籍来理解句子意思和全文内容,翻译全文,理解中心意思。教师还应教会学生揣摩文言文写作特色、鉴赏文言文和品味文言文,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鉴赏能力,创造性的理解作品,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能力。
五、结语
阅读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方式,利用阅读期待、反思和评价等拓展思维,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总而言之,文言文教学一项基本功的训练,作为教师,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加以朗读指导,在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中教会学生理解词义,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我们才能使文言文教学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