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e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觸》是一个探索当代摄影边界和新可能性的多章节项目,它试图摆脱传统摄影中的“看”,把“触”作为主要策略与思考方式,从多个角度共同建构起一种新的影像的生成及观看方式。目前完成了第一章《一本精神分析辞典》,正在进行第二章《一种摄影前的摄影》的创作。这两个章节分别对应“作为精神分析对象和统治的意识形态的身体”和“作为拍摄对象的和影像中被凝视的身体”。
  《一本精神分析辞典》从弗洛伊德式心理构型的偏颇出发,用我们自己的身体与“生命经验”对《精神分析辞典》所代表的教条主义进行反思和纠偏,同时也是对传统摄影所涉及的“人-世界”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观看方式进行尝试性的突破。在我们的亚裔身体作为弗氏理论缺失之样本的基础上,我们把《精神分析辞典》里所有性别歧视的、恐同的(及歧视同性恋的)、男权至上的词汇用白色标签标出,再将这本辞典转换到自己身体皮肤上,让辞典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这时,我们的身体破坏了这本辞典和它的权威性,同时也成为了理论的承受者—身体在观看和被观看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矛盾的主客体—并且象征地承载了辞典和它代表的理论语境,这与弗氏理论系统中的研究客体产生了对应和对立。接下来,我们再以一种散点透视的扫描方法对身体之上被身体所破坏的书本影像进行仔细的“抚摸”与“感触”,从而制造出了这些与寻常观看身体的视角全然不同的、打破传统摄影边框的、扭曲的但同时又是窥探式的影像。
  《一种摄影前的摄影》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探索:(1)媒介的拓宽,突破基于人眼的空间透视法;(2)凝视的取消,摄影师与被摄对象关系的改变;(3)材料与展出方式的结合,突破摄影在权威机构中的展出方式。首先,我们通过使用依赖“零距离”的“触碰”、“抚摸”生成影像的程式(apparatus),将寻常(mundane)肖像摄影的场景转化成倾轧而来的、缠绕而破碎的 “时间肖像”。在这种“触及-被触及”(touching-touched)的经验中,拍摄者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和凝视一起被取消了—人们难以再用传统摄影作品的理论分析影像与观者、拍摄者之间的凝视的动态过程—取而代之的是影像生产的程式在时间维度上的蔓延,意义也由此发生:每一次的“触”都是一次新的生命经验,并带来新的影像。这样的一种影像生产的方式优雅地消解了传统摄影的主客体关系,并提供了一种彼此依赖的亲密互动,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拍照”过程正是在这样一种消解与互动中重获生机。






  评委点评:
  黄乖儿与汪润中创作的《触》,如他们自述,是一个探索边界和可能的多章节项目。尊重传统的权威,理解历史赋予各种成规的美学功能;或者破除传统的束缚,意识到各种成规的美学功能与时代的要求产生了激越的冲突—“通”与“变”的辩证转换显然有助于考验视野的“边界”。而摄影的活力有赖于“可能”的进一步开拓,否则就不会有艺术的精神定义,无法与世界产生必要的关联。这注定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也将是一个不断发现的历程。
  —姜 纬









其他文献
关于“相处美学”:我常常将许多大小不等的照片放在包里随身携带,不时取出端详把玩,它们时刻伴随着我,时间一长照片上自然便留下了些许划痕。在这一过程中我将被拍物的“物质属性”转换为了“意识属性”并将其随身携带。这延伸了我与被拍物的“交流与相处”的过程,我要感谢“摄影”给我带来了这样的便利,拓展了我与“物”的关系,是摄影给了我重新面对这个世界以及重新面对自我的可能。同时我试图以作品的实际形态和展示的实验
期刊
我居住的這个地方,现在叫西安,在古代,称为长安。  这里曾经是中国13个朝代的首都,周、秦、汉、唐,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时代,都在这里建都,文明不断建立,又不断被摧毁。这块土地下面,重叠着许多层废墟。城池,曾被无数帝王反复征服,风景,曾被无数诗人反复歌咏。然而,这个辉煌的城市在千年之后,不可避免地衰落了,所有历史的存在都被埋在了土里,数千年的战乱、饥荒,它彻底地告别了过去的辉煌。  这个地方由两部分
期刊
长久地游荡在湖山之间是我的日常,我也因此窥见了杭州的恒常,见识到了它的前世今生。在山道边、摩崖上、水穷处隐藏着数量众多的佛造像。这些始于五代,跨越千年的佛像,守护着这座城市古老的秘密。  有很多人信仰庄严的佛世界,偏爱佛造像的完美。而我却遭遇了这一路的伤悲,经历了衰老的脸面上痛苦的皱纹。断臂残头是佛的遭遇,也是人间的现实。也许,我只能去爱这“倍受摧残的容颜了”。  湖山岁月久,有大批的佛造像掩映在
期刊
“哈佛对作为艺术的摄影没有兴趣。”这是美国摄影史研究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之一博蒙特·纽霍尔在回忆其在哈佛读本科时的学科状况时给出的直截了当的指控。  1926年入学哈佛的纽霍尔对于摄影与电影深感兴趣,但当他向新生顾问、人类学教授阿尔弗雷德·M·托哲咨询时,托哲教授告诉他,哈佛没有这方面的课程。不过他建议纽霍尔不妨选修艺术史的课程。他说了一句不免令人有点气馁的话:“反正,绘画就是图片嘛。”无奈之下,纽霍
期刊
我很荣幸今年能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到TOP20·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下简称“新锐展”)的评选中。真的是不到现场,不“围观”作为评委的学者专家的投票和讨论,就無法真的体会从501组的稿件库,到少于100组的初筛,到后来激烈PK的三四十组,再到对外公布的TOP20,这个选拔的过程有多么艰难。新锐展到今年是第四届,不到十年的时间,它已经成长为全国范围内最重要、也是最受关注的选拔性摄影展之一。仅就今
期刊
这件视频作品的创作灵感源自一场梦,这场梦粗砺而混乱,人焦灼着,在虚拟时空中与周遭一切相互影响,互相操控。  不断被我生产出的自我“日常历史”、不断变更着的生活、表达方式和展示途径,以及自我在数字环境中对身份的疑惑与焦虑,汇聚并压缩在我粗暴构建起的专属于我的景观与时空之中,重构着我的真实与存在。  我的真实与存在、我与当下的关系因网络而延伸着、不断被重新定义着,同时,我存在的痕迹也因网络而被随时消费
期刊
“宽泛摄影”这一词汇来自英文“Expanded Photography”,在英国,有一位策展人、作家露西·苏特 (Lucy Soutter)对这个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在我对这一领域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这个词汇的表述在露西·苏特的《为什么是艺术摄影》(Why Art Photography,2013年由英国罗德里奇出版社出版)一书的最后一章“摄影之外”(beyond photography)有提到并且讲
期刊
作为此次”TOP20·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评选的观察员,本人感触颇深。我与这个平台的渊源可追溯到2011年第一届展览开幕,可以说有幸和平臺的组织者、评委会、推委会、入展作者们一同见证了“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的诞生。当时的我还是一名学生,作为专家评委的助手之一,参与并学习了评审的全部过程,故而对“何为当代”“何为新锐”产生了初次思考。  如今,作为独立的艺术创作者,二次观看这个奖项
期刊
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杂志社、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承办的“TOP20·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评选于2017年10月24日结束。此次活动共收到509份数字文件的投稿,符合征集规范的投稿501份,其中有40份作品包含了纸质图像。  评委会经过初评和终评两个阶段的斟酌和讨论,最终评出“TOP20·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入选摄影师20
期刊
本刊记者:你曾说,三影堂活到今天是一个奇迹。这当然是指作为民间摄影机构的三影堂这些年经历过许多困难。过去的访谈里,你对三影堂这些遇到的困难基本上都是一些抽象的、诗意的描述。但是,我想很多人与我一样很好奇,请问具体是什么样的困难能够让三影堂的存在成为“奇迹”呢?  荣荣:其实最困难的就是三影堂2007年刚开馆的那段时期,做什么事都没有什么经验。我和映里创办了三影堂。我们来自不同国家,因为摄影而结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