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1
暑假,我捧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读,被它深深吸引了。那睿智的管理手段,鲜明的教育理念,新颖的教学方法,给人以春风扑面的愉悦。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李希贵老师那些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和做法的感悟,更为他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的解说而感动,同时也深深地被李希贵老师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思想所折服。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共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乡村中学”“穿越‘雷区’”“高密教育”“强市之梦”。每个章节,李希贵老师用一个个鲜活的、亲身经历的事例,阐述了他的教育实践与独特的感悟。在全书中,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育线、教学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
书中,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是啊,我们的教育的确是这样,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就已足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那些还不懂事的孩子呢。但往往好孩子犯的错误容易被我们谅解,而那些常常惹事的孩子就不那么容易得到谅解了。例如同样两个孩子作业本忘带,好孩子听到的是:“怎么这么粗心,下次仔细点,别再忘带了。”而另一个孩子听到的是:“你怎么搞的,连作业本都会忘了带,还来读什么书?你到底是没带还是没做?这学期第几次没带了?站着听课,好好反省反省吧!”也许对于老师来说这很自然,一个是偶尔犯错,一个是屡教不改,当然要区别对待,但在孩子的眼中,这是否就是一种偏心呢?是否认为老师有意为难他呢?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是否只有严厉的批评和处罚才能让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在班中起杀鸡儆猴的作用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让我们看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吧!
陶行知先生做校长时,有一次看到一个孩子用石头砸人,陶校长就叫这个孩子待会儿到他的办公室去。孩子忐忑不安地来到校长室,发现校长不在便在外面等。过了一会儿,陶校长来了,看到他却没有批评,只是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说:“你来了,我却迟到了,奖励你一颗糖。”孩子们愣住了,陶校长又摸出了第二颗糖,说:“刚才我错怪你了,你是干部,在管理其他同学,再奖励你一颗糖。”孩子拿了两颗糖感到很羞愧,连忙诚恳地承认错误。于是,陶校长又给了他第三颗糖:“能自己认识到错误,再奖你一颗糖。好了,我的糖分完了,你的问题也解决了,现在你可以走了。”瞧,陶行知先生就这样用了三颗糖,三言两语就教育了这个学生,没有严厉的批评,没有大声的训斥,但相信这个孩子再也不会犯相同的错误。心为身之本,陶校长的宽容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书中写道:“我想教育出一个诚实的葛兰,但却没有成功,慢慢地我明白了,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绝不是抓出一个小偷,它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这是李希贵校长在处理葛兰偷东西的事件后的自责与愧疚。李希贵校长以他的永难忘记的惨痛教训告诫我们:对犯错误的学生一定要慎重处理,否则,我们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自尊心,还可能使他們产生自卑,抬不起头做人,或者是产生逆反心理,故意和教师对着干。如果是这样,这岂不是教育的悲哀?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教育的真谛是对人的独特个性的宽容与尊重。”作为老师,我们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过错不要妄加责骂、挖苦、嘲讽,更不能整天拿校规班纪来惩罚学生,而应理解、尊重学生,包容孩子所有的错误和过失,特别是对那些屡屡犯错的孩子,更要以宽容的心待之。老师的话语应是催人奋进、激发向上的,如同和风细雨、春日阳光般地撒在学生的心田里。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真爱,孩子对我们多一份尊重,我们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孩子对前途多一份希望。我们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时,爱心也就随之而来;学生把我们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时,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宽容是爱,宽容是映射教师高尚师德修养的一面镜子,宽容是化解师生对立情绪的一剂良药,它能有效地消除师生的心理隔阂,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氛围中明辨是非,改过自新,健康成长。
暑假,我捧起《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读,被它深深吸引了。那睿智的管理手段,鲜明的教育理念,新颖的教学方法,给人以春风扑面的愉悦。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李希贵老师那些教育理念、观点、方法和做法的感悟,更为他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的解说而感动,同时也深深地被李希贵老师的教育智慧与教育思想所折服。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共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乡村中学”“穿越‘雷区’”“高密教育”“强市之梦”。每个章节,李希贵老师用一个个鲜活的、亲身经历的事例,阐述了他的教育实践与独特的感悟。在全书中,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事串联起来,这三条主线分别是教育线、教学线和管理线,而统领这三者的便是一种"人"的精神,一种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
书中,李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是啊,我们的教育的确是这样,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就已足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那些还不懂事的孩子呢。但往往好孩子犯的错误容易被我们谅解,而那些常常惹事的孩子就不那么容易得到谅解了。例如同样两个孩子作业本忘带,好孩子听到的是:“怎么这么粗心,下次仔细点,别再忘带了。”而另一个孩子听到的是:“你怎么搞的,连作业本都会忘了带,还来读什么书?你到底是没带还是没做?这学期第几次没带了?站着听课,好好反省反省吧!”也许对于老师来说这很自然,一个是偶尔犯错,一个是屡教不改,当然要区别对待,但在孩子的眼中,这是否就是一种偏心呢?是否认为老师有意为难他呢?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是否只有严厉的批评和处罚才能让他们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在班中起杀鸡儆猴的作用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让我们看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吧!
陶行知先生做校长时,有一次看到一个孩子用石头砸人,陶校长就叫这个孩子待会儿到他的办公室去。孩子忐忑不安地来到校长室,发现校长不在便在外面等。过了一会儿,陶校长来了,看到他却没有批评,只是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说:“你来了,我却迟到了,奖励你一颗糖。”孩子们愣住了,陶校长又摸出了第二颗糖,说:“刚才我错怪你了,你是干部,在管理其他同学,再奖励你一颗糖。”孩子拿了两颗糖感到很羞愧,连忙诚恳地承认错误。于是,陶校长又给了他第三颗糖:“能自己认识到错误,再奖你一颗糖。好了,我的糖分完了,你的问题也解决了,现在你可以走了。”瞧,陶行知先生就这样用了三颗糖,三言两语就教育了这个学生,没有严厉的批评,没有大声的训斥,但相信这个孩子再也不会犯相同的错误。心为身之本,陶校长的宽容产生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书中写道:“我想教育出一个诚实的葛兰,但却没有成功,慢慢地我明白了,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绝不是抓出一个小偷,它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这是李希贵校长在处理葛兰偷东西的事件后的自责与愧疚。李希贵校长以他的永难忘记的惨痛教训告诫我们:对犯错误的学生一定要慎重处理,否则,我们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自尊心,还可能使他們产生自卑,抬不起头做人,或者是产生逆反心理,故意和教师对着干。如果是这样,这岂不是教育的悲哀?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教育的真谛是对人的独特个性的宽容与尊重。”作为老师,我们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过错不要妄加责骂、挖苦、嘲讽,更不能整天拿校规班纪来惩罚学生,而应理解、尊重学生,包容孩子所有的错误和过失,特别是对那些屡屡犯错的孩子,更要以宽容的心待之。老师的话语应是催人奋进、激发向上的,如同和风细雨、春日阳光般地撒在学生的心田里。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真爱,孩子对我们多一份尊重,我们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孩子对前途多一份希望。我们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时,爱心也就随之而来;学生把我们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时,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宽容是爱,宽容是映射教师高尚师德修养的一面镜子,宽容是化解师生对立情绪的一剂良药,它能有效地消除师生的心理隔阂,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氛围中明辨是非,改过自新,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