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让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但小练笔要警惕模式化,要从文章的内容出发,从文本的语言形式出发,从文本的写作特点出发,多角度设计练笔的形式,真正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谈以下几点。
【关键词】小练笔;阅读教学;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仿一仿,仿出一片新天地
针对文中一些精彩的句式、段落,要求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从学生习作的发展实际出发解读文本形式,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知、涵泳,在欣赏的同时积累、运用,将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染融为一体。
在《秋天的雨》教学中,有两句较典型的被艺术化的句式:“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美,然后启发学生:“秋天的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呢?”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写几个美丽的句子。学生有了课文的引导,结合生活经验,笔端流淌着美丽的文字:“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个个跳舞的小精灵,舞啊舞啊,舞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个个小火把,照哇照哇,照亮了整个果园。”
再如《槐乡的孩子》第一段这样写道:“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成了伴。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学文时,我引导孩子在背诵该段的基础上,仿写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罗汉松。学生的仿写内容让我惊讶不已:从幼儿园开始,我就和罗汉松结成了伴,我离不开罗汉松就像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太阳。自从我转到温峤第二小学学习开始,就和罗汉松树形影不离,我离不开罗汉松树就像小草离不开大地,鸟儿离不开天空。这次仿写,为学生降低习作难度奠定了基础,也
二、写一写,写出词义更精彩
教学时,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对走进人物内心或理解文章主旨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词,这些词往往联系上下文学生很难理解。我们不妨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平时的生活,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打开记忆的闸门,通过“看电影”似的慢镜头回放,唤醒积淀。当他们在回想中由不知到有所感知再到熟悉起来,词语所蕴含的意思也就由模糊到逐步清晰了。此时,适时练笔,让学生记下所感,词义就鲜活了。
高桥小学的梁巧老师在第五次校本联片研训活动时,执教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为别人看的》第一课时,在品读花美的词句后,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跟随季老一起去德国的街道感受这份别样的美。她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问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练笔之后汇报交流,答案几乎千篇一律。我们能说这练笔是有效的吗?
陈可人校长作了点评,他指出,练笔的功能之一是加深对文本的运用。教师可以紧扣文本中的两个成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前者是写花的形态美,后者写出了花的颜色多、美,那么我们不妨有意识的选择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不同方面的美,再围绕这两个词进行练笔,利用写再现理解,积累运用语言。这样的练笔是不是更有效?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姹(chà)紫嫣(yān)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补一补,补出“空白”真感知
教材中不少文章有留白:或因行文的需要,有些内容一笔带过;或因结构的安排,一些环节戛然而止;或者表达的制约,某些方面留下悬念……这些留白给我们的教学设计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通过合理的补白设计能让读写有机融合,更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年级下册第18课《她是我的朋友》有这样一段话:
医生问他为什么这样哭,然后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医生会说些什么?再把医生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先说后写,比较容易,写起来得心应手,由于课堂作业本中也有此练笔,我就让孩子们直接写在课堂作业本中,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再如在《小摄影师》教学中,文章的最后讲到高尔基对秘书说:“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就结束了,文章在这里的留白处,给我们的孩子们留出了练笔的空间,于是我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小男孩会再回来吗?为什么?接下来的事情又会怎样发展?”通过自己的联想,每个孩子都编写出属于自己的《小摄影师》的新结局,过了一把当作家的瘾,既提高了學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当然,课堂“小练笔”的方式远不止上面提到的几种,比如,仔细观察文中插图,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下来;把诗文改成故事;等等。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教材,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教材,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教材,就能找到作为教材的文本中的教学价值所在。”只是不论采取何种形式的练笔,我们都有必要先从学段目标、教材的言语形式、学生的学情等方面认真审视,有必要用时才用,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编辑:陈岑)
【关键词】小练笔;阅读教学;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仿一仿,仿出一片新天地
针对文中一些精彩的句式、段落,要求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从学生习作的发展实际出发解读文本形式,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知、涵泳,在欣赏的同时积累、运用,将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染融为一体。
在《秋天的雨》教学中,有两句较典型的被艺术化的句式:“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美,然后启发学生:“秋天的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呢?”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写几个美丽的句子。学生有了课文的引导,结合生活经验,笔端流淌着美丽的文字:“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个个跳舞的小精灵,舞啊舞啊,舞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个个小火把,照哇照哇,照亮了整个果园。”
再如《槐乡的孩子》第一段这样写道:“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成了伴。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学文时,我引导孩子在背诵该段的基础上,仿写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罗汉松。学生的仿写内容让我惊讶不已:从幼儿园开始,我就和罗汉松结成了伴,我离不开罗汉松就像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太阳。自从我转到温峤第二小学学习开始,就和罗汉松树形影不离,我离不开罗汉松树就像小草离不开大地,鸟儿离不开天空。这次仿写,为学生降低习作难度奠定了基础,也
二、写一写,写出词义更精彩
教学时,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对走进人物内心或理解文章主旨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词,这些词往往联系上下文学生很难理解。我们不妨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平时的生活,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打开记忆的闸门,通过“看电影”似的慢镜头回放,唤醒积淀。当他们在回想中由不知到有所感知再到熟悉起来,词语所蕴含的意思也就由模糊到逐步清晰了。此时,适时练笔,让学生记下所感,词义就鲜活了。
高桥小学的梁巧老师在第五次校本联片研训活动时,执教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为别人看的》第一课时,在品读花美的词句后,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跟随季老一起去德国的街道感受这份别样的美。她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问学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练笔之后汇报交流,答案几乎千篇一律。我们能说这练笔是有效的吗?
陈可人校长作了点评,他指出,练笔的功能之一是加深对文本的运用。教师可以紧扣文本中的两个成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前者是写花的形态美,后者写出了花的颜色多、美,那么我们不妨有意识的选择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不同方面的美,再围绕这两个词进行练笔,利用写再现理解,积累运用语言。这样的练笔是不是更有效?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姹(chà)紫嫣(yān)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补一补,补出“空白”真感知
教材中不少文章有留白:或因行文的需要,有些内容一笔带过;或因结构的安排,一些环节戛然而止;或者表达的制约,某些方面留下悬念……这些留白给我们的教学设计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通过合理的补白设计能让读写有机融合,更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年级下册第18课《她是我的朋友》有这样一段话:
医生问他为什么这样哭,然后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医生会说些什么?再把医生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先说后写,比较容易,写起来得心应手,由于课堂作业本中也有此练笔,我就让孩子们直接写在课堂作业本中,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再如在《小摄影师》教学中,文章的最后讲到高尔基对秘书说:“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就结束了,文章在这里的留白处,给我们的孩子们留出了练笔的空间,于是我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小男孩会再回来吗?为什么?接下来的事情又会怎样发展?”通过自己的联想,每个孩子都编写出属于自己的《小摄影师》的新结局,过了一把当作家的瘾,既提高了學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当然,课堂“小练笔”的方式远不止上面提到的几种,比如,仔细观察文中插图,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下来;把诗文改成故事;等等。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教材,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教材,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教材,就能找到作为教材的文本中的教学价值所在。”只是不论采取何种形式的练笔,我们都有必要先从学段目标、教材的言语形式、学生的学情等方面认真审视,有必要用时才用,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