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龄93岁的郝柏村,近来仍活蹦乱跳,频频在公共领域发声,但也因为屡屡触及台湾社会的敏感议题,加上他的言论相当“政治不正确”,引发不小的争议。
几个月前,在纪念蒋介石诞辰的活动上,郝柏村大谈“没有过去的戒严,就没有今天的民主;没有过去的戒严,就没有今天的自由”。这话听在许多人耳里颇不是滋味,认为郝柏村的言论相当保守反动,郝的讲法不仅倒果为因,甚至大有肯定戒严统治的意思。
紧接着,在今年“二二八事件”65周年前夕,郝柏村投书媒体,质疑中学教科书夸大了“二二八”受难者人数。
“二二八”是发生在1947年2月28日的历史不幸事件,由于国民党当局歧视台湾本地人的不当统治,加上其他社会矛盾,最后演变成台湾民众反抗统治当局的流血冲突,国民黨军队四出镇压,民众死伤人数难以估计。加上后来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失踪、被处决与非正常死亡的人数,同样是难以估计。
1990年代台湾民主化之后,曾经是政治禁忌的“二二八”,逐渐解禁。先是1970年代开始,民间力量发起挑战这个政治禁忌,推动“二二八公义和平运动”。1992年台湾“行政院”公布《“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1995年李登辉代表政府向“二二八”受难者表示歉意,并且从事各项补偿工作,包括将原台北新公园改为“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并定每年2月28日为“和平纪念日”,设立“二二八”纪念基金会,专门负责处理各项补偿措施及发放补偿金,慰问受难者家属,也设法恢复“二二八”受难者的名誉。
这么多年来,每年的“二二八”当天放假,社会各界逐渐以平常心面对“二二八”,“二二八”的敏感政治味道渐渐淡化。今年的“二二八”,刚好是连续假期,各地赏樱景点大多人满为患。但就在“二二八”假期的前一周,郝柏村投书报刊,文中引起最大争议的就是他质疑教科书夸大了“二二八”死伤人数,教科书明载“据估算,死亡的台湾民众超过万人”,郝柏村则指出,1990年代“二二八”事件平反之时,只有五百余位受难者有家属出面领取政府抚慰补偿金,经从宽认定后也不过增加至一千人左右,哪来“死伤逾万”?
此言一出,引起“二二八”受难者家属抗议郝柏村是“在伤口上撒盐”,痛批当年国民党军队“杀人不必登记”,况且受难者中不乏年轻未婚者,自然不会有后人出面领取抚慰补偿金。
历史学者亦指出,“二二八”死亡人数成谜本身既是历史悲剧,也是国民党政府长期压制“二二八”真相的结果。
历史问题牵动许多人的敏感神经,各种来源的死难人数估计相差极大,从不到千人、18000人至28000人,到10万人等数字都有,人言言殊。但现在的问题显然不在确切人数上,而在于掌权者面对此事的心态。
郝柏村曾经作为掌权者的一员,其子郝龙斌现在又贵为台北市长,理当对此一历史悲剧有更高的警觉和自省,而不应作任何轻率的发言,徒然造成不必要的族群对立情绪,因为“二二八”受难者人数无论是多是少,当年国民党政府该负的责任是一样的,一丝一毫不会减轻。
相比之下,马英九比较聪明。
马英九日前除了代表政府向“二二八”受难者家属表达慰问和歉意,也公开强调“‘二二八’的焦点不应该放在受难者人数上”,“焦点应该摆在历史的事实,以及教训的传播和如何抚平伤痛,跟预防类似事件重演”。
诚哉斯言!
郝柏村的“二二八”和马英九的“二二八”,因为不同的心态而呈现不同的风景。
“二二八”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死伤人数也不单纯是科学问题,因为它牵涉了太多的情感和悲痛,以及高压统治与白色恐怖的历史记忆,只有人民的宽恕和包容,才能让“二二八”真正成为台湾进步与和谐的动力。但是,人民的宽恕和包容,需要建立在掌权者真正的谦卑和反省之上。
罗世宏
台湾中正大学传播学系主任,兼任台湾媒体改造学社召集人。
几个月前,在纪念蒋介石诞辰的活动上,郝柏村大谈“没有过去的戒严,就没有今天的民主;没有过去的戒严,就没有今天的自由”。这话听在许多人耳里颇不是滋味,认为郝柏村的言论相当保守反动,郝的讲法不仅倒果为因,甚至大有肯定戒严统治的意思。
紧接着,在今年“二二八事件”65周年前夕,郝柏村投书媒体,质疑中学教科书夸大了“二二八”受难者人数。
“二二八”是发生在1947年2月28日的历史不幸事件,由于国民党当局歧视台湾本地人的不当统治,加上其他社会矛盾,最后演变成台湾民众反抗统治当局的流血冲突,国民黨军队四出镇压,民众死伤人数难以估计。加上后来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失踪、被处决与非正常死亡的人数,同样是难以估计。
1990年代台湾民主化之后,曾经是政治禁忌的“二二八”,逐渐解禁。先是1970年代开始,民间力量发起挑战这个政治禁忌,推动“二二八公义和平运动”。1992年台湾“行政院”公布《“二二八”事件研究报告》,1995年李登辉代表政府向“二二八”受难者表示歉意,并且从事各项补偿工作,包括将原台北新公园改为“二二八”和平纪念公园,并定每年2月28日为“和平纪念日”,设立“二二八”纪念基金会,专门负责处理各项补偿措施及发放补偿金,慰问受难者家属,也设法恢复“二二八”受难者的名誉。
这么多年来,每年的“二二八”当天放假,社会各界逐渐以平常心面对“二二八”,“二二八”的敏感政治味道渐渐淡化。今年的“二二八”,刚好是连续假期,各地赏樱景点大多人满为患。但就在“二二八”假期的前一周,郝柏村投书报刊,文中引起最大争议的就是他质疑教科书夸大了“二二八”死伤人数,教科书明载“据估算,死亡的台湾民众超过万人”,郝柏村则指出,1990年代“二二八”事件平反之时,只有五百余位受难者有家属出面领取政府抚慰补偿金,经从宽认定后也不过增加至一千人左右,哪来“死伤逾万”?
此言一出,引起“二二八”受难者家属抗议郝柏村是“在伤口上撒盐”,痛批当年国民党军队“杀人不必登记”,况且受难者中不乏年轻未婚者,自然不会有后人出面领取抚慰补偿金。
历史学者亦指出,“二二八”死亡人数成谜本身既是历史悲剧,也是国民党政府长期压制“二二八”真相的结果。
历史问题牵动许多人的敏感神经,各种来源的死难人数估计相差极大,从不到千人、18000人至28000人,到10万人等数字都有,人言言殊。但现在的问题显然不在确切人数上,而在于掌权者面对此事的心态。
郝柏村曾经作为掌权者的一员,其子郝龙斌现在又贵为台北市长,理当对此一历史悲剧有更高的警觉和自省,而不应作任何轻率的发言,徒然造成不必要的族群对立情绪,因为“二二八”受难者人数无论是多是少,当年国民党政府该负的责任是一样的,一丝一毫不会减轻。
相比之下,马英九比较聪明。
马英九日前除了代表政府向“二二八”受难者家属表达慰问和歉意,也公开强调“‘二二八’的焦点不应该放在受难者人数上”,“焦点应该摆在历史的事实,以及教训的传播和如何抚平伤痛,跟预防类似事件重演”。
诚哉斯言!
郝柏村的“二二八”和马英九的“二二八”,因为不同的心态而呈现不同的风景。
“二二八”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死伤人数也不单纯是科学问题,因为它牵涉了太多的情感和悲痛,以及高压统治与白色恐怖的历史记忆,只有人民的宽恕和包容,才能让“二二八”真正成为台湾进步与和谐的动力。但是,人民的宽恕和包容,需要建立在掌权者真正的谦卑和反省之上。
罗世宏
台湾中正大学传播学系主任,兼任台湾媒体改造学社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