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秉承“普及古典音乐,传播剧院文化”的宗旨,上海汉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邀请这位优秀的中国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参与“2013-2014走进大剧院——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作为“中国与世界”系列演出主题板块中的一位演奏家,黄蒙拉将用精湛的演奏技巧为音乐爱好者们带来“乐器皇后”小提琴的丰富表现力,也从中国青年音乐家的角度解读西方古典音乐。
作为一位自小习琴的演奏家,古典音乐、剧院文化对黄蒙拉有怎样的影响?他对于广大乐器学习者又有怎样的建议?针对这些问题,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在演出前对黄蒙拉进行了专访。
-尚诗乐
- 黄蒙拉
您这次选取的都是法国的作品,不知道这样的选曲有什么特殊的考量?
这样的选曲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有纯粹性的考虑。希望在曲目的选择上,让听众有一种期待,就好像知道当晚会品尝纯粹的法国大餐一样,无论是开胃小食还是正餐或甜点,都是地道的法国口味。
您能简述一下您小时候学琴的经历吗?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对于如今很多学习乐器的儿童和音乐爱好者,您有哪些建议?
所有学过提琴或对此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会知道,小提琴的学习过程是相当残酷和艰辛的。尽管音乐本身是最好的回报,但演奏技术的掌握势必经历一段痛苦的时光。最初那些年发出的不那么悦耳的琴声,对自己以及家人的忍受力都是一种考验。我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挨打挨骂、听说拉到二十岁时可以不用再拉琴时的开心、不被学校老师看好、参加选拔赛、比赛几次落选,直到慢慢喜爱上音乐,一次次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越来越高的荣誉,并能同世界最顶尖的乐团、指挥、音乐家合作,走上职业演奏家的道路,这一路的辛酸和喜悦只有自己知道。
至于说到建议:“仅有——对音乐艺术的喜爱能让我们在音乐的海洋里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宝藏。”
获奖前后,您的生活是否发生了变化?
我在2002年获得帕格尼尼金奖,当时国内的古典音乐市场其实还没有现在那么成熟,绝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像样的音乐厅可供我们举办音乐会。在学业上我也刚刚大学毕业,原本打算立即出国深造,但音乐学院提供研究生名额希望我继续留下读研,于是直到2006年我才离开祖国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留学,并同时在欧洲发展自己的演奏事业。这样的生活和我一直以来的计划基本相同,获奖只是一个点缀,使得成为职业演奏家的可能性出现在了日后的思考中。
您目前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练琴是每天的必修课,就好像每天要上班一样。在音乐厅或任何舞台上的演奏都是一次次成果汇报,当然,我更愿意看作是艺术心得的分享。旅途往往会占用许多时间,听音乐和读谱是最能打发时间的消遣。平时也总希望能做做运动锻炼一下什么的,但每次练完琴都几乎筋疲力尽,一闭上眼就能睡着,也就从来没能坚持下去,和朋友一起打打球散散步已是极难得了。在回到上海的日子,要给音乐学院的学生上课,也会偶尔和朋友一起聚餐。
在欧洲演出和在中国演出,您对于中国观众和欧洲观众的喜好、解读音乐的方式,有着怎么样的看法?
我越来越发现,欧洲听众和中国听众欣赏古典音乐的差距在缩小,这尤其表现在对音乐和对演奏者的尊重、对自我参与音乐活动的角色定位的确立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上。当然,有一些中国听众还有一些不同的欣赏角度,例如对于单旋律的偏爱,对于耳熟能详的乐曲的偏爱,对于西方面孔的偏爱,对于交响乐曲的偏爱等,这多少反映出我们对于古典音乐的欣赏尚处在较感性、较保守的阶段。因此,提供更多元化的演奏形式、扩大音乐的普及教育、提高古典音乐认知度,是我们的责任。
您在世界各地巡演的期间去过很多剧院,对于这些剧院的印象如何?
音乐界所谓的剧院最早是以上演歌剧为主,慢慢发展成为一种多功能性的表演舞台。因此世界上大多数的剧院都富丽堂皇,有时让人在演奏或欣赏音乐时有一种时空穿梭的感觉,似乎回到了巴洛克、古典时期那些宫廷音乐大师生活的年代。在某些国家,例如意大利,由于歌剧受欢迎的程度远高于其他音乐艺术形式,因此歌剧院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绝大多数城市音乐活动的主要场所。但从音响角度来看,现代的音乐厅由于更加重视声学的设计,较剧院更适合器乐以及交响乐的演奏。
您是怎样看待“剧院文化”的?在现场欣赏音乐演奏,是否会带给您一些不同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一旦音乐响起,剧院里的一千多人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声音,共同的期待。如果说音乐作品是一个故事,那么在这一时刻,在场所有人都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共同呼吸,共同感受,获得精神上的共同满足。这就好比在现场看球和在电视机前看球有着相当不同的参与感和即时感一样。当有人一起经历相同的感受时,这种感受往往变得更为深刻。
作为一位自小习琴的演奏家,古典音乐、剧院文化对黄蒙拉有怎样的影响?他对于广大乐器学习者又有怎样的建议?针对这些问题,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在演出前对黄蒙拉进行了专访。
-尚诗乐
- 黄蒙拉
您这次选取的都是法国的作品,不知道这样的选曲有什么特殊的考量?
这样的选曲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有纯粹性的考虑。希望在曲目的选择上,让听众有一种期待,就好像知道当晚会品尝纯粹的法国大餐一样,无论是开胃小食还是正餐或甜点,都是地道的法国口味。
您能简述一下您小时候学琴的经历吗?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对于如今很多学习乐器的儿童和音乐爱好者,您有哪些建议?
所有学过提琴或对此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会知道,小提琴的学习过程是相当残酷和艰辛的。尽管音乐本身是最好的回报,但演奏技术的掌握势必经历一段痛苦的时光。最初那些年发出的不那么悦耳的琴声,对自己以及家人的忍受力都是一种考验。我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挨打挨骂、听说拉到二十岁时可以不用再拉琴时的开心、不被学校老师看好、参加选拔赛、比赛几次落选,直到慢慢喜爱上音乐,一次次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越来越高的荣誉,并能同世界最顶尖的乐团、指挥、音乐家合作,走上职业演奏家的道路,这一路的辛酸和喜悦只有自己知道。
至于说到建议:“仅有——对音乐艺术的喜爱能让我们在音乐的海洋里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宝藏。”
获奖前后,您的生活是否发生了变化?
我在2002年获得帕格尼尼金奖,当时国内的古典音乐市场其实还没有现在那么成熟,绝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像样的音乐厅可供我们举办音乐会。在学业上我也刚刚大学毕业,原本打算立即出国深造,但音乐学院提供研究生名额希望我继续留下读研,于是直到2006年我才离开祖国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留学,并同时在欧洲发展自己的演奏事业。这样的生活和我一直以来的计划基本相同,获奖只是一个点缀,使得成为职业演奏家的可能性出现在了日后的思考中。
您目前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练琴是每天的必修课,就好像每天要上班一样。在音乐厅或任何舞台上的演奏都是一次次成果汇报,当然,我更愿意看作是艺术心得的分享。旅途往往会占用许多时间,听音乐和读谱是最能打发时间的消遣。平时也总希望能做做运动锻炼一下什么的,但每次练完琴都几乎筋疲力尽,一闭上眼就能睡着,也就从来没能坚持下去,和朋友一起打打球散散步已是极难得了。在回到上海的日子,要给音乐学院的学生上课,也会偶尔和朋友一起聚餐。
在欧洲演出和在中国演出,您对于中国观众和欧洲观众的喜好、解读音乐的方式,有着怎么样的看法?
我越来越发现,欧洲听众和中国听众欣赏古典音乐的差距在缩小,这尤其表现在对音乐和对演奏者的尊重、对自我参与音乐活动的角色定位的确立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上。当然,有一些中国听众还有一些不同的欣赏角度,例如对于单旋律的偏爱,对于耳熟能详的乐曲的偏爱,对于西方面孔的偏爱,对于交响乐曲的偏爱等,这多少反映出我们对于古典音乐的欣赏尚处在较感性、较保守的阶段。因此,提供更多元化的演奏形式、扩大音乐的普及教育、提高古典音乐认知度,是我们的责任。
您在世界各地巡演的期间去过很多剧院,对于这些剧院的印象如何?
音乐界所谓的剧院最早是以上演歌剧为主,慢慢发展成为一种多功能性的表演舞台。因此世界上大多数的剧院都富丽堂皇,有时让人在演奏或欣赏音乐时有一种时空穿梭的感觉,似乎回到了巴洛克、古典时期那些宫廷音乐大师生活的年代。在某些国家,例如意大利,由于歌剧受欢迎的程度远高于其他音乐艺术形式,因此歌剧院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绝大多数城市音乐活动的主要场所。但从音响角度来看,现代的音乐厅由于更加重视声学的设计,较剧院更适合器乐以及交响乐的演奏。
您是怎样看待“剧院文化”的?在现场欣赏音乐演奏,是否会带给您一些不同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一旦音乐响起,剧院里的一千多人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声音,共同的期待。如果说音乐作品是一个故事,那么在这一时刻,在场所有人都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共同呼吸,共同感受,获得精神上的共同满足。这就好比在现场看球和在电视机前看球有着相当不同的参与感和即时感一样。当有人一起经历相同的感受时,这种感受往往变得更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