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东方的帕格尼尼”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menchu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秉承“普及古典音乐,传播剧院文化”的宗旨,上海汉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邀请这位优秀的中国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参与“2013-2014走进大剧院——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作为“中国与世界”系列演出主题板块中的一位演奏家,黄蒙拉将用精湛的演奏技巧为音乐爱好者们带来“乐器皇后”小提琴的丰富表现力,也从中国青年音乐家的角度解读西方古典音乐。
  作为一位自小习琴的演奏家,古典音乐、剧院文化对黄蒙拉有怎样的影响?他对于广大乐器学习者又有怎样的建议?针对这些问题,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在演出前对黄蒙拉进行了专访。
  -尚诗乐
  - 黄蒙拉
  您这次选取的都是法国的作品,不知道这样的选曲有什么特殊的考量?
  这样的选曲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有纯粹性的考虑。希望在曲目的选择上,让听众有一种期待,就好像知道当晚会品尝纯粹的法国大餐一样,无论是开胃小食还是正餐或甜点,都是地道的法国口味。
  您能简述一下您小时候学琴的经历吗?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对于如今很多学习乐器的儿童和音乐爱好者,您有哪些建议?
  所有学过提琴或对此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会知道,小提琴的学习过程是相当残酷和艰辛的。尽管音乐本身是最好的回报,但演奏技术的掌握势必经历一段痛苦的时光。最初那些年发出的不那么悦耳的琴声,对自己以及家人的忍受力都是一种考验。我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挨打挨骂、听说拉到二十岁时可以不用再拉琴时的开心、不被学校老师看好、参加选拔赛、比赛几次落选,直到慢慢喜爱上音乐,一次次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越来越高的荣誉,并能同世界最顶尖的乐团、指挥、音乐家合作,走上职业演奏家的道路,这一路的辛酸和喜悦只有自己知道。
  至于说到建议:“仅有——对音乐艺术的喜爱能让我们在音乐的海洋里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宝藏。”
  获奖前后,您的生活是否发生了变化?
  我在2002年获得帕格尼尼金奖,当时国内的古典音乐市场其实还没有现在那么成熟,绝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像样的音乐厅可供我们举办音乐会。在学业上我也刚刚大学毕业,原本打算立即出国深造,但音乐学院提供研究生名额希望我继续留下读研,于是直到2006年我才离开祖国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留学,并同时在欧洲发展自己的演奏事业。这样的生活和我一直以来的计划基本相同,获奖只是一个点缀,使得成为职业演奏家的可能性出现在了日后的思考中。
  您目前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练琴是每天的必修课,就好像每天要上班一样。在音乐厅或任何舞台上的演奏都是一次次成果汇报,当然,我更愿意看作是艺术心得的分享。旅途往往会占用许多时间,听音乐和读谱是最能打发时间的消遣。平时也总希望能做做运动锻炼一下什么的,但每次练完琴都几乎筋疲力尽,一闭上眼就能睡着,也就从来没能坚持下去,和朋友一起打打球散散步已是极难得了。在回到上海的日子,要给音乐学院的学生上课,也会偶尔和朋友一起聚餐。
  在欧洲演出和在中国演出,您对于中国观众和欧洲观众的喜好、解读音乐的方式,有着怎么样的看法?
  我越来越发现,欧洲听众和中国听众欣赏古典音乐的差距在缩小,这尤其表现在对音乐和对演奏者的尊重、对自我参与音乐活动的角色定位的确立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上。当然,有一些中国听众还有一些不同的欣赏角度,例如对于单旋律的偏爱,对于耳熟能详的乐曲的偏爱,对于西方面孔的偏爱,对于交响乐曲的偏爱等,这多少反映出我们对于古典音乐的欣赏尚处在较感性、较保守的阶段。因此,提供更多元化的演奏形式、扩大音乐的普及教育、提高古典音乐认知度,是我们的责任。
  您在世界各地巡演的期间去过很多剧院,对于这些剧院的印象如何?
  音乐界所谓的剧院最早是以上演歌剧为主,慢慢发展成为一种多功能性的表演舞台。因此世界上大多数的剧院都富丽堂皇,有时让人在演奏或欣赏音乐时有一种时空穿梭的感觉,似乎回到了巴洛克、古典时期那些宫廷音乐大师生活的年代。在某些国家,例如意大利,由于歌剧受欢迎的程度远高于其他音乐艺术形式,因此歌剧院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绝大多数城市音乐活动的主要场所。但从音响角度来看,现代的音乐厅由于更加重视声学的设计,较剧院更适合器乐以及交响乐的演奏。
  您是怎样看待“剧院文化”的?在现场欣赏音乐演奏,是否会带给您一些不同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一旦音乐响起,剧院里的一千多人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声音,共同的期待。如果说音乐作品是一个故事,那么在这一时刻,在场所有人都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共同呼吸,共同感受,获得精神上的共同满足。这就好比在现场看球和在电视机前看球有着相当不同的参与感和即时感一样。当有人一起经历相同的感受时,这种感受往往变得更为深刻。
其他文献
我一直是一名手风琴音乐的爱好者,可是,直到2014年夏天,在与国内重要的班多钮手风琴演奏家柳珊珊的交流中,我才逐渐意识到,班多钮手风琴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东西——它来自六角手风琴家族,是一种方形便于携带的乐器,有四个音域和调节按钮,构造原理与一般的自由低音手风琴有相似之处。班多钮手风琴的右面有三十八个键钮,以高音谱号记谱;左边还有三十三个键,以低音谱号来记谱,用除了拇指以外的其它手指来演奏。  班多钮
期刊
从演奏家升级为指挥家似乎是音乐世界中最高等级的“进化”了。悉数伯恩斯坦、艾森巴赫、阿什肯纳齐、巴伦博伊姆等等一批从演奏事业迈向指挥事业的音乐家中又以钢琴家的初始身份占据了大多数。也许是钢琴本身的交响性让钢琴家在掌控乐队上有着天然的优势,由此让他们对指挥这一更具“侵略性”的身份产生更多憧憬。然而在众人中,俄罗斯钢琴家、指挥家普列特涅夫绝对是不可复制的。他在钢琴上的天赋无人质疑,有人称其为“莫斯科来的
期刊
英国  《马太受难曲》之后,我的名声远扬。收到英国皇家爱乐协会的总监乔治(George Smart)爵士的邀请信之后,我踏上了首次赴英国的旅程,在伦敦执棒首演自己在十五岁时为姐姐芬妮生日而作的《C小调交响曲》。可能是我音乐中的温馨、柔美和单纯触动了礼貌、和善而内向的英国观众的心,整个英国为我疯狂。我也喜欢这个仿佛人人都喜欢我的国家。在这里,犹太人备受尊重,而在自己家乡柏林,像我这样一个把自己姓氏都
期刊
2014国家大剧院夏季演出季中,酝酿了三年之久的歌剧《骆驼祥子》,终于在一片期待中与观众见面了。从6月25日至6月28日,连续四场的演出,令京城歌剧爱好者和专业歌剧人士大饱眼福和耳福。一时间,惊叹之声四起,评论之声不断。人们议论最多的,还是种种的没想到和太多的新奇感,而该剧本身,则像是一枚抛向平静湖中的石头,惊起了一声巨响,泛起了一片涟漪。  我看的是28日最后一场,我的内心同样被震动了。这是一部
期刊
异域情调通常代表着遥远和神秘,它有助于滋养一个人对另一种生存空间的想象。这一浪漫而诗意的想象激发着人们的向往和探索的欲望,艺术中的异域情调往往开始于此。从启蒙运动时期对中国事物的兴趣,到东方主义对《一千零一夜》故事的迷恋,均体现了艺术家对异域情调的追寻。  法国诗人谢阁兰曾说:“异域情调是一种审美态度,是对异己之物的理解和对美的崇拜,是对于‘冲击’的强烈而好奇的反应。其中一个核心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期刊
《BBC音乐杂志》BBC Music Magazine  2013年10月号  在庆祝威尔第诞辰二百周年之际,英国低音男中音歌唱家布赖恩·特费尔在访谈中讲述了自己演唱威尔第的歌剧《法尔斯塔夫》剧名主角的经历。1999年在悉尼歌剧院,布赖恩首次饰演这个喜剧人物,他称当时自己饰演这个角色确实有点太年轻,遇到的困难不少;之后他又在英国皇家歌剧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等世界著名歌剧院演唱法尔斯塔夫,现在已经成
期刊
二十一世纪的伟大乐团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如果让你闭上眼睛,只用耳朵来辨别——在乐手都是高水准,演出的保留曲目也一样,而且乐团都被几位相同的伟大指挥家调教过的情况下——你能分辨得出是哪支乐团在演奏吗?  如果你问音乐家这个问题,不少人都会告诉你伟大乐团的演奏风格的确有那么一些雷同,一些乐团曾经拥有的鲜明个性如今也已变得模糊。当然,他们一定会将自己任职的乐团和“这些”乐团区分开来,然后指出其实有一些乐
期刊
2014年是莎士比亚诞辰四百五十周年纪念。在世界文化史中,莎士比亚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他那包括三十七个剧本、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三部长叙事诗等在内的全部作品早已成为人类共同拥有且永远消费不完的文化财富。  同样,在音乐史上也没有一个文学家的作品像莎士比亚的作品那样能激起作曲家们无穷的创作热情。自十九世纪以来,许多大作曲家都争相将莎士比亚的作品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当然,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受
期刊
迪特斯道夫的名字翻译而来叫“卡尔”,在英文中有时拼为Carl,有时又拼为Karl,其实都是指同一人。  卡尔·迪特斯道夫(Carl Ditters von Dittersdorf),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1739年出生于维也纳附近一个叫Laimgrube的地方。他的原名叫奥古斯特·卡尔·迪特斯(August Karl Ditters),父亲是军中裁缝,为查理四世德语地区的奥地利皇家部队服务多年。
期刊
闻一乐 宋歌  在《水上阿秘厘》的演出中,你选择了中阮、手风琴、人声、打击乐、竹笛、胡琴、合唱队这样的组合,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乐队组合?  《阿秘厘时光》在成立之初明确的是,由原创乐器、中乐器以及跨区域的乐器来构成。它在音色上具备东方和跨区域的气息,音质上独一无二,演释具备创造性和革新力。原创乐器目前集中于“鼓”,它的进入奠定了标志色彩和原创气质。中乐器的选择和处理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刷新中乐听觉概念
期刊